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有立秋食红参习俗 专家: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烦暑郁未退,凉飙潜已起。”8月7日,立秋,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第一个节气,标志孟秋时节正式开始。

  南宋诗人刘翰说,“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表示夏日已去,秋来无声。立秋也意味着秋天的开始,降水、湿度等将会迎来一年中的转折点,但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我国多数地区还处在暑热阶段,“秋老虎”继续发威,炎热逼人,暑气一时难消,需等到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时才算差不多完全出暑。气象资料表明,广东地区往往要到9月中下旬天气才能真正凉爽起来。

  相关文献记载,作为我国重要的岁时节气,立秋时节,民间有“贴秋膘”“咬秋”“晒秋”等习俗。“贴秋膘”用以弥补夏天的身体亏空,此习俗在北方尤其盛行;“咬秋”就是吃西瓜、甜瓜,不仅可以清暑气,还有将秋凉咬住的寓意;“晒秋”则是晾晒各种农作物,表达丰收的喜悦,期盼秋天迎来好收成。

  在惠州,有立秋食红参的习俗,人们以食红参作补,增强体质,以应付“秋老虎”,这既是一种民风,也是一种饮食习惯。

  在起居饮食方面,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负责人陈文滨认为,立秋后,岭南地区仍是暑气未消,炎热持续,渐渐由湿转燥,若初秋时令急于养阴,则反易加重脾虚,酿生痰湿,因此,立秋“养生”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可盲目。

  “秋季是咳嗽、哮喘、老慢支和肺气肿等慢性肺病的高发季节,随着气候变化,风燥之邪容易乘虚而入。”陈文滨表示,人们应注意合理、科学、个体化地养生,包括从饮食调养、加强运动、调理情志等方面入手,增强体质,以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编辑: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