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老街热销传统手工灯笼 延续“竖中秋”文化遗迹

  中秋节,金风送爽,惠城区桥东街道下塘街12号一家小店门前,古稀之年的林志武老人心无旁骛地制作传统灯笼。一边是水东街的车水马龙,一边是老人埋头醉心于手工劳作,与小摊上挂着的各式各样彩灯相映成趣,每到中秋节便成了桥东老街的一道亮丽风景。

林志武在制作传统手工灯笼。

  中秋玩灯笼的传统,在惠州较为普及较有规模。中秋之夜,月亮初升。一般人家不点油灯蜡烛,而是将灯笼点亮,挂于壁上,或由小孩提着满街跑。

  日前,惠州日报记者在林志武的小铺看到,十几个传统灯笼高高挂在一条绳子上,一字排开,灯笼上写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花好月圆”等,蕴涵美好愿望。记者采访期间,不时有顾客前来询问、购买。

  林志武表示,惠州民间在中秋以灯笼寄托对新生活的向往,表达向往光明、祝福未来的美好祝福。

  林志武是土生土长的惠州人,从小跟老一辈学习扎灯笼的技艺,灯笼也带给他美好的童年回忆。每逢中秋节,他都会手工制作一些灯笼给亲戚朋友。10年前退休至今,他每年中秋都会扎灯笼,十多天时间能扎灯笼200个左右,并在自家楼下摆摊,到了中秋节那天基本能卖完。

  在林志武看来,他卖中秋灯笼,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爱好,同时向人展示这项传统技艺的魅力。

  在旧时,惠州每家每户将花灯系于竹竿之上,放在屋顶或大树等高处,俗称“竖中秋”,也称作“树中秋”。

  如今有了各种照明设备,人们将灯笼固定在自家屋顶或大树上的情景已比较少见。不过将灯笼用竹竿系着的“竖中秋”传统,还是在惠州民间沿袭下来,成为传统手工灯笼的主要样式。在林志武小摊前面,每一个灯笼都配有一根可以挑着灯笼的小竹竿或木棍,正可以看到“竖中秋”的文化遗迹。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曾镜明

编辑: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