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鹿港文化学者口中常说的“邹公” 原来是惠州人

  在中国台湾省台中市彰化县,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那就是鹿港。别看这么一个小镇,昔日可是台湾中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全台湾第二大城镇。昔时台湾繁华之地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说法,这“二鹿”指的就是鹿港。鹿港在台湾被称为“小泉州”,当地人说话的语音和福建泉州的府城腔高度一致,当地的风俗习惯也和泉州民俗基本相同。这是因为两地文化渊源很深,自清代乾隆时期两岸直航后就往来密切,贸易交流频繁。近年来,鹿港天后宫多次组织台湾信众到福建泉州进香,充分体现了海峡两岸历史文化同根同源的特点。就在鹿港当地,地方文化学者口中常说着一个惠州人的名字——“邹公”,他就是抚台名臣、曾任鹿港海防同知、台中知府的邹渐鸿。

  1881年,邹渐鸿赴任台中府鹿港海防同知

  邹渐鸿,字仪可,清代惠州府博罗人,道光六年(1826年)生于博罗公庄南坑,父邹荣书,孝悌传家,名闻乡里,仗义疏财,曾捐资助建兴贤书院,受到博罗令熊炳离、惠州守杨希铨的褒奖。邹渐鸿年幼即聪颖异常,被誉为神童。道光十九年(1839年),年仅十三岁的他应博罗县童子试,引义玄畅,文采飞扬,知县艾畅大为惊异,遂选为案首。不久又应惠州府试,亦被选为案首,补博士弟子员。时名儒曾望颜主讲于丰湖书院,尤重其人。咸丰十一年(1861年),补行戊午正科广东省乡试,邹渐鸿中举人。同治四年(1865年),报捐内阁中书,分发行走。同治八年(1869年),补授实缺,任方略馆校对。次年,遵例捐免历俸,奉旨记名以同知用。光绪二年(1876年)分发福建补用,十二月初十日到福建听候调遣。

  邹渐鸿办事能力强,深得上司器重,不久有吏部咨复:“查该员邹渐鸿年力强健,处事精详,以之补授福建台湾府中路巡抚同知,洵堪胜任。”得军机处回复,遂以记名候补同知补授为台湾府中路同知。光绪七年(1881年),赴任台中府鹿港海防同知。当地民风剽悍,山中又有当地人时出抢掠,他恩威并济、抑强扶弱、止息争斗、清理积案,又捐出俸禄资助读书人。治鹿港海防两年,当地人归从者千余户,治行为全台之冠。

  光绪十年(1884年)秋,法国人侵犯台湾,基隆、澎湖相继告警,南北水路阻塞不畅,凡调集军队、转运粮饷皆取道中路,粮台设于鹿港。邹渐鸿奉命督运战略物资,“前后三百余万,飞刍挽粟,军书旁午,罔有遗误。”在他的高效运作下,清军得以短时间内大规模集结到台中,以优势兵力驱逐了法国入侵者。事后安抚百姓,毫不惊扰,一两年间鹿港又恢复了平静,商贾云集,物阜民丰,人皆视台中鹿港为乐土,而邹渐鸿则以功勋卓著被朝廷叙功以知府任用。升任知府后,他一如既往地保持了廉洁耿介之风,不辞劳苦,善理各种繁剧事务。

  邹渐鸿回乡后热心乡里事务,继承父亲遗志资助兴贤书院

  光绪十三年(1887年),台湾改省,时任台中知府的邹渐鸿已年满六十一岁,当时他的母亲已年高九十一岁,担心母亲时日不多自己未能尽孝,遂上疏乞终养,获朝廷许可。离开台中时,当地官吏儒生百姓闻言纷纷前往送行。

  邹渐鸿自台湾归乡后便不再复出,但仍热心乡里事务,继承父亲遗志捐资资助兴贤书院膏火费,一时间博罗公庄文教大兴,成为诗礼传家之福地。他与同乡名士廖锡恩交情笃厚,曾一起主持修建了公庄文塔,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留在了公庄几代人的文化记忆中。

  今天距离邹渐鸿离开台中鹿港已经135年了,不知古意甚浓的鹿港大街小巷中是不是还留存有“邹公”当年的痕迹?

  (吴早先 黄海玉)

编辑:任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