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惠州坚持以一流平台集聚一流人才推动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厚植科技人才沃土 构筑创新创造高地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近年来,惠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及省委关于人才工作的决策部署,大力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需求,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全力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
搭建高能级平台载体,打造引才“强磁场”
近年来,惠州大力推进“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iADS)”与“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AF)”两大科学装置建设,依托两大科学装置和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东江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集聚高端人才。
惠州不断推进区域性平台建设,引育新型研发机构、创新研究院等高水平创新平台,目前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总量达230家,其中省实验室1家、省重点实验室7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9家。
充分发挥创新链对产业链的驱动作用,推动优质创新资源向“2+1”现代产业集群、“3+7”工业园区聚集,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优的企业和项目“平地起谷堆”,创新主体不断涌现,创新动能日益强劲。
不管是国家两大科学装置、东江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还是服务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园区、孵化育成体系等创新主体培育,惠州极具创新活力的平台和产业链条,产生了人才集聚的“磁场效应”。
截至目前,惠州共引进市级科技创新创业团队71个、市级科技领军人才超150名。其中入选省珠江人才计划团队6个、人才项目16人,聚集了夏佳文、张锁江等一批院士在内的400多名科研人员,先后获得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立项10余项,扶持资金近亿元……
“惠州市委市政府以建设国家级创新型城市为抓手,扎实推进产业强市、人才强市建设,近年来,‘2+1’现代产业集群、‘3+7’工业园区蓬勃发展,‘产业引才’‘平台引才’成效明显,创新创业氛围浓厚,让企业在惠州成长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良好的产业配套和十足的拓展潜力。”“海归”硕士研究生、万盛兴精密技术(惠州)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陈瑞励说。
万盛兴落地惠州仲恺国家级高新区以来,已发展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拥有实用新型专利约180项、发明专利12项。2019年9月,万盛兴继续在仲恺投资建设万盛兴智能技术产业园,也让陈瑞励在伴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惠州对先进制造、智能制造、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视,感受到了产业与平台引才及培养人才的效应,进一步坚定了在惠州发展的信心。
近年来,围绕创新链条建立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惠州形成强有力的创新人才“磁吸效应”,聚集一大批优秀科研团队和优质创新人才,像陈瑞励这样被产业与平台吸引的人才越来越多。
优化实施科技计划,搭建育才“大舞台”
人才是强市之基、竞争之本、转型之要。当前惠州正处在由量变积累到质变升华的关键转折期,如何最大程度发挥“人”的作用,推动创新发展至关重要。
2019年6月,在西安工作多年的博士熊前程,作为高层次人才被引进到惠州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2020年作为广东省企业科技特派员与惠州市杜科新材料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氢能源燃料电池及配套用胶相关产品,现获聘为公司总工程师,带领团队先后开发出聚氨酯丙烯酸酯胶黏剂等9项产品,并创新生产工艺,部分产品实现国产化,打破了国外公司的技术垄断。
推进科技创新,政策是支撑,人才是关键。近年来,惠州坚持人才“以用为本”理念,通过优化实施各类科技计划,加大人才柔性的使用,拓宽了人才施展才智的舞台。
惠州贯彻落实“双创”系列政策,着力打造“双创”示范基地,连续多年举办天鹅杯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新挑战赛(惠州)等赛事,不断打造创新创业赛事品牌,同时组织各类创新主体围绕重点领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核心技术的科技成果。2018年以来共获省科学技术奖5项,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奖1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20项。2021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7.35件。
大力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倍增计划”,初步形成仲恺高新区以电子信息为特色、大亚湾区以精细化工为特色、惠城区以互联网为特色的3大孵化链条。2021年探索异地孵化器运营模式,首次在深圳建设“惠深创新中心”。目前,全市共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43家,众创空间30家,累计孵化企业超1783家,孵化高企超200家。
2021年,惠州首次探索实施“揭榜挂帅”制,面向全国招引人才团队攻克优势产业“卡脖子”问题,吸引了上海大学、中南大学等一批国内知名高校团队前来揭榜。首批8个发榜项目共11个揭榜方案中榜,市财政安排扶持资金共2500万元,引导企业投入研发经费达1.8亿元,有效促进了企业与国内优秀人才团队的交流合作。
此外,惠州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通过大力开展“科技特派员”“惠企专家行”等活动,广聚天下英才,并引导人才向企业生产一线下沉,促进人才与企业、产业、项目深度融合,科研技术成果成功转化。今年1~10月,全市技术合同认定登记45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15.5亿元,同比增长93.56%。
八方优才“惠”聚,强大的“人才引擎”为惠州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澎湃动力。
提供高效全面服务,营造留才“好生态”
科技人才涌向哪里,哪里就充满活力和希望。而良好生态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关键所在。
围绕创新生态优化,惠州大力加强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梳理和修订现有的科技政策,补短板、强弱项,先后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惠州“科创20条”)、《关于加快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实施意见》、《关于鼓励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暂行办法》、《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扶持办法》等文件,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在2020年联合建行共建惠州首个“‘FIT粤’科技金融创新平台”基础上,我市深化与五大国有银行及招商、兴业银行(“5+2”银行)科技金融合作,实施金融机构科技信贷评估优秀奖补,引导金融机构健全以企业创新能力为核心指标的融资评价体系,创新面向科技型企业的专属信贷产品,有力支撑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2021年科技金融贷款余额达到590.6亿元。
贴心办好人才的“小事”,人才才能安心成就“大事”。惠州的人才服务就是从人才“最重要的小事”做起,在子女入学、出入境办理、税收优惠等方面为人才提供竭诚服务,解除人才创新创造的后顾之忧。
“全方位建设适宜人才创新创业良好生态,进一步推动人才工作与科技创新工作协同融合,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在惠州创新创业的宽松氛围。”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及科技创新核心任务,实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和青年科技人才托举计划,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人才计划落实,优化完善人才发展生态,将惠州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重要支点。
惠州日报记者刘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