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惠州360年!苗氏家族六代从军四代从教

  原标题:

  扎根惠州360年,苗氏家族六代从军四代从教

  武将才俊辈出 桃李遍布天下

  【编者按】

  惠州北门直街是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这条街的每座老屋都有道不完的故事。其中,苗氏扎根当地360年,是老惠州人都熟知的名门望族。

  历经岁月洗礼,苗氏从武将之家变成桃李满天下的教育世家,不变的是世代传承的报国情怀与使命。时至今日,苗家后人依然传承着优良传统和良好家风,用心经营活化清代中营守备府旧址——苗屋,使其成为网红打卡点,吸引了不少影视作品前来取景。

  今年惠州两会期间,有市政协委员提出,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街区,要挖掘文化,丰富内涵,凸显惠州特色。建议北门直街要突出循州总管府、清朝中营守备府——苗屋文化品牌。 (李海婵)

  从康熙元年(1662年)至今,苗氏家族扎根惠州走过整整360年的光阴岁月。回头望,六代军人守护军事重镇,守了一个朝代;动荡时期,众多苗家后裔奔赴抗日战场;和平年代,50多人从教,为岭南乃至全国培育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荣获全国首届“优秀教育世家”。祖辈精忠报国的精神,潜移默化融入了家族的血脉。


老苗屋与新苗屋一街之隔 王小虎 摄

  六代接力从军 守重镇除恶霸受封“云骑尉”

  惠州桥西北门街25号苗屋,大门年年张贴的一副对联“春浓北廓,派衍东阳”,至今已贴了三百余年。对联隐示了家族脉络的渊源——浙江东阳,苗氏旺族聚居之地,世称“东阳郡”。

  之前,这个习武的家族到底经历了多少年、多少代已无从考证,能考证的是军人对国家民族的铁骨与忠诚。《广东通志》与《惠州府志》均有记载:康熙元年(1662年)秋八月,朝廷在惠州设立陆路提督军门,下设左右翼游击四员,以中营游击陈大用,左营游击苗英领官兵二千驻府城,与苗英同时到达的还有前营游击梁有才、右营游击王仕元,也领官兵二千驻归善县城。

  惠州设陆路提督军门,实际是一省最高的陆路(陆军)军事机关。提督以下,设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等职。康熙为了巩固政权,派重兵把守南方沿海重镇,主要防范海上反清复明势力卷土重来。


新苗屋是惠城区不可移动的文物,是清朝中营守备府旧址

  左营游击苗英(正三品),善骑准射,作战英勇,见载于史料。《惠州府志》载,康熙二年二月,提督杨遇明接驻长乐(现梅州五华)千总陈阁政报告,悍匪李宗韬无恶不作,常拦河道杀人劫货,霸据一方。杨遇明命苗英到长乐,后者设法捉拿李宗韬,并捣巢平之。

  又据《靖海志》载,同年十月二十二日,海贼李荣、周玉率船123艘,直犯广东省城;二十五日,攻破顺德县南门,捆知县王允下船,并悬张伪示,沿海村庄为其造船;二十八日,提督派兵,擒烧村寨船只,密喻镇臣张国勋、参领刘文焕、各营游击薛成虎以及提标苗英等,与水师并进统领头船直前冲杀,焚烧贼船,擒贼众,生擒周玉,夺回知县王允。康熙九年,苗英受命扩建新会游击所,成为新会头面人物,履职数年。

  苗英后人苗秀实、苗承霖继承父辈的满腔热血,成为骁勇军人。苗承霖战死沙场后,朝廷在惠州排沙(现惠州宾馆)建昭忠祠表彰祭祀。苗承霖与战殁的众将士魂归故里。苗承霖的遗孀郭氏,诰封“恭人”。无官品,有礼遇,如上堂见县衙府衙,仅行“万福”礼,堂需赐座。朝廷封苗承霖后人世袭“云骑尉”(正四品)。此后,苗承霖后人苗振纲(肇庆左营守备署宁都司)、苗雨青(咸丰年任左营长宁守备,同治年间又任和平宁都司)、苗沛生(光绪年间任归善守备)接力从军。


苗屋一角

  动荡年代 将门后裔奔赴抗日战场

  辛亥革命后,苗氏不再世袭“云骑尉”。苗英1662年入粤,一生征战,居无定所。其后人至1719年4月才在惠州购得北门街一座旧宅院,改造为家人栖身之处(现老苗屋)。苗雨青长子苗穗良在辛亥革命后购得原清朝中营守备署旧址,改造为民居,曰“新苗屋”,故而北门街有新老两间苗屋,仅一街之隔,侧面相对。

  本以为金戈铁马的岁月已经过去,可以过上平静的日子。然而,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曾经将门的后裔没有等闲视之,苗仲升、苗冠芳、苗庆桐、苗其万、苗文绮、苗文缎、苗文纾等,奔赴抗日的战场。


苗屋是明代建筑,红砂岩墙基、青砖墙

  苗仲升是苗雨青弟弟苗雨秀的孙子,曾跟随孙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参加过“护法运动”,抗日战争中,他与叔叔苗冠芳、胞弟苗其万同在第七战区,坚守粤汉线与日寇作战。苗冠芳原是永湖小学校长,文质彬彬,在目睹日本侵略者屠城暴行后,他义愤填膺,毅然投笔从戎,投身黄植楠(惠州人)将军的防区——广东清远。日本飞机每天轰炸粤汉线要塞清远龙山,妄图切断弹药及后勤补给线。苗冠芳时任军需官,每日送弹药上前线,九死一生。苗其万是飞机机械师,因疲劳过度不幸殉职,遗下孤儿寡母。苗文绮、苗文纾、苗文缎是堂兄弟。抗战爆发时,他们都是血气方刚的青年。苗文纾在中大就读时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随珠江纵队辗转粤西一带,历尽艰辛;苗文绮,从广州机器工人学校机械专业毕业即投入抗日战场,很快成为熟练的飞机机械师,与陈纳德的飞虎队亲密合作,狠狠打击嚣张的日本空军;苗文缎,炮校学生,后成为炮兵教官。

  也许是耳濡目染,也许是家风熏陶,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苗氏子孙再一次穿上戎装走上战场。16岁的苗广益穿着军装向母亲告别时还满脸稚气。母亲问他:“打仗是要死人的,你不怕吗?”“不怕!”他坚定地回答。

  苗娜娜、苗文晓是中大学生,上世纪50年代初的大学生是旁人眼中的天之骄子,但他们毫不犹豫放弃即将到手的文凭和学位,成为一名卫国的军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激昂的口号激荡着年轻的心。苗庆尧、苗永茂是在校高中生,1951年春,他们放弃高考,义无反顾参军。在一次战役中,苗庆尧所在高炮部队打下美国一架飞机而荣立集体三等功。


苗氏后人聚餐祭祖 受访者供图

  广东仅此一家 获全国首届“优秀教育世家”

  苗雨青的长子穗良、次子汝良、三子溥良,都是勤读诗书的读书人。时值晚清,广东不少人出外谋生。

  苗雨青寄望子女多学习新知识,有一技之长报效国家。苗雨青退役时,苗穗良本可继承“云骑尉”一职,但他认为自己书生气浓,将位置谦让给叔叔苗雨秀的儿子苗沛生,自己一门心思培育儿女。

  苗穗良育有六子两女,其中苗致信聪敏好学,刻苦钻研古文学和数学,17岁参加清政府科举考试,考取了秀才功名,闻名乡梓。翌年,废科举,兴新学。随后,苗致信在20岁时考取广东省高等师范学校,研究数学。毕业后,先后任惠州中学(后改省立第三中学)校长、惠阳良井中学校长、惠州师范学校校长。旧文刊载苗致信在省立三中任校长十余年间,“多有建树,将风浴阁故址濒湖增筑教室数间,开辟校园,建夕照亭。创设图书馆,增置仪器标本等,学校颇臻完善”。苗致信还曾出版专著多部,人称“数学大家”。其中,《解方程式》《解三角函数》《几何学》等都是当时学生自修研习的热门书。

 
新苗屋古色古香,韵味犹存

  苗致信是正直刚毅的知识分子,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他年轻时,参加同盟会,任惠阳分会议事长(秘书长)。参加过革命军光复惠州城的战斗(辛亥革命资料有载)。1953年春,苗致信到广东省文史馆任研究员,至1967年病逝。

  苗致信好学、善良、刚毅和公允的性格直接影响他的子女。其七个儿子,除三子年少病故,五个就读国立中山大学,一个就读省立勷勤大学。长子苗文绥,是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上世纪50年代,苗文绥每月主动上交100元党费给党组织。当时,100元无疑是笔巨款。苗文绥认为,教师本质是做表率教育人,自己不应该拿比别人多许多的高薪,此事传为美谈。

 
苗屋香火生生不息,后人缅怀先祖

  苗致信的二子苗文绅、四子苗文缵、五子苗文缉、七女苗静乔,都是在教学岗位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数十年如一日地教书育人。六子苗文纾,抗战前期入党,改名陆华,经历烽火岁月后,传承父辈衣钵走教育之路,担任肇庆师专(现肇庆学院)党委书记。其才气、工作效率以及铁面无私的品格有口皆碑。

  苗致信的小儿子苗文约,解放战争时期改名苗挺。这个中山大学化学系的高材生,新中国成立后任广州造纸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后任广东省科委国际部副部长)。上世纪60年代初,他获得多项造纸新技术以及使用甘蔗渣织布的科研成果,填补当时中国造纸与纺织技术几项空白,与时任广东省省长陈郁到轻工部汇报,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苗氏后人在讲述苗屋故事 王小虎 摄

  受苗致信影响,苗氏家族多人从事教育工作。如,苗致信的堂侄子苗庆登,毕业于中山大学文学院,所教学生无不被其流利口才、渊博知识所折服。苗庆登的妹妹苗漳州,毕业于中大地理系,也是当了一辈子教师。苗庆登长子苗赫濯,上世纪50年代就读清华大学,毕业后留校,现为清华大学教授、博导,长期从事高性能结构陶瓷材料的教学与科研,是国际陶瓷工程院院士、北京市人民政府专业顾问,获国家十一项发明奖。


苗屋后人绘画记录家族事迹 王小虎 摄

  自强不息,积极上进,在苗致信孙辈中也得以传承。苗致信长孙女苗娜娜,抗美援朝结束后与十万官兵转战北大荒;长孙苗永茂,是海军工程大学舰艇学院教授,数十年勤恳执教,培养无数学生成为建设海军的骨干力量;孙子苗永蔚,从清华大学电子系调往深圳大学任教授,其学生很多成为特区高端产业的拔尖人才;孙子苗永苍,原某炮兵部队的优秀军官,多次立功受奖;孙子苗永葳,清华大学毕业后主动到云贵川大三线工作,奉献了美好青春;孙女苗理正,原惠州一中校长。该校作为广东省重点中学,名声在外,苗理正因严格治校、工作成绩突出而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这个家族从苗致信始,四代共50多人从教,有大学、中学、小学到幼儿园的各级教师,不少是数学老师,故而惠州坊间流传“陈家文”“苗家算”。1989年,教育部在全国开展评选首届优秀教育世家,以苗理正为代表的苗致信家族当选,彼时广东省就此一家。

  策划/统筹 羊城晚报记者 陈骁鹏 马勇

  文/苗理洁 图/吴伟荣


后人用心活化苗屋,瓦梁木构件保存较好 王小虎 摄

  文脉走访

  明代建筑苗屋焕新生

  位于北门大街25号的苗家祖屋,原是明朝官府建筑、清朝中营守备府旧址。苗氏族人购买后修缮入住,此称“新苗屋”。近年来,苗氏后人修缮活化苗屋,使其称为远近闻名的文化饭馆。

  远远望去,苗屋门口红灯笼高高挂起,左书“苗府”,右写“都司门第”,一副“春浓北廓,派衍东阳”的对联粘贴大门两旁。一进门,红砂岩墙基、青砖墙、廊柱、木雕,无不显露出祖屋悠久的历史与当年的显赫。大堂里还悬挂着苗家杰出人物简介和祖屋复原图,随处可见书画艺术作品,充满文化韵味。屋内盆景美不胜收,可见后人用心守护。

  经族人同意,苗屋第六代传人苗永安在苗屋创办了乌记饭店,一到饭点,大堂与包间几乎爆满,不少是外地游客。食客们在品尝东江美食的同时,也能了解苗家文化、惠州文化。韵味十足的古屋还吸引了《扫黑·决战》等影视作品前来拍摄。

  事实上,新苗屋颇具历史文化价值。据光绪《惠州府志》载,顺治十八年(1662年)八月,广东提督军门进驻惠州城,下设前、后、左、右、中营五个守各府。而中营守备府原是明朝官府建筑,占地约五千六百多平方米,是清朝驻扎惠州城二十八个军事机关唯一的遗址,是惠州史上作为边陲重镇的实物见证。

  数百年时光风云变化,苗氏后人始终不忘缅怀先祖、传承家风。清明祭祖时,海内外的苗氏后人都会聚集祖屋祭祀。此外,还成立了“苗屋管委会”,自发性筹钱维修古屋,让古屋焕发新生,传承家族历史记忆。

  文/李海婵 周婷婷

编辑:海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