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文化兴起进行时!惠州一年新开逾百家咖啡店!

  原标题:

  咖啡文化兴起进行时:

  惠州一年新开逾百家咖啡店 咖啡消费需求持续升级?

  “惠州江北片区新增的咖啡店数量已经数不过来了。”一位在惠州经营咖啡店的创业者明显感觉到,惠州的咖啡消费需求迎来明显增长。近年来,大型连锁品牌咖啡店持续进驻惠州,独立咖啡店也不断在城市角落涌现,惠州迎来了一股“咖啡热”。

  惠州到底有多少家咖啡店?记者调研发现,由于咖啡异业融合度较高,不少从业者都表示难以掌握准确的数据。不过,据天眼查相关数据显示,惠州市以现磨咖啡为核心业务的独立咖啡店、咖啡厅等超过360家;其中,2021年登记开业的咖啡店数量超过100家。

  咖啡不仅是一种经济指标,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如今遍布城市街头巷尾的特色咖啡店,已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城市肌理,成为展现城市独特气质的“窗口”。调研显示,随着咖啡文化兴起,咖啡店成为越来越多惠州市民城市生活中的“第三空间”。业内人士指出,惠州咖啡行业仍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但是目前业态较为单一,行业交流氛围有待提升。记者留意到,部分创业者正在积极探索“咖啡+”文化业态发展。

  咖啡文化兴起下,在惠州开咖啡店还是一门好生意吗?年轻人的咖啡消费需求有哪些特点?区域独立咖啡店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日前,记者深入调研惠州咖啡业态,通过实地走访多家独立咖啡店、对话创业者、从业者,多角度呈现惠州咖啡业态的发展现状。


开一家咖啡店是很多年轻人心中的小小梦想

  现状

  惠州掀起“咖啡热” 独立咖啡店超过360家

  晨光和煦,穿透了初春清晨的薄雾,城市沐光苏醒。后咖啡店主阿嘉(化名)早早来到位于惠城区江北的店里,准备开启一天的忙碌。

  “我一直觉得开一家咖啡店,亲自去打理是一件很酷的事情。”聊起开店的经历,阿嘉的言语中透露着热忱。出于对咖啡的热爱,阿嘉曾在重庆跟随一位老师系统学习咖啡课程。在深入了解咖啡产业后,他看到了这个行业酝酿着无数的可能性,就此坚定了开咖啡店的决心。

  2020年8月,阿嘉的第一家咖啡店在惠州江北开业。“刚开业那年,惠州的咖啡店还很少,近几年江北新增的咖啡店数量已经数不过来了。”阿嘉说,现在江北片区的咖啡店集中在华贸、佳兆业商圈,T21创意产业园内也聚集了不少门店,印象中大多数都是近两年开起来的。

  对于日渐火热的开店潮,在惠州桥东片区黄家塘街经营星小马咖啡的海滔深有体会:“据我所知,2019年黄家塘街还只有一家咖啡店,现在周边的咖啡店已经激增至十几家。”海滔表示,预计门店数量还会持续增加。

  惠州到底有多少家咖啡店?记者梳理发现,由于咖啡行业异业融合率较高,统计口径较难界定。与此同时,层出不穷的新茶饮品牌、餐饮服务业在评估咖啡消费市场的潜力后,进一步布局咖啡业务,从业者也很难掌握确切的数据。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惠州市与咖啡关联的经营主体已经超过700家(不包括百货店、便利店等咖啡饮料轻度关联主体);其中以现磨咖啡为核心业务的独立咖啡店、咖啡厅等超过360家(不包括提供现磨咖啡服务的餐厅、酒店等)。

  不过,上述数据还是相对保守。记者梳理发现,不少近期新开的小型独立咖啡店尚未纳入统计,真实的数据预计还需在此之上增加。

  从登记开业的时间看,惠州市独立咖啡店激增的轨迹十分明显:2018年-2020年之间,惠州独立咖啡店登记开业的数量保持在40家-50家之间;到了2021年,登记开业的咖啡店数量翻了一番,超过100家。


连锁咖啡品牌Zoo coffee布局惠州华贸商圈

  经营

  投资开店门槛低 生存盈利非易事

  在城市的角落开一家舒适文艺的咖啡店,邂逅浪漫与唯美——这是很多年轻人心中小小的梦想。随着咖啡店数量迅猛增长,单薄的情怀往往难以支撑沉重的经营压力。如今在惠州开咖啡店还是一门好生意吗?带着这样的疑惑,记者采访了多位创业者。

  “投资开咖啡店门槛低,但是要实现生存、盈利并不容易。”后咖啡店主阿嘉表示,开店不能仅靠一腔热情,要维持门店运转,需要花很多心思。

  “开一家小型咖啡店最低投资可以压缩到几万元。”据一名咖啡从业者透露,随着小型窗口咖啡店走红,投资开店的门槛变得越来越低。该从业者从经营的角度算了一笔账:一杯咖啡的成本在6-7元之间,零售价定在18-30元不等,溢价在于附加成本——除了店铺租金、原材料等日常运营支出以外,还有前期对咖啡师的培训费用,购买设备的费用等。总体折合计算,一杯咖啡的利润率大致在20%-30%之间。

  如此看来,咖啡店利润空间还算可观,但事实上很多小型独立咖啡店运作起来后,往往“卡”在出杯量。阿嘉坦言,经过一年多的经营,后咖啡的日出杯量在80-100杯之间,整体保持稳定经营。然而,眼下咖啡店越开越多,未来的市场变化谁也说不准。

  海滔认为,门店数量激增是很多行业发展的必经阶段,市场培育到一定程度,便会迎来洗牌。据他介绍,星小马咖啡日出杯量在200-300杯之间,复购率较高,但也远远称不上火爆。

  通过外卖平台走量行得通吗?阿嘉表示,外卖平台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门店出杯量,部分选址较偏的门店会将经营重点放在外卖上,但由于平台抽成比例较高,利润率也会被大大压缩,“对于人手不多的小型独立咖啡店而言,这并不是更好的经营策略”。

  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少数激进的门店已经悄然点燃了“价格战”的火苗。记者搜索美团发现,在遍布惠州城市角落的咖啡店里,一杯美式咖啡的价格一般在10-20元之间,但个别门店将价格压至5.8元、8.8元,还有拼团价低至0.99元的产品。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在一众新茶饮品牌中“突围”,越来越多咖啡店根据年轻人的喜好,推出各式颜值高、口味丰富、包装精美的咖啡饮品。


星小马咖啡是首家入驻野岛社区的独立咖啡店

  市场

  咖啡消费意识提升 “第三空间”仍是主流需求

  虽然经营压力不小,但多位咖啡店创业者都不约而同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不怕喝咖啡的人少,就怕开咖啡店的人少。

  “门店数量增加的同时,咖啡消费群体也在扩大,逻辑上是互相支撑的。”阿嘉表示,国内咖啡渗透率逐渐提升,越来越多消费者形成咖啡饮用习惯,潜在咖啡消费人群持续扩张。在惠州的咖啡市场中,大多数人仍处于“第一杯咖啡”阶段。这意味着,惠州咖啡消费市场的培养和教育,需要更多咖啡店才能支撑起来。

  海滔认为,消费者对待咖啡的态度,会经历尝试、喜欢、分辨的过程,市场教育有赖于行业集体推动。在他看来,消费者对咖啡品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高品质的咖啡产品才能经受住市场的考验。他表示:“作为从业者,我希望咖啡店多开一些,共同培育咖啡消费市场。”

  2021年4月,德勤中国和穆棉资本发布的《中国现磨咖啡行业白皮书》(简称《白皮书》)指出,一、二线城市作为咖啡文化的首要渗透地,其养成饮用咖啡习惯的消费者摄入频次已达到成熟咖啡市场水平,同时消费者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会不断提升咖啡摄入频次,咖啡已逐渐由“赶时髦的饮品”转变为“日常饮品”。

  随着各大咖啡连锁品牌掀起“下沉战”,咖啡的消费群体不再局限于一线城市的精英白领,“小镇青年”的咖啡消费意识在觉醒。显而易见的是,惠州的咖啡消费群体在持续扩张,并且存在广阔市场空间。

  “前段时间有一个中学生让我印象深刻,她连续一周每天都到后咖啡点一杯卡布奇诺。我还遇到过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家,闲逛到店里好奇地询问咖啡是什么?最后他点了一杯热拿铁。”后咖啡阿嘉表示,在这些细节中可以看到,咖啡已经逐渐成为寻常百姓触手可及的日常饮品。

  在白弄咖啡主理人看来,咖啡不再是单纯的西方舶来品,手冲咖啡热潮让更多人的日常发生了化学反应,返璞归真,咖啡吸收了东方茶道美学的仪式感,却以更年轻化的方式传递爱和理念。

  值得注意的是,不知不觉间,不同格调的独立咖啡店,已经深深融入城市的肌理,成为象征着城市气质的文化符号。咖啡爱好者阿智表示,他每次旅行到一座陌生的城市,总会到当地老街巷、旧民居探咖啡店,比起网红景点或是商业街,咖啡店更能让人感受到街头巷弄里的烟火气,深入体会城市的气质。

  随着咖啡文化渗透,消费者开始将风格独特的咖啡店作为社交消遣的“第三空间”。“第三空间”可以理解为介于住处、工作场合之外的地方。对于大多数工作生活压力较大的人而言,“第三空间”被赋予了更多精神内涵,成为现代人逃离繁琐日常、纾解压力的地方。

  此外,《白皮书》相关研究表明,在相对成熟的咖啡市场中,消费者对提神的生理需求是饮用咖啡的主因,咖啡消费需求会经历从社交性场景需求,向提神功能性需求过渡的过程。基于此,咖啡消费需求也延伸出“快咖啡”和“慢咖啡”两大方向。

  “快咖啡”是指以窗口店外带、外卖为主的零售模式,“慢咖啡”则是以打造“第三空间”满足消费者社交性场景需求的服务模式。记者了解到,“第三空间”依然是惠州咖啡消费市场的主流需求,但在办公楼聚集的区域,窗口咖啡店的“快咖啡”开始呈现流行趋势。


惠州市民的咖啡消费意识正在“觉醒”

  趋势

  “区域连锁”正流行 特色差异化有出路

  记者走访发现,越来越多本地独立咖啡店正以民居社区、产业园、文创街区等消费需求较为旺盛的区域为中心分布。在江北T21创意产业园,集中涌现了多家独立咖啡品牌,如林宜咖啡、特朗尼咖啡等;据野岛文化生活社区品牌运营总监许碧盈介绍,除了星小马咖啡,野岛社区内还聚集了5-6家与咖啡业态关联的店铺,其中包括主推书店空间和精品咖啡的上野书屋、融合法式甜点和咖啡的复合店铺等。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星巴克、瑞幸等知名的大型咖啡连锁品牌,不少惠州本地独立咖啡店都在走区域品牌连锁路线,其中林宜咖啡、“本来不该有”、罐岛咖啡等区域独立咖啡品牌都在惠州拥有两家以上的门店。

  “今年我们计划新增一家门店。”星小马咖啡主理人海滔表示,独立咖啡品牌开分店是常见的市场策略,多开几家分店,有利于在消费者心中留下可靠的品牌印象。

  记者留意到,店面不足数平方米的“窗口咖啡店”也开始流行。其中,在惠州快速崛起的独立咖啡品牌“本来不该有”,就是典型的窗口咖啡店。据了解,该品牌首店开在星巴克、瑞幸等头部咖啡品牌聚集的华贸商圈,主打特色“鲜果咖啡”,融入榴莲、芒果、牛油果等水果元素,吸引了一批消费者。目前“本来不该有”正加速布局下沉市场,在惠东县也了一家分店。

  另一个明显的趋势是,随着小型连锁咖啡品牌不断渗透,咖啡店纷纷谋求差异化发展。市面上开始出现“猫咖狗咖”等宠物主题咖啡店,还有咖啡店入局剧本杀等新型业态。

  野岛社区品牌运营总监许碧盈表示,野岛社区在引进业态相似的项目时,也会与商家探讨如何实现差异化运营:“我们也在留意更好的机会,基于野岛社区平台,联合本地独立咖啡品牌举办咖啡文化节相关活动。”

  “惠州咖啡行业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业态较为单一,咖啡文化交流氛围有待进一步提升。”海滔认为,咖啡行业还能迸发出更多想象力。

  事实上,惠州不少咖啡行业创业者正在积极探索“咖啡+”文化业态发展。记者了解到,后咖啡推出为期数日的“云南咖啡庄园游”;星小马咖啡积极筹划布局咖啡加工烘焙领域,延长的产业链;拾陆咖啡也基于咖啡行业发展需求,推出咖啡培训课程、开店咨询等业务。

  统筹策划/羊城晚报记者 马勇 陈骁鹏 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丽媛 图/受访者提供

编辑:海晏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