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小暑丨炎热始至 入伏养生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7月7日,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暑,即炎热的意思,从小暑开始,气候开始炎热,却没有达到极致,其标志是“出梅”“入伏”。

  小暑“食新”眺望丰收

  在二十四节气中,每个节气有十五天的时间,古人从实践中概括经验,将这十五天分成三个阶段并概括它们的特点,即为“三候”。小暑节气的三候分别是: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蓝田瑶族风情园稻田画。惠报全媒体记者侯县军 通讯员黄克锋 摄

  小暑是象征温度变化的节气,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 “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主要的功能是为了指导农业生产,在农事方面,经过农历五月的抢收抢种之后,六月的农事主要是各种田间管理的工作。有农谚云“夏播作物间定苗,追肥治虫狠锄田。春苗中耕带培土,防治病虫严把关”,大致体现了这个时期农业生产活动的内容。这些田间管理活动,一方面劳动强度相对降低,另一方面在每天伺候庄稼的过程中,也饱含着农民对秋季丰收的渴望。

  过去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今天,这种习俗式微,惠州大部分地方很难再见“食新”习俗。但在龙门县蓝田瑶族乡,农历六月六尝新节作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传承,弥足珍贵。

  三伏天气 “冬病夏治”

  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所有的风中都似带着热浪。小暑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它紧接着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由于出汗多,消耗大,再加之劳累,人们更不能忽略保健养生。

  

龙门农民画画家黄伟平、刘少夏作品《丰乐年》,展现蓝田尝新节场景。惠报全媒体记者侯县军 翻拍

  “小暑开始进入伏天,人们应防暑避暑,外出做好防晒和补充水分。”市第一人医院中医科负责人陈文滨介绍,因天气炎热,人们容易烦躁不安,爱犯困,少精神,应注重养护好心脏,以“心静”为宜,心静自然凉。因气候炎热,人们容易出现食欲降低、胃口不佳、肠胃不适等情况,可以通过适当的“食疗”来改善对热天的不适感,适当进食性味甘凉、具有清热祛暑作用的食物,比如绿豆粥、荷叶粥、赤小豆粥等,但脾胃虚寒的人需要注意不能过食西瓜、绿豆等偏寒偏凉的食材,尤其是冰冻的瓜果及饮料等。

  陈文滨表示,中医认为冬为阴,夏为阳,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虚寒性疾病称为“冬病”,可以通过“夏治”来治疗或预防。“冬病夏治”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为三伏天中药穴位贴敷,又称三伏天灸。夏季三伏时令,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通过温补阳气,散寒驱邪等治疗措施,一方面能增强机体抵抗病邪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助于祛除阴寒之病邪,从而达到治疗或预防上述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的目的。

  酷暑即将来临,但小暑时节的雨,给人带来一丝凉意,打着伞或在敞开门的室内锻炼可享受大自然中带有负离子的新鲜空气,夏天的味道,扑面而来。

  延伸阅读

  “冬病夏治”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为三伏天中药穴位贴敷,又称三伏天灸,大家可以留意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医院的天灸通知。

  小暑时节,饮食以清淡为主,侧重健脾、消暑、化湿、正气。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药膳调理中心 向大家推荐两款当季消暑食疗——

  苦瓜黄豆排骨汤

  食材:新鲜苦瓜500克、黄豆200克、猪排骨250克、生姜3~4片

  做法:先用清水把苦瓜、黄豆、排骨、生姜洗净;苦瓜去核切块,然后以盐水浸大约15分钟,黄豆浸泡两小时,排骨切成段状;然后一起放进瓦煲里,加入清水1200毫升(约6碗水量),再滴少许食醋。先用武火煲沸后,改用文火煲1个小时,直到600至800毫升(约3~4碗水量),调入食盐少许,饮汤食苦瓜及猪排骨(此量可供2~3人用,宜在暑热期间多次饮用)。

  功效:苦瓜黄豆排骨汤气味苦甘、清润,具有清暑除热、凉血解毒的功效。

  藿香化浊饮

  材料:藿香5克,苏叶5克,陈皮3克,山楂5克。

  制法:上述材料放茶缸内,沸水冲泡10分钟,加糖调味,放温饮用。

  功效:消暑化浊,醒脾开胃。适合暑热天气,脘腹胀满,舌苔厚腻,食欲欠佳之人饮用。

  文:惠报全媒体记者侯县军

  视频剪辑拍摄 :惠报全媒体记者黄鑫威

编辑:小丽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