龙城城西村成立全省首个村级行业协会,积极培育农民工匠

原标题

龙门县龙城街道城西村成立全省首个村级行业协会,积极培育农民工匠

我的家园我建设 闲置资源巧变身

  坑洼乡村小路变成崭新的柏油路,路边都是观赏树木和花草,好一派乡间美景……日前,走进龙门龙城街道城西村,犹如置身小花园,这是记者最大的感受。

  在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镇村名单中,惠州市龙门县有1个镇和7个村入选,城西村正是其中之一。城西村通过打造百果里农业综合体项目,规划果园种植、休闲度假、精品民宿等业态进一步盘活村里的闲置资源,打造出独具人文特色的乡村风貌。本村农民工匠积极参与村项目建设,助力家乡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增收致富。

 城西村美丽的人居环境。惠州日报记者张艺明 摄

  盘活闲置土地农房打造农旅项目

  走进城西村围心村民小组,只见村道平坦开阔,村庄干净整洁,村民家房前屋后收拾得井井有条,四处树木成荫,绿叶鲜花相互映衬,满目欣欣向荣。村内,田园特色民宿、乡村咖啡厅、生态采摘园等各项目正抓紧建设,一幅风景秀丽的生态田园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城西村民宿等各类设施的建设得益于该村去年引进的龙门县百果里农业综合体项目,该项目以“百果农场+作坊体验”为核心,规划发展集果园种植、休闲度假、作坊体验、精品民宿、文创美食街区等于一体的业态,将往日闲置荒废的农房变成了田园特色民宿。

  “城西村没有工业污染,古朴的风格非常适合打造休闲景观。”惠州市百果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陈海强介绍,项目总规划面积约700亩,投入3800多万元,一期于去年10月投建,预计今年12月底可开业迎客,建设内容包括民宿、文创街、草坪、游乐设施、采摘园、研学基地、古树公园等。

  “百果里”项目的运营,不但改变了村貌,还将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据了解,该项目向村民租用了500多亩闲置地以及11栋闲置农房,同时还将通过合作方式每年给村集体固定分红。

  “预计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9.2万元、村民小组集体收入22.5万元。”城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火生介绍,借助龙门“生态田园·恬美瑶乡”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带建设契机,城西村立足当前产业资源优势,梳理挖掘城西村工匠文化精神,吸引农旅项目进驻,不仅进一步盘活了村里的闲置资源,也实实在在地推动了产业活化、生态活化、文化活化,让城西村乡村振兴道路越走越宽。

  “以前这里的房子都很旧。自从‘百果里’项目进驻后,很多闲置的农房都改造了,环境不断变好,大家收入也提高了。”看着村貌的变化,村民陈大叔说。

  成立城西村农民工匠协会

  在村里,随处可见的花草景观和墙绘壁画,大部分是城西村村民参与打造的。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城西村就以木匠、建筑工匠的精湛手艺小有名气。针对城西村建筑工匠较多的情况,2019年4月,城西村成立了我省首个村级行业协会——城西村农民工匠协会,会员为本村的工匠们。协会积极组织会员们进行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并参加考核,通过后颁发《广东省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合格证》,让大家真正成为一支农村建筑工匠“正规军”。目前,该协会有工匠216人,几乎涵盖设计师、泥水工、扇灰工、油漆工、水电工、木工、管护员等建筑施工工种。

  参与农房风貌管控提升改造、打造村庄别致花草景观,绘制外墙壁画,建设村党建长廊、农家书屋长廊、村党群服务中心、传统村落古建筑展示长廊……如今,城西村的工匠们积极投身“百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在家乡建设中当主力、唱主角,不断刷新村庄颜值,为美丽乡村建设增添新景。

  村民找到稳定工作收入提高

  农民工匠已经成为城西村一个招牌,不仅带动了工匠们增收致富,也树立了榜样,营造勤劳致富的氛围,鼓励更多村民通过双手让自己过上好日子。

  村民徐瑞磷是协会里的一名工匠,去年参与到“百果里”项目中做泥水工。“能够在家门口就找到工作,既赚到了钱,又能照顾家里,我很开心。”徐瑞磷告诉记者,在工地他大约每天做工8小时,可以挣400元左右,在赶工期加班时每天收入超过500元。“等一期施工完了还有二期,而且后续还能做维护、管理等工作。”

  如今,在协会里大家不仅有了一个交流平台,还找到了更多工作机遇。据介绍,今年协会帮助工匠们承接项目约50宗,带动工匠增收约60万元。

  “拿到培训合格证书的工匠们技能提高了,安全意识也提高了,承接工程项目也有了保障,既能在家门口创业致富,也能外出承揽更多工程,实现以技养家。”陈火生介绍,协会成立后,成员们积极参与城西村村道建设、绿化等工程,每位工匠单天工价从原来的约200元提高到约400元,年人均收入增至8万元,相比之前至少提高了三成,实现以“技”增收致富。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城西村培育农民工匠的探索,为村集体及个人增收提供强劲后劲,实现“一次输血”向“长效造血”转变。

  惠州日报记者邱若蓉

编辑:罗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