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惠州的张氏家族人才辈出 涌现众多名士儒将

  原标题:

  张氏家族人才辈出

  作为当地的名门望族,张氏家族涌现出不少文武双全的名士儒将。记者梳理资料得知,百年来,既有清代惠州与港澳关系最密切的官员张玉堂,也有被称为 “鹤峰四子”的晚清通判张靖山,后人张礼泉更是开创了惠州白眉拳派,声名远播。


2018年在白鹤峰出土的“王文成公祠”牌匾,由张玉堂题写 刘汉新 摄

  “儒将”张玉堂题刻成为人文景观

  在澳门妈祖阁,“海镜”两字书写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气势磅礴。此外,还有5米高的“名岩”石刻和《登澳门海觉寺》诗刻,都成了人文景点,吸引众多游客市民打卡。鲜为人知的是,这都是惠州人张玉堂的书迹。张玉堂的题刻在港澳一带留存颇多,与其经历有关。

  张玉堂出生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字翰生,号应鳞。他天生聪颖,自少能文,但始终不能通过童子试(即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考试)进入官学,只能弃文从武。张玉堂是最基层的行伍出身,由于作战英勇,有谋略,于是屡获升迁。咸丰四年(1854年),张玉堂升任大鹏协副将。在清制里,副将的官秩为从二品,位次于总兵,统理一协军务。这时的张玉堂已经年届六旬,往后担任大鹏协副将前后共四届,历时12年,直到72岁退休。同治五年(1866年),72岁高龄的张玉堂告老还乡,四年后在家乡惠州病逝。

  张玉堂有着精湛的拳书和指书,通过棉花包裹拳头或指头书写,字迹苍劲潇洒,自成一体。他的拳书,每于粗犷豪放中见其雄伟壮大之气;指书则节律刚劲,筋骨健朗,有独特的韵味,因此他也获得了“儒将”的美誉。

  张玉堂虽然是武将,可是文人的本色贯穿一生。他与当时广州有名的诗人,如李长荣、张维屏等经常有诗文唱酬。他擅长兰竹诗,著有《公余闲味》集,也擅长书法,喜欢在驻扎过的地方留下刻石。

  如今,在惠州,张玉堂的题刻仅存两处。在桃园,还存留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墨缘”两字,非常清晰显眼,落款为翰墨将军张玉堂拳书。除此之外,东坡祠还藏有“王文成公祠”的牌匾,也是张玉堂题写。刘汉新介绍,晚清朝廷敕封明、清两朝在惠州平乱有功的王阳明为 “康济”、谭公为“襄济”,在白鹤峰下分别建“王文成公祠”和“谭公祠”,让其配享惠州人香火。2018年,“王文成公祠”牌匾出土,现放在东坡祠一角。

  白眉拳派创始人张礼泉 闻名海内外

  如今,有关张靖山的文字记录不多,从张氏宗祠的族谱上可以知道,张靖山是张玉堂的孙子,乃当时惠州知名人士(晚清通判)。张靖山博学多才,与江逢辰、李星阁、裘习裳被称为 “鹤峰四子”。他积极推进在东坡祠东偏隙地捐建松风亭,为惠州的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张玉堂是张礼泉曾祖父。张礼泉出生于1882年(也有说其出生于1880年),是竺法云禅师的传人,以开创惠州白眉拳派而闻名。他在当时穷文富武的传统影响下,七岁起便随东江一带的名师习武。还参加了孙中山的兴中会。被白眉上人的隔代弟子竺法云禅师收为弟子后,张礼泉将白眉拳与自己原先习练的拳法融会贯通,开创了惠州白眉拳派。

  “北有孙玉峰,南有张礼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张礼泉与林荫堂、林耀桂、黄啸侠、赖成己等齐名,并称“南方五虎将”。张礼泉除擅长白眉派拳技外,更精达摩内功打坐法、遁术易数和跌打专科。在张礼泉及门人的努力下,白眉拳盛行于肇庆、云浮、佛山、广州、深圳以及港澳台等地,更流传到美国、加拿大以及欧洲、东南亚各国,在数十年间成为一大门派。“可以说,白眉拳派就是起源于桃园!”刘汉新感慨道。

  文/羊城晚报记者 李海婵

  

编辑:海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