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报智库专家白瑞强向惠州报业捐赠26份老报纸

原标题:
70载老报纸回“娘家”
惠报智库专家白瑞强向惠州报业捐赠26份老报纸,展现《惠州日报》发展历程

  1993年 10月 …… 《惠州报》更名《惠州日报》,沿用至今

  一张张泛黄的《东江日报》(《惠州日报》前身),在传阅七十载后,回到“出生”的地方;曾经的新闻纸,激扬文字历历在目,成为珍贵历史资料。

  11月3日,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智库专家白瑞强将近期从四省五市收集的26份老报纸捐赠给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报史馆,包括《东江日报》11份、《东江报》11份、《粤东农民报》1份、《惠阳农民报》1份、《惠阳报》2份,覆盖从《东江日报》到《惠州日报》发展历程中多个时期的报纸版本,为丰富惠州报史馆馆藏、还原《惠州日报》发展历程提供一手真实史料。

 

 白瑞强

  《东江日报》创刊于惠州解放第二天

  作为《惠州日报》热心读者和收藏爱好者,白瑞强曾经数次到访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报史馆,探寻惠州城解放后第二天便创刊的《惠州日报》的办报历程。

  白瑞强了解到,《惠州日报》是一份具有深厚红色基因的党报。1949年10月15日,惠州解放,当日,东江军管会宣布成立,军管会主任蓝造签署命令,成立东江日报社,从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大众报》社抽调采编骨干到东江日报社。

  《东江日报》首任总编辑黄秋耘和战友们来不及拂去军装上的尘土,立即投入新的战斗,马不停蹄采编新闻报道,并利用原惠州国民党《粤东日报》(前身是1926年创办的《惠州民国日报》)社留下来的印刷机、油墨纸张等,通宵达旦地编辑印刷惠州解放后第一张党报《东江日报》(《惠州日报》前身)。

  10月16日,油墨飘香的《东江日报》与惠州新生的阳光一起横空出世,6000份《东江日报》创刊号一时洛阳纸贵,1小时内销售一空,人们争相翻阅宣告惠州解放的《东江军管会公告》等报道内容,喜迎“东江第一大城”重归人民怀抱。

  1949年12月1日,中共东江地方委员会成立,《东江日报》成为东江地委机关报。东江地委宣传部长卓扬兼任东江日报社社长,陈培任总编辑。当时的《东江日报》四开四版铅印,以报道本地新闻为主,兼及国际、国内重大新闻,辟有文艺副刊及《社会服务台》等栏目,发行范围为东江行政委员会所辖各县。

  《东江日报》随后几度变更报名,有《东江报》《东江农民报》《惠阳报》《惠州报》等报名,现《惠州日报》是从1993年10月1日《惠州报》更名而来。2007年9月26日,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在惠州日报社基础上成立;2013年10月,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产业基地启用,于2017年5月确立“融·创赢未来”发展战略和“喉舌+智库+平台”发展路径,全力打造新型城市传媒集团。

  几经更名、停刊、复刊,72年前的《东江日报》,从一张小报成长为大集团。

  今年10月15日,“融媒时代 融创未来”《惠州日报》创刊72周年系列活动在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产业基地举行,东江智库矩阵崭新亮相、“美丽惠州我的家”首届“阿橙杯”短视频大赛正式启动、东江百年红色报刊史研究成果发布、《逐梦双区唱大风——〈惠州日报〉评论精选(2018-2020)》一书首发……在《惠州日报》72周岁生日到来之际,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在融合创新发展的道路上大步向前。

  在此次活动上,白瑞强被聘为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智库专家,为新成立的东江历史文化研究院提供智库服务。

  半月从四省五市收集26份老报纸

  白瑞强表示,从2005年到仲恺高新区从事新闻工作以来,他就和《惠州日报》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方面是工作上的沟通和对接,结识了许多来自惠报集团的良师益友,给我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和支持;一方面是阅读,作为宣传工作者,我是《惠州日报》忠实读者,每天读报已经成为我十多年的习惯。我和《惠州日报》的感情越来越深厚。”

  “党报党刊引导舆论,党报党刊记录历史。”白瑞强表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惠州日报》创刊72周年,《惠州日报》用四个整版特刊详细介绍了东江百年红色报刊史,其中《从一张小报到传媒集团》的报道更是深深地打动了他。

  《惠州日报》的办报历程和经验成果让白瑞强深受启发,颇有感触,萌发念想,“何不征集各个时期的《惠州日报》捐献给报史馆,丰富报史馆馆藏、展现《惠州日报》的发展历程以及红色报刊的文化意义?”

  作为传统连环画和廖仲恺家族文献收藏者,白瑞强十多年来和五湖四海的藏书家、藏报家、二手书商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凭借这些资源,从10月17日开始,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书友群、朋友圈,以及旧书网站的报刊收藏爱好者群体中“广撒网”,前几天没有任何收获,北京、天津、云南等地几个资深报刊收藏爱好者都表示没有或者是搬家找不到了。

  10月21日,一个好消息从河北保定传来,一位报纸收藏爱好者找到了10多份1951年的《东江日报》。有了这个好的开头后,好消息接连不断,江苏苏州的收藏者找到了《惠阳报》;山东济南的收藏者找到了《东江报》;广东茂名的收藏者找到了《粤东农民报》;广东东莞的收藏者找到了《东江报》。

  经过半个月的沟通联系,白瑞强最终从四省五市收集到26份老报纸,包括《东江日报》11份、《东江报》11份、《粤东农民报》1份、《惠阳农民报》1份、《惠阳报》2份。除了目前发行的《惠州日报》和曾经的《东江农民报》《惠州报》,这批老报纸基本涵盖了《惠州日报》发展史上的各个版本。

  这26份报纸中,最早的为71年前的《东江日报》,最晚的为35年前的《东江报》,其中1950年3月4日的《东江日报》,是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东江日报》实物。

  “短时间内收集齐确实不容易,这得益于五湖四海报纸收藏爱好者的支持,他们或转赠或低价出让,将收藏多年的老报纸分享出来。”白瑞强表示,党报的发展史也是党史的一部分,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之际,这批老报纸在外散落几十年之后,能够重回惠州、重回出生之地,在这过程中他能发挥一点微薄之力而倍感荣幸,希望这些老报纸能够丰富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报史馆馆藏,发挥其应有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接收这批珍贵的老报纸后,惠州报业传媒集团负责人表示,惠州报业热心读者、智库专家白瑞强捐赠的老报纸,为《惠州日报》发展历程提供了实物证据,记录了新中国和惠州发展的一个个侧面,是一份珍贵历史记忆。它们不仅能丰富报史馆的馆藏,还提升了其品质和档次,让惠州报业人更加坚定党媒自信,激扬城市精气神,书写融合创新发展新篇章。

  70年前《东江日报》长什么样?

  泛黄的新闻纸上,有鲜活的历史。白瑞强收集到的26份老报纸,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历史的窗口,让惠州报人的激昂文字,再度激荡。

  填补惠报集团报史馆空白

  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报史馆2017年9月26日建成开馆,位于该集团全媒体产业基地大楼主楼3楼,面积约300平方米,分七个篇章,分别为开篇语、历史沿革篇、激励人心篇、媒体品牌篇、经营业绩篇、融合案例篇和发展战略篇,以大量珍贵的文稿、图片、实物,讲述一代代惠州报人的集体记忆、展示一段段党报党媒的辉煌篇章,激发更为热烈的干事创业激情、凝聚更为强大的融合创新合力。

  自开馆以来,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报史馆在开放给集团老报人和现有干部职工传承和学习集团报业文化的同时,还吸引了众多莅临集团参观指导的省市各级领导和前来交流学习的兄弟单位代表。

  综合报史馆资料和《惠州市志》《广东省志·新闻志》等文献,1949年10月16日《东江日报》创刊后,其发展脉络为:1950年7月更名为《东江报》,1951年2月复名为《东江日报》;1952年1月易名为《东江农民报》,1952年12月随东江专区撤销而停刊,并入粤东行署《粤东农民报》,惠州只设立《粤东农民报》记者站;1956年1月4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惠阳专区,2月因粤东行政区撤销,《粤东农民报》终刊,由各县办农民报,《惠阳农民报》于当年4月1日创刊,又于10月1日改为《惠阳报》,属惠阳县委机关报,次年3月1日停刊。1970年10月惠阳专区更名为惠阳地区,于1972年2月复办《惠阳报》,为惠阳地委机关报,1976年1月起根据省委决定停刊。1986年2月,惠阳地委机关报复刊,定名《东江报》;1988年3月,惠州撤地改市,《东江报》由惠阳地委机关报改为惠州市委机关报,后于1990年10月1日易名《惠州报》;1993年10月1日,《惠州报》更名《惠州日报》,沿用至今。

  白瑞强捐赠的老报纸中,有一份1950年3月4日《东江日报》,比惠报集团报史馆收集到的1950年3月5日《东江日报》老照片还早一天;1956年1月3日《粤东农民报》、1956年5月16日《惠阳农民报》和1956年12月16日《惠阳报》实物,更是填补了《惠州日报》发展史上的一段空白。

  翻阅报纸可以看到,1956年1月3日《粤东农民报》,社址在汕头,1956年5月16日《惠阳农民报》和1956年12月16日《惠阳报》,社址在惠州中山纪念堂,1972年5月1日《惠阳报》的社址则在惠州西湖惠阳地区行署大院,从侧面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粤东地区行政区划调整历史。

  它们还真实记录了惠阳专区、惠阳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面貌。1956年5月16日《惠阳农民报》,头版报道《中国共产党惠阳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将于六月初召开》,同时配发《做好工作迎接全县党代表大会召开》社论,为惠阳县第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1956年12月16日《惠阳报》头版则刊登《全国粮食比去年增产二百多亿斤》《惠阳梅菜扩大种植九千亩》等报道,向读者传递出全国农业合作化实现后农业丰收的喜人讯息。

  《东江日报》中的抗美援朝

  尤其让人惊喜的是,这批老报纸中,有11份《东江日报》,除了1950年3月4日《东江日报》,其余10份为1951年出版发行,时间跨度为1951年4月至6月,鲜活地记录了一段新中国历史,集中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

  今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1周年纪念日。正在热映的电影《长津湖》,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某部穿插七连参加长津湖战役,在极寒严酷环境下坚守阵地奋勇杀敌,为长津湖战役胜利作出重要贡献的感人故事,生动诠释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白瑞强捐赠的其中10份《东江日报》,出版发行于1951年4月至6月间,正是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时期。

  白瑞强表示,这10份《东江日报》头版都无一例外地刊发了“抗美援朝”有关新闻,真实记载了当时抗美援朝的有关历程,特别是惠州人民、社会各界踊跃支持抗美援朝,热情接待和欢送志愿军归国代表的全过程,一幅幅军民鱼水情深的画面从发黄的纸张中跃然而出。

  其中,当年4月3日《东江日报》头版刊发文章《各县都要建立抗美援朝分会》,以便使全国每一处每一人都能参加抗美援朝运动。第三版刊发简讯《深入开展抗美援朝运动》,“东江抗美援朝会号召各县,在四月要普及深入展开抗美援朝运动”。第四版刊发《抗美援朝山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等内容。

  6月9日《东江日报》头版刊发《响应捐献“东江号”飞机!》新闻,报道了“东江海员工会读报小组发起捐献东江号飞机”倡议,“当天惠州许多工人,本报读者就立刻热烈地起来响应。”

  6月17日《东江日报》头版以“欢迎志愿军归国代表,向中国人民志愿军致敬”为标语,刊发整版欢迎志愿军归国代表到达惠州的各类欢迎文章,其中主篇为《志愿军归国代表到达惠州,东江各界代表三千余人前往车站欢迎,惠州人民兴奋鼓舞展开爱国捐献运动》,文中写道:“雨后的惠州,充满了愉快热烈的气氛。昨晨,惠州每条大街上都密密的悬挂欢迎中国人民志愿军鲜红的标语。人们争读着《东江日报》,兴奋地谈论志愿军部队代表到来惠州……”寥寥数语,把惠州人民对志愿军的热爱和惠州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刻画得非常饱满,同时也侧面反映出当时《东江日报》在人民群众中的受欢迎程度。另外一篇为《惠州人民对于志愿军的热爱》,文章从惠州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以标语、口号、雄壮的志愿军军歌,勾画出惠州人民对志愿军的无限热爱和尊敬。文章中写道:“志愿军代表来到了惠州,惠州每一个人民都感到无比的光荣和骄傲”。另外,当日报纸第四版刊发《朝鲜前线通讯,战士和祖国》。

  6月18日《东江日报》头版刊发文章《东江驻军和军分区部队代表开会欢迎志愿军代表》,“惠州各机关学校团体代表千余人也收听了志愿军代表的报告”;《听说志愿军代表到了惠州,同甲乡鹤山头村农民派代表来慰问》;《志愿军功臣们感谢祖国人民热爱,表示要用更大胜利为祖国立功》。

  6月19日《东江日报》头版刊发文章《惠州一万七千人民举行盛大集会,欢迎志愿军归国代表》《惠州工商界举行茶会,招待志愿军归国代表,到会人士表示要热烈开展捐献运动》《青年团东江工委会和海丰民主妇联向志愿军归国代表致敬》。值得一提的是,报纸头版还刊发了志愿军归国代表窦少毅书写的“坚决粉碎美帝侵略阴谋,保卫新中国!”书法作品。报纸第四版则刊发了惠州各地民众响应捐献运动,积极开展各类捐献的简讯。

  6月20日《东江日报》头版刊发了《带着东江人民的爱国热情,志愿军归国代表团离开惠州,各界人民四千多人热情欢送》《再会,打败美国再来惠州吧!》两篇文章,既反映出惠州人民对志愿军归国代表的依依不舍,“由于大家对志愿军太热爱了,昨天,欢送的队伍比欢迎的队伍还多”,更加展现出惠州人民和志愿军战士走向胜利的坚定决心,“胜利后再和志愿军代表干杯”。

  6月21日和6月22日《东江日报》则在头版分别刊登《捐赠简讯》报道支援抗美援朝捐赠活动,两份报纸内页也分别对惠州各地开展捐赠活动特别是“响应捐东江号飞机”进行了报道。

  《东江日报》中的建党30周年

  新闻记录时代,也记录历史。

  70年前的195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也是新中国迎来的头一个逢十建党纪念日。中共中央为此决定隆重庆祝,并以此为契机开展一次群众性学习宣传党史活动。

  作为中共东江地委机关报,《东江日报》发挥“喉舌”作用,开展了一系列建党30周年宣传报道,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

  1951年6月20日,为热烈庆祝建党30周年,《东江日报》头版刊发《本报纪念“七一”征文启事》,向社会各界征文,围绕新中国成立前后切身体验,讲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贡献,呼吁大家建设新中国,巩固既得胜利和争取更大胜利,获得更加美好更加幸福的生活。

  1951年6月23日,《东江日报》头版全文刊发时任新华社总编辑吴冷西文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卅周年》,文章阐述中国共产党如何成为“中国人民的救星”,号召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设新中国。

  随着“七一”的临近,喜庆的氛围更加浓烈,《东江日报》连载《中国共产党年表》,回顾中国共产党30年奋斗历程。6月26日《东江日报》刊载消息《迎接共产党的生日——粮食局第一加工厂全体工友》,表达惠州地区工人阶级庆祝建党30周年的喜悦心情和拥护党的领导、创造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决心。6月27日《东江日报》头版刊发文章《志愿军全体指战员致电毛主席,祝贺共产党诞生三十周年》,并刊登时事宣传材料《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周年》。

  在“七一”前一天6月30日的《东江日报》上,头版刊登《纪念党的三十周年应当学习党的历史》文章摘要,摘要特别指出“中国共产党各级党的组织在‘七一’前后都应当认真地领导党员对党的历史做一次最初步的学习”“每一个共产党员以及一切愿意了解共产主义的人们,都必须认真地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史。”由此可见,重视对党史的学习,是我们党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

  白瑞强表示,翻阅70年前的《东江日报》可以看出,当年的党史学习让读者受益匪浅,通过学习党的光辉历史,重温党从成立以来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建立的不朽功勋,能让读者更清楚地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泛黄的《东江日报》背后,映衬的是老一辈惠州报人的赤子之心,他们牢记党报初心,把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传播到千家万户,为巩固新生政权、建设新家园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从《东江日报》到《惠州日报》,72年来,惠州报人坚持党报姓党、政治家办报,自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讲述惠州好故事、传播惠州好声音,为惠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

  延伸报道

  传奇将军“学雷锋”题词回归《惠州日报》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白瑞强第一次给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报史馆捐献文献资料。今年9月7日,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之际,“雷锋式”时代楷模、传奇将军黄祖示于1993年(癸酉年)为《惠州报》题写的“学雷锋”手札回归《惠州日报》,这中间一隔就是近30年。

  此前在收藏整理书刊中,白瑞强无意中发现了这份珍贵手札,于是将其赠送给《惠州日报》,作为《惠州日报》创刊72周年的“生日礼物”。

  白瑞强介绍,黄祖示将军1940年出生在湖南韶山永义乡长湖村,16岁当生产队队长,19岁入伍。对很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中国人而言,黄祖示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他先后被广州军区和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学毛著积极分子”和“雷锋式的好战士”光荣称号,先后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接见。从1964年4月开始,中央军委、中宣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相继发出通知,号召在全军、全国开展向“廖(初江)、丰(福生)、黄(祖示)”学习的活动。当时20岁出头的黄祖示在全国家喻户晓,印有他头像的连环画风靡一时。

  黄祖示将军热爱书法,经常创作一些充满正能量的书法作品。本次回归《惠州日报》的书法题词就是其中之一,“雷锋式”时代楷模题写“学雷锋”手札其中意义深远,手札全文为“昔日学雷锋,社会树新风。今朝学雷锋,百业更腾飞。”字里行间透露出将军的美好希望和寄托,乃至于今日看来仍不过时。

  1993年在《惠州日报》发展史上也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将军手札上款为“贺惠州报弘扬开拓者的奉献”,由此可见将军题词之时《惠州日报》尚未更名,还是用的旧名《惠州报》。就在将军题词之后不久,1993年10月1日《惠州报》更名为《惠州日报》,《惠州日报》迎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人物特写

  中国连环画和红色文献收藏青年专家白瑞强

  在我市仲恺区宣教办工作的白瑞强,是一名书籍收藏爱好者,平日热爱读书看报,也收藏书籍报刊,特别注重中国传统连环画的收集整理、研究推广,10多年收藏连环画达6万余册。

  在白瑞强看来,一流的文学作品和一流的美术大师绘制是连环画的双绝,如王叔晖的《西厢记》,顾炳鑫的《渡江侦察记》,刘继卣的《鸡毛信》,华三川的《白毛女》,赵宏本、钱笑呆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都是连环画经典作品,在中国美术史和文学史上举足轻重。

  他收藏的6万余册连环画,出版时间贯穿清末以来的100多年,种类繁多,有讲述百年党史题材的红色题材连环画;真实再现《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传统名著的古典名著连环画;描绘秦两汉三国唐宋元明清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题材连环画;还有改编自国外经典名著的外国名著连环画,展示中国传统武术的武术连环画和改编自各类动画作品的少儿动画连环画等。

  关于惠州题材连环画,白瑞强也收藏不少,有100多本,大致可以分为苏东坡、罗浮山、惠州三杰、东江纵队、红色高潭等主题,囊括诸多惠州历史和名人等内容。如他收藏的苏东坡系列连环画有10多种,其中《东坡传略》是极为罕见的惠州本地出版的连环画。它于1984年由惠州市博物馆、东坡纪念馆出版,封面以东新桥、泗洲塔为背景,也是目前发现仅有的封面以西湖为背景的连环画,讲述东坡寓惠故事,具有特别的文化意义和历史意义。

  “惠州三杰”廖仲恺、叶挺、邓演达的故事广为流传,也频频进入连环画。在白瑞强手里,仅仅廖仲恺的连环画单本便有7本,而且是不同的版本,其中,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廖仲恺》(上下册)连环画改编自同名电影。这套连环画讲述了廖仲恺、何香凝夫妇追随孙中山先生为国为民上下求索的故事,全书对廖仲恺独特的秉性气质、人格修养等给予了细致的描绘,使这位历史人物的形象更为真实感人。

  白瑞强表示,这100多种惠州题材的连环画,其丰富性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地级市都是较为少见的,也从侧面说明了惠州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朱金赞 惠州报业传媒集团东江图片社

编辑: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