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祝屋巷:“文艺范”和“烟火气”完美融合

原标题:
“微改造”激活老旧街区 “巷长制”提升治理效能
惠城区祝屋巷统筹街区更新与社会治理,多元共治走出新路子

  祝屋巷是惠城区江南街道的一片老旧街区,北临东江,南依西湖,因明代著名书法家、“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结缘于此而得名。它在时光流转中沉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也曾在城镇化建设加速推进中一度被“遗忘”,呈现出落后、破败、脏乱的面貌,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举步维艰。

  2018年,惠州西湖正式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同年,惠城区启动旧城更新“微改造”,沉寂多年的祝屋巷迎来春天。从原来的无人问津到突然的炙手可热,各种新老矛盾或交织或对立,对基层治理提出了新挑战。

  祝屋巷坚持街区更新与社会治理同频共振,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社区环境、建立巷长制度服务联系群众,赋权自治共管提升治理水平,践行“网格共商”推动多元共治,布局科技支撑打造智慧街区,引入文旅业态激活街区活力,走出了一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新路子,其模式与经验入选2021年惠州市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创新十大项目。

“微改造”后的祝屋巷。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张艺明 摄

  调动积极性

  设立党员巷长有效服务每一位群众

  当第一缕晨光映照在惠州西湖湖面,祝屋巷在清脆的鸟鸣声中迎来新的一天。75岁老党员卢耀海在这里生活了大半辈子,没想到祝屋巷会在短短几年内成为“网红打卡点”,更没想到自己在古稀之年还当了“官”——祝屋四巷巷长。

  祝屋巷不大,面积约15万平方米,常住居民1200多户3000多人,整体呈“一街十巷”格局。近两三年来,政府投入3000万元资金改造街区环境和基础设施,祝屋巷面貌焕然一新,吸引各种业态陆续涌入,从主街慈云路,渐渐延伸到巷子里面。

75岁老党员卢耀海(右),祝屋四巷巷长,专门负责本巷的联络、走访、服务工作,有效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张艺明 摄

  商户入驻带来的人流、物流,冲击着原本宁静的街区。“楼下的酒吧,半夜还在营业,吵死了”“巷口的餐馆,油烟有点重,搞得我总咳嗽”……前阵子,不少居民向卢耀海吐槽,他收集了大家的意见建议,并向祝屋巷社区居委会反映。“社区很重视,马上来调查。”卢耀海说,经过协调,酒吧搬走了,餐馆进行了改造,同时明确酒吧等相对较扰民的业态不能开设在居民聚集区。

  “巷长制是我们在社会治理中的新探索。”祝屋巷社区党委书记金鸥介绍,祝屋巷绝大部分房屋和小区没有物业管理,过去传统、粗放的管理已不能满足现在的街区管理需求,为此,根据祝屋巷“一街十巷”的实际探索新模式,在每条巷子选出热心党员担任巷长,专门负责本巷的联络、走访、服务工作,有效服务每一位群众,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

党员巷长卢耀海(右二)协助社区开展走访群众工作。

  强化行业自治

  成立文旅协会赋权赋能促进自治共管

  改造后的祝屋巷,“文艺范”和“烟火气”完美融合,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吸引大量市民游客。但随之而来的停车问题则让商户头疼,“没地方停车,留不住客人,停路边吧,又堵了交通”。繁华散去,店里产生的瓷片、贝壳、包装废料等商业垃圾何去何从,也让不少商户烦恼,“丢路边垃圾桶吧,保洁不收;专门找人来收吧,费用还挺贵。”

  祝屋巷在更新改造的同时,引进广东英秀文旅有限公司(下称“英秀公司”),通过“以租代拆”的方式打造文旅街区,目前已有80多家文旅企业和团队进驻,商户中类似停车管理、垃圾处理等需要多方协调的问题,成为祝屋巷社会治理的新挑战。

祝屋巷文旅协会成立后,通过赋能赋权促进自治共管。

  起初,商户总找英秀公司协调,可企业协调能力有限,效果也不好。“管理服务好商户,还是得靠行业协会。”江南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张赞强说。

  在江南街道办的支持下,2020年8月,祝屋巷文旅协会应运而生,共有商户、企业、居民代表等70多名会员。同时,江南街道办还赋予协会业态经营管理、商家招牌风貌管理、食品安全管理、环境卫生管理、搭建服务平台、商家纠纷协调、商家统一宣传、推动文旅产业发展、维护商户合法权益、提供商务信息咨询等十项职责,通过赋能赋权,促进祝屋巷文旅行业的自治共管。

  如针对商业垃圾问题,大家商议讨论后,由协会聘请一个专业的清理团队,各商家按照产生的垃圾量付费。对于停车难题,协会寻求江南街道办支持,协调祝屋巷周边的酒店、剧院、青少年宫、元妙古观等停车场,共享停车位,有效缓解了这一难题。

  “祝屋巷文旅协会架起了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为社区治理注入了新鲜血液。”祝屋巷文旅协会会长李木勤介绍,协会成立一年多来,与商户相关的问题或纠纷基本都能在协会的协调下得到解决。

惠城网格员每天走家窜巷的服务群众。 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张艺明 摄

  推动多元共治

  拓展“和美网格”探索“网格共商”

  “我不同意,拆了这棚子,我靠什么生活?”面对多次上门协调的社区工作人员,老刘依旧态度坚决。

  老刘是位肢体残疾人。为照顾他的生活,20多年前社区搭了这个单车棚给他经营。祝屋巷“微改造”启动后,这个破旧且存在私拉电线安全隐患的单车棚,被列入拆除名单。小小一个单车棚,不仅关系到老刘的生计,还涉及居民车辆停放以及祝屋巷升级改造。如何平衡各方利益?金鸥启动“网格共商”机制,召集网格内的党员、居民、企业和相关单位一起协商解决方案。

网格员和社区工作人员走访联系群众。

  经过大家商量,一家企业和相关单位携手,解决了老刘的生计问题,最终拆掉了单车棚,改造成健身小广场。同时,另选地方停放车,安装智能充电桩,满足社区电动车主充电需求。

  金鸥介绍,为更好解决各利益群体的诉求,祝屋巷拓展2016年起在该社区试点实施的“和美网格”机制,将城市常态管理网格化机制延伸到更新改造的事务中,将社区凝结成有“和美”共识的共同体,探索开展“网格共商”。

  “网格共商”就是通过居民议事大厅等议事平台把网格内各治理主体连接起来,强化网格单元责任意识,推动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充分调动居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共同解决网格内各项事宜,实现多元主体协商共治。

  在“网格共商”机制运作下,祝屋巷共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526条,解决回复率达98%。

祝屋巷江依托科技支撑,提升街区“智治”水平。

  打造智慧社区

  借助科技力量提升街区“智治”水平

  “祝屋四巷一栋房屋7楼天台长期被一住户上锁,其他住户无法使用,还存在安全隐患。”祝屋巷网格员冯嘉瑜在日常巡查中接到居民反馈。经现场了解,问题较复杂,涉及多个部门,她拿出手机,将情况反馈至江南街道社会治理智慧指挥中心。中心接到上报消息后,立即将情况报送辖区的安监、城管、派出所等相关部门,很快相关部门连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上门协调,圆满解决了问题。

  “有了这个平台,处理问题快多了。”冯嘉瑜2015年来到祝屋巷社区工作。她说,“以前得一个个部门找,有时还‘请不动’。现在省事多了,平台的‘进度条’会督促他们主动来处理。”

祝屋巷内安装的智能感知报警监控、智慧燃气报警器、智慧烟雾报警器等设备。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张艺明 摄

  从“请不动”到“主动来”,社会治理效率提升的背后是科技的支撑、智慧的力量。张赞强介绍,在谋划街区更新改造之初,江南街道就把社会治理与智慧城市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祝屋巷内安装了一批智能感知报警监控、智慧燃气报警器、智慧烟雾报警器等设备,借助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提升街区“智治”水平。

  如今,如果一个易拉罐被随意丢在地面,祝屋巷街面的智能摄像头可以自动识别、自动派单,相关人员到现场处置后,系统会自动结案,形成全流程闭环管理。这套智能设备,目前共有识别垃圾溢满、水位监测、占道经营、车辆乱停放、老人摔倒等11项应用。

“微改造”后的祝屋巷。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张艺明 摄

  “现在,我们正在建设祝屋巷的社会治理智慧指挥中心,打造‘点’上的社会智慧治理体系。”张赞强介绍,未来,借助科技力量,联动相关部门,建立稳定数据系统,推动被动“堵风险”向主动“查漏洞”“补漏洞”转变,进一步提升社区治理效率。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骆国红 张旭华

编辑: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