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不褪色!惠州驰援土耳其10勇士中有2名是退役军人

原标题:

  退役不褪色 勇当救援排头兵

  惠州驰援土耳其10勇士中有2名是退役军人

  2月6日以来,土耳其连续发生强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天灾无情人有情。中国政府、地方和民间力量派出多支救援队第一时间赶赴震区救援,其中惠州蓝天救援队就派出10名队员万里驰援。

  在这10名队员当中,有2名队员是退役军人,他们虽不再身着戎装,但依然保持着“退役不褪色”的军人责任与担当,在关键时刻,临危不惧、冲锋在前,充分展现了退役军人永葆军人本色的优秀品质和新时代青年应有的良好精神风貌!

  近日,记者走近他们,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

  在服役期间,部队教会了我们很多,其中最深刻的便是责任和担当。当兵的时候扛枪保家卫国,退役之后有需要我们就该冲锋在一线。——陈辉

  十年军旅生涯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明白了“先有大家,才有小家”的意义。——夏晓龙

  陈辉

  80后退役军人成救援“排头兵”

  他16岁参军入伍,在部队服役5年,期间多次荣获“优秀士兵”称号。退役后,虽已告别军旅,但他从未忘记自己曾是一名军人,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活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退役军人的使命与担当。他就是惠州蓝天救援队队长助理陈辉,自2020年加入惠州蓝天救援队以来,他凭着满腔的爱心与专业的技能,舍弃休息时间,放下手中的工作,自费自愿参加各种救援行动,从一名退役军人成长为救援队的“排头兵”。

  

陈辉。

  “救援无国界” 克服困难不辱使命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陈辉参与过很多次救援行动,地震救援这是第二次,第一次是2008年的汶川地震。那时候的他,身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也是在那一年,陈辉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经历了汶川地震的救援,让我更加懂得生命的意义。”陈辉说,无论国籍、种族或民族,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是人生最大的意义。

  正是秉承着“救援无国界”的理念,当惠州蓝天救援队发出“驰援土耳其”的召集令时,陈辉第一时间报名,跟随队伍开展他的第一次跨国救援队行动。

  “在土耳其救援过程中,我主要是用蛇眼探测塌方体是否存在生命迹象,这需要一个人趴在地上,拿着蛇眼探测仪缓慢前行,另外一个人观察蛇眼传送回来的影像。”陈辉说,为最大限度挽救生命,他和队友精密配合,趴在地面搜查每一处作业面,对可能存在生命迹象的坍塌废墟进行地毯式搜索,而这一趴往往就是几个小时。当地天气寒冷,白天正午气温在零摄氏度左右,凌晨温度更低至零下十多摄氏度,好几次等陈辉站起来的时候,后面的衣服已经结冰,尽管如此,陈辉还是坚持搜救到凌晨才回营地休息。

  救援除了面对零下几度恶劣天气的挑战,还有随时可能发生的余震、建筑坍塌等危险,陈辉和队友们直面风险和挑战,开展生命迹象探测搜索工作。看到蓝天救援队夜以继日地开展救援,当地民众不时送来馒头、面包给他们填肚子。“天气实在太冷了,咬起来就跟吃冰块一样,我们还是要努力咽下去,这样才有力气继续救援。”陈辉说。

  陈辉全身心投入救援,以至于自己感冒都没察觉,直到他返回广州白云机场经过安检时,才发现自己已低烧。“可能是趴在地上时间太久了,感觉冷也以为是周围气温低,完全没往感冒方向去想。”陈辉说,这次他出国参加救援,也是瞒着家人偷偷出发,完成救援任务回到国内,也未曾向家人透露分毫,直到父母接到广州白云机场安检中心的电话,他们才知道儿子出国救援的事情。

救援行动中的陈辉。

  风斗雨

  昔日老兵无惧色

  1989年出生的陈辉是湖南耒阳人,家就住在部队旁,从小看着迷彩戎装、英姿飒爽的军人,他心里默默种下“军人梦”。15岁时,他参军入伍,服役于南京某装甲旅,实现了少年时的梦想。服役期间他表现优异,曾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退役后,虽已告别军旅,但他从未忘记自己曾是一名军人,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活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退役军人的使命与担当。

  2020年,他得知惠州蓝天救援队是一支专门从事救援任务的民间组织,便主动加入其中,学习山区搜救、驾驶冲锋舟溺水打捞、潜水、医疗急救等各项救援技能,并考取相关证书,付出了数月的训练时光,最终从预备队员转为专业救援队的正式一员。

  参加应急救援是检验救援“真本事”的战场。2020年博罗、龙门发生洪涝灾害,致使多个街道、乡镇出现内涝和人员被困现象。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陈辉跟随队伍赶往两地解救、疏散被困人员。当时雨势很大,再加上连日来的大雨导致河水上涨、水流湍急、内涝严重,救援工作十分困难,面对水位高、行走难的险情,他和队员们没有退缩,最终历时4天3夜,数千次往返,顺利转移被困群众630余人。

  2021年,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引发全国人民关切,社会上各种救援力量涌入郑州。得知险情后,陈辉跟随惠州蓝天救援队,组织小分队北上救援卫辉,毫不犹豫地选择奔赴这座水中“孤岛”。刚到卫辉,指挥中心就给他们派发了一个棘手的任务——转运一个脑颅开刀的重症病人。“当时开展救援的时候持续暴雨,医院一楼水位已达一米多深,根本没担架用,而此时病人情况很危险,还戴着氧气瓶,转移十分困难。”组织的信任就是责任,陈辉当即和队员们把皮划艇当作担架,拖车牵引,最终把老人抬上了车。

  2022年6月21日至23日,韶关、清远遭遇强降雨袭击,城市内涝、部分村镇被淹,部分群众被水围困。陈辉跟随队伍连夜赶往两市参加抗洪抢险救援任务,历经四天三夜转移527名群众。由于长时间泡在水里,陈辉和队友们的脚掌发白褶皱,大腿和手臂也被杂物刮出了许多伤口,“但看到人民群众在自己的帮助下能够安全转移,我觉得自己再累再苦,都值了!”陈辉笑着说。

  加入惠州蓝天救援队后,陈辉利用在部队学到的救援常识和后期所学的各项救援技能,参加水域救援87起、山野救援10起,经常性进校园、进社区、进单位,为广大人民群众宣传、讲授、培训安全知识等公益活动,累计服务时长2410.5小时。惠州蓝天救援队是一支民间组织,每次救援行动产生的费用都需要个人自行承担,还要搭上时间和精力,但陈辉救援的脚步始终坚定:“生命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只要有需要,我就会在救援的路上一直走下去。”

  志愿服务

  退役军人勇担当

  除了积极投身救援行动,陈辉还热心参与志愿服务。

  自2016年公司从深圳搬到惠阳沙田,他便加入了当地“沙粒”志愿服务队,在十字路口开展文明交通指引,为沙田小学学生提供安全、文明交通环境的同时,引导市民树立“交通安全,从我做起,相互体谅,共享和谐”的理念。

  闲暇时间,他还参加慰问孤寡老人和困难群众的志愿服务活动,出钱出力为有需要的群众送去温暖。“中国有句老话叫作‘授人玫瑰,手留余香’,于我而言,做一名志愿者是光荣的,也是自豪的。”陈辉笑着说。

  2020年春节期间,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全国,身为一名退役军人,陈辉主动请战,寒冬深夜,他坚守在高速卡口一线,对进入车辆进行登记和防疫洗消,对人员进行体温检测,每次坚守岗位都是十几个小时。在2021年和2022年疫情核酸保障工作中,只要有需要,他都会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帮助老人录入手机核酸信息,检查粤康码和量体温。此外,陈辉还参加义务巡逻、防疫消杀等志愿服务,哪里有需要他就出现在哪里,真正诠释了退役军人和共产党员勇于担当的高尚品质。他的努力和坚持,队伍里的其他志愿者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他也被评为了惠阳区优秀抗疫志愿者。

  回顾自己这些年的救援行动和志愿服务,陈辉表示:“在服役期间,部队教会了我们很多,其中最深刻的便是责任和担当。当兵的时候扛枪保家卫国。退役之后,有需要我们就该冲锋在一线。”

  夏晓龙

  退役不褪色 用公益为人生添彩

  伟岸的身躯、矫健的步伐,是大众眼中一贯的军人形象,记者初见夏晓龙时,亦是如此感受。这位豪爽的北京“纯爷们”,饶有趣味地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如何由一个毛头小子,成长为跨国出征的公益践行者。回溯青春、立足当下、放眼未来,夏晓龙的理想一直在路上……

夏晓龙。  

  出身军人之家 于军旅中成长

  夏晓龙出生在一个军人之家。“我的父亲和母亲都是老兵,从小我便耳濡目染,听惯了各种军号声和口令声,部队大院就是我的童年回忆。”夏晓龙向记者分享时表示,家风对自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一次老师问班上的同学,大家长大后想做什么,我的回答是当英雄。那时候赖宁的事迹广为传颂,正处于少年的我,特别想成为这样一个人。”

  少年的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甚至一度让父母相当头疼。“十几岁那会我特别爱玩,是不服管教、桀骜不驯的‘捣蛋鬼’。”夏晓龙回忆说,面对这样一个自己,父亲当时铁了心要让他参军,希望通过军营生活去磨炼品性。而向往自由的少年夏晓龙,一开始并不感冒,甚至表现出了抵触情绪。但在家里人的“软硬兼施”下,他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最后决定到军营里去闯一闯。

  18岁那年,夏晓龙来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特种警察学院服役。军队里团结一致、纪律严明的作风深深地感染着他,也彻底改变了他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十年军旅生涯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明白了‘先有大家,才有小家’。”夏晓龙说,部队服役经历是他人生的转折点,“时至今日,我都特别感谢父亲当年的鞭策。”

陈辉、夏晓龙在土耳其救援中。

  退役不退志 救援冲在前

  “先有大家,才有小家”,夏晓龙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2008年汶川突发7.8级特大地震。从新闻中得知这个消息后,刚从部队退役不久的夏晓龙坐不住了,他谋划着做点什么,希望尽绵薄之力帮助灾区同胞渡过难关。

  “我在北京有一个专门玩户外的越野车队,当时我就在想,如果能发动车友们一块到救灾前线去,那必然是支不可小觑的支援力量。”震后第三天,由夏晓龙统筹的这支越野救援队伍从北京出发了,共计17辆车,满载着各种救灾物资,他们义无反顾,一路向西南而行。

  来到都江堰赈灾指挥中心后,车队的成员被分派到不同的救援力量中。夏晓龙跟随的队伍是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他与研究所的专家们一起,走过了大大小小的救援现场,也学到了不少科学的震后救灾知识。“从房屋裂缝程度和裂痕走向来看,能够大体判断出房屋坍塌程度几何。而在实际的废墟场景下,周围环境要保持绝对安静,才能够听得见破壁残垣之中发出的呼救声。”夏晓龙向记者分享了自己在汶川学到的一些专业技能,他坦言,这次经历极大地丰富了自己在地震救援行动中的应变能力。

  “汶川之后,我又参与过多次地震救援,包括印尼巴厘岛、我国台湾省的日月潭以及尼泊尔。”2015年,夏晓龙来到西藏日喀则游玩,恰逢邻国尼泊尔发生8.1大地震。因为与尼泊尔交界,当时他所处在的地区同样震感强烈,不少房屋出现坍塌情况。随后,夏晓龙联系了当地一位援藏干部朋友,投入到救援行动中。

  “我是一名退役军人,我要践行初心和使命,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除了活跃在赈灾前线,夏晓龙还身体力行地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在北京作为豹团和越野者两家车友俱乐部负责人期间,他号召共计500余人次,连续六年为河北、内蒙古两地学校捐款捐物50余万元。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他也作为志愿者参与到赛事的保障工作中。“在我的影响下,身边的家人、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以及生意上的同事等,都陆续加入到公益活动中来,这是我非常乐见的。”夏晓龙欣慰地说。

  换装不换心 继续公益理想

  2019年,夏晓龙来到惠州定居生活。在新的城市,他的公益理想仍然在继续。在朋友的引荐下,夏晓龙于2021年正式成为惠州蓝天救援队的一员。“就是想实实在在为社会做点事情,‘先有大家,才有小家’,这是军旅生涯给我的最大影响,也是我始终不渝为公益事业奋斗的初心。”夏晓龙如是说。成为惠州“蓝天人”之后,他已经随队参与大小救援百余次,包括心肺复苏培训、公共场所喷雾消杀、卡点执勤、流动人群体温检测、疫情防控宣传等。河源连平水灾、清远英德水灾等多次省内重大自然灾害,夏晓龙同样也不惧艰险地冲在救援最前线。

  半个月前,因为土耳其大地震,夏晓龙再一次奔赴救灾现场。与以往不同,这次出征土耳其路途更遥远、未知数更大。“去土耳其的行动我只和老婆孩子说,没敢告诉远在北京的父母。”夏晓龙告诉记者,虽然妻儿因为安全问题万般不舍,但面对自己的坚定决心,最终也持支持态度。

  惠州蓝天救援队是作为第二梯队出征本次土耳其救援的。经过长途跋涉抵达土耳其后,他们很快便展开了救援行动。“第一个作业点的救援令我印象深刻。当时在接到AFAD(土耳其灾害和应急管理局)的求助后,我们立即到达现场展开行动。从上午九点到凌晨一点,我们的搜救才正式结束。”夏晓龙说,搜救的那栋建筑当时塌陷状况非常糟糕,根据从废墟里飘来的气味,可以基本判断已无生命体征,“但我们还是想尽力将人从废墟中找到,因为能够看得到亲属眼里对生命强烈的渴求感。”

  这群“蓝衣战士”的竭尽全力,逐渐赢得了土耳其当地民众的一致认可,以至于在后来的报警求救中,大家都提出要求BSR(蓝天救援队英文缩写)的队员前来参与救援。“最开始土耳其民众并不知道这支队伍来自中国,也不知道队伍的名称是蓝天。”夏晓龙说,“虽然我们的救援设备和技术力量还有所欠缺,但我们不会仅以生命体征作为搜救是否持续下去的必要条件。也正因为如此,土耳其民众后来记住了BSR,也记住了我们是代表中国前来帮助他们的。”

  顺利凯旋惠州后,夏晓龙如往常出救援任务一样,给父亲发了条报平安的短信。父亲的回答,一如既往地简单而实在:平安回来就好!“依然能够清晰地想起,当年自己参加汶川救援时,父亲就一直守着电视机看滚动新闻报道。既想看到我的名字,又害怕看到我的名字。”说到这里,这位身高一米八几的硬汉也忍不住动容。他告诉记者,自己会始终牢记自己退役军人的身份,牢记“先有大家,才有小家”,坚持在公益事业的路上越走越远,但想让家人放心,始终是自己内心深处的柔软。

  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骆国红 陈相成 陈春惠

  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 惠州蓝天救援队

编辑:小丽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