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戚家军有着深厚历史渊源!漫谈惠州火岗村莫家拳!

  原标题:

  漫谈惠州火岗村莫家拳

  □琶洲羽正

  创自仲恺区火岗村的莫家拳,是中国拳术瑰宝之一,以脚法著称于世,与戚家军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体现民俗文化的多样性,是留给世人的一笔可贵的文化遗产。2021年经国务院批准,莫家拳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近年来,莫家拳已被仲恺区列为学校体育课内容,并在其发源地沥林镇实施,将逐步推广到全区中小学,以提升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度。

  广东省惠州市仲恺高新区沥林镇火岗村莫家拳,继2015年先后被列入市、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2021年经国务院批准,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得闻喜讯,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油然而生。缘因五十多年前,全国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我们几个应届高中毕业生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曾在火岗村插队务农。时光荏苒,悠悠往事勾起了无尽的回忆。


莫家拳弟子在祠堂前研习武艺。

  火岗村(当年称火岗生产队,本地人习惯称火岗围)位于潼湖西南岸,记得村头有口清澈甘甜的古井,村正面横着一方大鱼塘,村后种满荔枝、芒果和橄榄。成群鹅鸭在水面觅食嬉戏,水牛群在湖畔草地上慢条斯理地反刍着,壮硕的牛牯偶尔仰头哞哞长啸……这是一个人杰地灵、生机勃勃、秀美宁静的小村庄。当年刚到乡下不谙农事,在村民手把手帮扶下,我们没多久就学会犁田耙田、筑修田塍、铲秧莳田等农活,初尝耕穑之辛苦。农活做起来虽不尽如人意,但生产队倍加体恤照顾,出勤工分与社员同工同酬,一分没减。村里不分男女老少,经常送来自留地的新鲜时蔬让我们改善生活。傍晚挑水时,阿叔阿婶还有阿哥阿妹,总是耐心示范如何用扁担两端的铁钩钩着木桶汲取井水。队里还专门派能工巧匠为我们修造节省柴草的土灶……往事并不如烟,每每回忆起当年那些事,眼眶不禁湿润,因为我曾被这里善良的人们所感动,我对这片土地有着深沉的爱。


莫家拳弟子练习拳法。  

  民俗

  民众性格宽厚耿介

  气度雄健扶弱惩恶

  潼湖,一个潴汇周边山溪而成的古湖泊,位于惠州市西部,西邻东莞。潼湖曾称同湖,据明清《粤大记》《广东舆图》《读史方舆纪要》等史料记载:“同湖,在(惠州)府城西六十里”,“群山之水注焉,春夏间弥茫数十里,冬月水涸,有鱼虾之利,其下流北入于东江”,“春夏水阔天空,一望无际;冬月水落,鱼虾窝聚,土人利之”。“同”在我国曾是计量单位,百里为“同”,湖以“同”命名,见出其面积之大。潼湖与东江相连,是鱼类的产床、摇篮和安乐窝。进入渔汛期,环湖各村村民都岀湖捕鱼网虾,渔获甚丰,吃不完就晒干,家家户户都备有储存鱼干虾干的陶缸瓦瓮。当地人说,潼湖盛产鱼虾,平日随时可以捕捉,只是入秋后湖鱼更为肥美。旧时,商家鱼贩喜欢来潼湖收购鲜鱼和鱼虾干。在湖区做鱼虾买卖的当地鱼寮主人都挺有人情味,商家可随意挑选喜爱的鲜鱼自行烹调来吃,吃多少都不用付钱,还提供柴薪、锅碗瓢盆和姜葱盐等,客人只自备油、米便可;湖鲜美味可口,吃多了也可能湿滞不适,但大可放心,主人家早已煮好木棉花糖水为客人祛湿解滞。这些规矩和做法,在潼湖一带是世代相传下来的,民风的善良和淳朴,让人印象深刻。特别是曾经朝夕相处数年的火岗人,在他们温和宽厚而又不乏耿介刚直,敢于锄强惩恶,乐于扶弱济贫的集体性格中,隐隐地透出一股习武者的雄健气度,至今难以忘怀。

  回想起来,在火岗村务农那数年间,劳作之余时常到曾是武馆(馆号五桂堂)的小卖部与村老们促膝闲聊,谈今说古,话题总离不开他们引以为傲的莫家人字桩、六十斤石屐、单支大竹竿等练功神器和有关莫家拳的传奇故事,诸如盲公莫清骄脚踢武和尚,奀仔莫群亨拳打脚扫武举人,拳师莫黎胜在香港打擂台,用冲天脚战胜俄国擂主,等等。然而,最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则莫家姑娘用绉纱巾(一种绑在腰间的练功长巾)痛打抢劫歹徒的奇闻轶事。

  那是咸丰年间的事了,某日火岗村莫家母女趁圩返家途中,被一恶汉拦住,要收买路钱。母女苦苦哀求放过,这家伙见是老妇弱女,动手就抢。莫家姑娘自幼跟从父兄习武,练就一身自卫防身术,见对方不肯罢休,即护着母亲扎马出掌,打得对方趔趄几步。这厮恼羞成怒,拔出利刀扑向莫家女,只见莫家女立马解下腰间的绉纱巾,迅速用路边沟水将之弄湿,绉纱巾弄湿后打出去如同棍棒,出其不意地将对方手中利刀击落,这家伙还没回过神来,已被莫姑娘一记穿心脚踹成狗啃泥,狼狈不堪,跪地求饶。当年听罢故事,对莫家姑娘的功夫和智慧钦佩不已。据说,自此以后,潼湖地区再没有人敢欺负莫家女。

  在这些传奇故事中,用脚法打败对手的例子不知凡几。后来才知道,莫家拳是以脚法著称于世。中国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史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武术除具有格斗功能之外,还可强身健体。中国民俗学泰斗钟敬文先生说过:“凡人类(民族、部落、氏族)在经营社会生活过程中,为了生存或发展的需要,人为地创造、传承和享用的东西,都属于文化。”创自火岗村的莫家拳,是中国拳术瑰宝之一,体现民俗文化的多样性,是留给世人的一笔可贵的文化遗产。


第八代传人莫发艺挂上60斤的石履练功健步如飞。

  起源

  “打仔习俗”潜移默化

  与戚家军渊源深厚

  岭南著名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事语》中记述:“下番禺诸乡,岁在正月初旬,儿童先集山野间,以拳棒相角,谓之打仔。”“以胜负卜其乡一岁之兴衰。”番禺各乡自古有以儿童打斗决胜负来占卦一年兴衰凶吉的习俗,胜方乡兴旺,败方乡则衰落。明清两朝火岗村属东莞管辖,与番禺均归属广州府,风俗习惯基本相同。《汉书 高帝纪》载:“粤人之俗,好相攻击”,其实秦末赵佗割据岭南后,实施“和辑百越”政策,中原人开始大规模越岭南迁,南北文化融合,岭南土著“好相攻击”风气已逐渐弱化。火岗村的先辈何以热衷于练拳习武,从屈大均的描述中似乎找到蛛丝马迹。火岗人尚武,除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外,这种“打仔习俗”在一定程度上应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放桥初起用穿心,左右过门抛脚临;直至进关双夹掌,回桥带脚对胸针;冲掌冲锤兼搭颈,左右挑腩仔细寻;过门两度连坏搭,不若上桥扣脚仙;挑脚穿桥分二度,左右双踭也向前;强者磨桩难敌势,无移后遁出庭边;前遁也应兼一步,方知飙脚不迟延;为胜两重双叠掌,难者离捞捉脚先;独系冲肩真势重,稳如磐石退无前;退步不如铁扫杆,重重叠脚势冲天。”这是火岗村莫家拳人字桩或称木人桩的练功口诀,用当地方言朗读以上七言韵句,抑扬顿挫,尽显习武者英武气概。

  把人字桩视作模拟对手进行训练,可增强手部力量和刚度,提高身体协调性和步法灵活性,循序渐进增长武艺功力。火岗人大声念着莫家拳口诀练功,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了。当年在火岗务农时正处于“文革”期间,武术被视为“封资修”的东西,没人敢学,更没人敢教,练拳的人字桩尘封在仓库一角。要不然,我们几个插队知青有可能掌握三几下自卫散手。

  《惠州市志·民间体育·武术》载:“明、清时期,(惠州)流传较广的有少林、太极、李家、莫家等拳术。”莫家拳是中国南拳的一种,是广东洪、刘、蔡、李、莫五大名拳之一,也是国家认可的129个拳种名录中71个有简述的拳种之一。莫家拳是广东五大南派拳种当中唯一以腿功见长的拳术。莫家拳手脚并用,以腿法为主,有诡脚、飙脚、穿心腿、后蹬脚、虎尾腿、卦眉腿、冲天脚、过门脚、扫蹚脚、勾镰脚等二三十种,其中,最为犀利的是过门脚、穿心脚、后蹬脚,即所谓致命“莫家三脚”。“一脚胜三拳,手长尺七,脚长三尺,放长攻击,凌空飞踢。拳重百斤力,脚重千斤力”,实战时莫家脚成为制胜法宝。除脚法外,莫家拳术有黑虎拳、谷穴拳、再战拳等套路39套以及中棍、大钯、双刀、藤盾(俗称藤遮)等器械套路27套,其中莫家棍法相当出众。莫家拳对藤盾、大钯、棍棒、长枪、五指叉(即狼筅,莫家拳是用叉竹代替)等器械的使用方法有完整的记载,而这几种兵器正是戚继光、俞大猷在东南沿海抗倭时的常用兵器。莫家拳关于藤遮、大钯和五指叉的使用方法与戚继光《纪效新书》中的记述几近相同。由此有学者认为,莫家拳与戚继光的戚家军有着很深的渊源。

  明末清初,连年兵燹,匪盗猖獗,械斗频繁,海倭山寇为患,为了保护家园,百姓习武成风。当年,火岗村青年莫达士只身投奔南少林向武僧学艺,技成后返回家乡东莞县火岗村(今惠州市仲恺区火岗村)传艺给同村兄弟莫定儒、莫清骄等人。莫达士等人在汲取本村前辈的经验基础上,糅合其他拳派的长处,取长补短,不断创新完善,自成体系形成了莫家拳。莫家拳原称六度阴阳掌(参见莫家拳古拳谱《拳棍同行》),这应与莫家前辈修习阴阳学有关。从莫氏家谱看,莫氏祠堂有近七代族人通晓阴阳学,有多人担任道纪司、阴阳学训术之职。道教名山罗浮山离火岗村不远,其武术源远流长,东晋葛洪便是一位精通武术之人,还有宋代冲虚观住持邹葆光,明代冲虚观住持曾一贯等均以剑术武术驰名天下。罗浮山近在咫尺,对热衷于阴阳学的火岗村人想必有影响。莫达士等人把学来的功夫与祖传的阴阳学相结合,最终形成独树一帜的莫家拳,从此笑傲江湖。


莫家拳弟子练习拳法。

  传承

  开枝散叶流传海内外

  遵从武德倡“五戒五敬”

  旧时,火岗拳师经常受邀到毗邻的东莞市桥头镇,向莫氏宗亲传授武艺。从莫家拳形成的历史轨迹看,惠州市沥林镇火岗村是莫家拳的发源地,而东莞市桥头镇是莫家拳的重要传承拓展地,可谓血脉相连,珠联璧合。现在,莫家拳约分为三支,一支是惠州沥林镇火岗村;一支是东莞桥头镇;另外一支是被誉为“南方五虎将”之一的莫家拳弟子林荫棠。林荫棠曾受聘任黄埔军校武术教官、中山大学和广州市立第一师范学校国技教师,他儿子林仲伟继承父业,是华师体育系教授,为传承莫家拳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如今莫家拳开枝散叶,主要流传在惠州、东莞、佛山、顺德、高要、清远等地,广西、海南、福建、港澳台以及东南亚、英美也能见到其影踪。

  莫家拳一代宗师莫达士“以武名世”是“乡举”“保境义士”(参见莫氏家谱、火岗村卓溪莫公祠堂神主牌)。从莫氏家谱看到,火岗村历代均有人为官。以莫达士家族为例,他兄弟几人曾任职登仕郎、候选州司马等,虽是小官吏,但衣食无忧,除满足家人学文习武外,还可邀请武功高人到村中切磋武艺。火岗村民风尚武,几乎“家家习拳术,辈辈出高手”。当地人说:罗村食网头,翟屋食斧头,鹅室食秤头,火岗食拳头。意思是指,这几个田地犬牙交错的村庄各有特长,罗村、翟屋、鹅室三个村分别以捕鱼、木工、经商谋生,而火岗村则有一部分人以教授拳术为生计。清代中晚期,火岗村拳师给行商坐贾、达官贵人当镖师、做保镖为数不少,有的还在广州、东莞、佛山等地设馆授徒。火岗人在当地有一个江湖称号“潼湖打仔”,可见莫家拳名气。

  明清时期是中华武术的大发展时期,军事武艺鼎盛,民间尚武之风浓厚,明代开始出现了成熟的武术套路演练形式,清代之后逐渐完善,形成众多拳种和流派。莫家拳拳路朴实无华,然拳风强劲,其下盘稳固、步法灵活,交手时“出声出力”,虎虎生风,气势冲天。所谓“步行如虎势,脚法高中低。身灵倍活力,长短劲俱齐。”莫家拳较明显的特点是腰马比其他拳种要高,原因是为了方便跳跃起脚。除脚法狠辣外,“插眼、切喉、锤胸、打下三路(腹、裆、脚)”更是莫家拳取胜绝招。电影《唐人街探案》中,演员以夸张的表演方式展示莫家拳插眼、掏裆等招数,动作虽搞笑,但把莫家拳在敌手面前,动辄取人要害的拳法表现得活灵活现,淋漓尽致。有学者认为,岭南是中国武术最早向外传播的地区,中国武术文化符号“功夫”一词便是发源于此。中国拳种流派举不胜举,编导偏偏看上岭南莫家拳,应该有其道理。

  我国正宗武术师傅在授艺前都会让徒弟做几年杂工,旨在观其德行。传统学习莫家拳也要先练三年最基本的横、直马步,然后再练两年的踢竹竿和打沙包,第六年才开始按拳谱口诀练打人字桩。莫家拳非常重视武术品德,遵循武术界“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缺德者,不可予之学。丧礼者,不可教之武”的古训进行招徒授艺。拜师仪式严肃庄重,新徒先以麒麟敬拜师祖,再向师父敬茶,师父回礼,最后宣读《莫家拳武德守则》,内容主要为“五戒五敬”:戒欺师灭祖、戒学法欺人、戒颠倒五伦、戒横行霸道、戒为非作歹;敬天、敬地、敬君、敬亲、敬师。练拳者必须遵守,违者逐出师门。在忠义武德精神熏陶下,火岗村人尚武崇德,见义勇为,为人宽厚,光明磊落。


莫家拳弟子表演拳法。本组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周楠 摄

  启迪

  讲好莫家拳故事和价值

  推进“非遗”与文旅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历史遗存和文化记忆,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为了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我国于2011年2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家立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见其重要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责任和美德。如何保护好这份遗产并使其传承下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其本土文化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莫家拳这项古老的拳术是当今不可多得的传统体育项目,从形成到现在,由注重搏击技能,到武德内外兼修,再到健身强体养生,在其发展过程中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现象。当地政府非常重视莫家拳的保护,及时展开莫家拳的“申遗”程序并获得成功。可喜可贺!

  近年来,莫家拳已被仲恺区列为学校体育课内容,并在其发源地沥林镇实施,将逐步推广到全区的中小学校,以提升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度。目前,仲恺区正在对莫家拳形成的历史背景、拳谱修订、练功口诀等进行更加深入挖掘、整理和研究,以完善莫家拳的武术文化体系。将继续讲好莫家拳故事,进而推进“非遗”与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文化旅游新业态。火岗人有一个割舍不了的情结,那就是要把祖辈用血肉锤炼出来的莫家拳术世代延续下去,与时俱进,融入新时代。仲恺区已计划帮助火岗村建设新拳馆,用作莫家拳历史文化展示和拳术训练场所。

  前段时间冒雨重访火岗村武馆,仓库改成的武馆简朴明亮,馆里正面供奉着华光祖师造像,附有一对联:“拳行如虎势,脚踢似龙威”。旁边放着麒麟套,看来莫家拳与粤剧戏班文化有一定的关联,具有鲜明的岭南特色。木架上摆放着刀剑枪棍等冷兵器,馆内西侧立着一枝茅竹杆和吊着一个大沙包。墙上挂满各种奖状、奖牌和获奖照片,默默无声地向客人展示莫家拳曾经的荣光;莫家拳第九代传人之一、市级莫家拳传承人、广东武术“五大家”入库资料演示者莫玉林师傅向大家操练威风八面的拳脚,耐心讲解莫家人字桩练功要术。从莫师傅坚毅且炯炯有神的眼睛里,我们看到了莫家拳美好的未来。

  雨过天晴,晴空万里。在村口与莫师傅们道别时,望见一块醒目的路标牌立在车水马龙的英山公路旁,上面印着:火岗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莫家拳发源地。驻足凝思,思绪万千,昔日的小村庄而今已经声名远播。回想起在火岗村的那段青葱岁月,至今还感慨系之。紧握莫师傅的手,由衷祝愿这块国家级的金字牌匾永远鼓舞着火岗人、映照着莫家拳。

  (2022年夏于惠州)

  

编辑:海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