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特殊学校:用心用情办好人民满意特殊教育

  有人说,世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人;而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是因为上帝特别喜爱他的芬芳。坐落在惠城区下马庄路的惠州市特殊学校,拥有超过300颗“上帝喜爱的苹果”,他们或有听力障碍,或有视力障碍,或有智力障碍,也有些是“星星的孩子”,这些孩子便是人们口中的“特殊学生”。在这里,越来越多智力障碍学生学会了生活自理,越来越多听障学生学会了看书识字,越来越多“星星的孩子”不再孤单……

  近年来,市特殊学校按照“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宜的教育,让每个孩子过上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的理念办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孩子们拥有更加出彩的人生。

  癸卯兔年首个工作日,广东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吹响了高质量发展冲锋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市特殊学校用心用情办好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探索出适合惠州特殊教育的发展之路。

  

站在新的起点上,市特殊学校用心用情办好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探索出适合惠州的特殊教育发展之路。

  夯实党建

  实施“2+5”党建模式,促进特教事业全面发展

  漫步在市特殊学校的校园,早晨习习的凉风拂过树梢,伴着广播的背景音乐,孩子们正神采奕奕做着早操。老师们则在一旁兢兢业业,丝毫不敢懈怠,认真引导每位学生积极参与运动。老师用爱温暖着每一位“折翼的天使”,用智慧助力他们飞翔,用实际行动诠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近年来,为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该校党总支探索实施“2+5”党建工作模式,加强两支队伍建设,搭建五大载体支撑,打造党建工作品牌,实现了学校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同频共振、协调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起,市特殊学校与惠城区特校同址办学、合署办公,在市委教育工委指导下,创新工作机制,成立联合党委。联合党委成立后,充分发挥政治引领、统筹协调、服务保障作用,解决和融洽了涉及两校共同利益的有关问题,两校携手并进,共同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实行疫情防控一盘棋管理、举行联合升旗仪式及联合运动会等,实现了校际之间的共建互补、共同发展。

  在党组织引领下,该校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开展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养为核心的党建活动,发挥党建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重要作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如开展“青蓝工程”党员结对帮扶、上党员示范课、到县区巡回送教、万师访万家、联合结对社区开展“共建一流”等活动,打造了“党员示范 学科引领”的党建品牌,为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根本保障。

  同时,该校以“庸懒散拖”问题教育专项整治工作为重要抓手,全面推进师德师风建设,要求教师不忘特教初心,牢记育人使命,在细微处见师德,在日常中守师德。

  

惠州市特殊学校为特殊孩子提供适宜的教育。

  狠抓质量

  锻造队伍力推改革,全面提高特教专业水平

  残疾儿童,是折翼的天使,让他们的人生拥有能够出彩的机会,是特殊教育老师的追求,也是全社会的希冀。在市特殊学校,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园丁,他们甘于寂寞,乐于奉献,他们没有桃李满天下的职业荣耀,却坚持培桃育李的职业操守,他们有时又当爸又当妈,他们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让一个个家庭重新燃希望。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的特殊教育是苍白的特殊教育。”秉持着这一理念,市特校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目前,该校共有在职在编教师105人。高级教师17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特教园丁奖3人,广东省特级教师4人,南粤优秀教师6人。同时,该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不断提升教师教学水准和师德水平。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市特校担任启智部备课组长的曾家苑介绍说,2009年9月,学校成立启智部,开始招收智障学生,其中多数为轻度智障。因此,启智部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用统一的教材,进行分科教学。2012年惠州各县区办起了特殊学校,分担了学校的招生压力,原来百里挑一的“优质生源”(轻度智障学生)一去不复返。随着生源发生的巨大变化,中重度的智障学生越来越多,教学工作中的问题逐渐凸显,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目标并不适合中重度智障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孩子们得不到更为适宜的教育。为此,2014年,市特校拉开启智部教学改革大幕。

  经改革,启智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实行包班制教学,老师从专科变为全科,正式推行个别化教育。在此情况下,教师们立即转换角色,从原来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主动设计者,突破学校的启智教育发展瓶颈,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了个别化教育计划(IEP),突破该校启智教育的发展瓶颈。

  家校共育

  构建“136家校共育模式”,培养合格社会人

  “在上特殊学校之前,做梦也没想过我女儿能做菜给我们吃!”李女士惊喜地说。她的女儿小刘出生时因缺氧导致智力方面存在障碍,手部力量比较弱,原来连拧毛巾都困难。进入市特殊学校就读后,老师从生活点滴着手,教会她很多生活技能,且叮嘱她在家每天做一次运动、做一道菜、做一次劳动。在家校良好的互动氛围下,小刘的自理能力进步很大,体能方面也得到较大提升。

  对特殊学校而言,家校联手共育显得更为重要。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经验积累,市特殊学校逐渐形成富具特色的“136家校共育模式”,通过家长、老师自身的不断学习,成长在孩子之前,通过家校共育,引导、帮助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最终达成共同成长的目的,切实提高“三全”育人成效。

  其中,“1”是指市特殊学校坚持“一生一案”,推进立德树人,打造德育教育共同体,搭建更广的学习教育平台,培养特殊学生成为一个阳光、自信、充满活力的“社会人”,促进其融入主流社会。“3”是推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紧密结合,形成一个稳定、长期合作的地基层面,再紧密围绕学生这一中心点,形成三位一体的合力教育模式,营造良好的共育氛围。

  在上述基础上,市特殊学校抓住六条主线,一是组建教育队伍,抓好德育管理人员、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三个层面人员的培训,提升专业技能。二是成立家长学校,开发并实施“家长沟通课程”等支持式家长学习课程,并邀请特教专家到校给学生家长开展正向行为、自闭症等专题等讲座。三是搭建家访平台,积极开展“万师访万家”活动,2022年度的家访率达到100%,以此密切家校联系、凝聚家校合力。四是开设亲子互动环节,学校启智部率先探索在日常教学中增设学生、家长的互动学习环节,形成良好的协作氛围。五是开展亲子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及家长到户外开展体育锻炼活动,升华感情。六是探索社区协作,长期开展普特融合活动,建立“请进来、走出去”普特融合教育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在多方共同努力下,“136家校共育模式”取得较好的效果,得到家长和学生一致好评,也为该校注入蓬勃发展的动力。由于家校共育工作业绩突出,该校协同育人项目“一生一案,以爱育爱”认定为2022年惠州市“三全”育人精品项目,树立了特校德育新品牌。

  升学就业

  坚持“授之以渔”,让残缺的金子依然发光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对于特殊学生家庭,孩子正常升学和顺利就业更是家长们最大的愿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使特殊学生成长为自食其力的人,市特殊学校根据学生特征,分别设立启聪部、启明部、启智部和职高部。根据三类学生的不同生理、心理特征,坚持分类指导,不断探索尝试“1+X”课程育人体系(其中“1”是生命教育课程,“X”是生活育人课程、生存技能职业教育课程、IEP教育课程等特色课程),为孩子提供丰富的课程内容,教会了学生一些技能,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为未来多开了一扇窗。

  自2012年开办启聪高中以来,该校组织教师外出取经,邀请名师进校指导,实行家校联动,关注学生身心健康,进行科学备考,加强个别辅导,用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坚持创造了一届又一届的高考辉煌,为听障孩子搭建了更高的发展平台,打开了更多的机遇大门。2015年以来,该校共71名聋哑学生毕业,其中58人考上大学继续深造,升学率81.69%,为听障孩子搭建了更高的发展平台。

  在职高部,该校开设面包制作、餐饮、客房服务、清洁服务、汽车美容、洗衣等6个专业。为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该校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分别与索尼精密部件(惠州)有限公司、惠州慧家喜憨儿洗车成长关爱中心、旭硝子玻璃显示(惠州)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开辟就业输送路径。自2019年首届启智职高学生毕业以来,18人顺利就业,让特殊学生走上自食其力之路,既为其家庭减轻负担,增加家庭经济收入,也让他们过上有尊严、有质量的生活。

  对话

  让特殊学生的未来绽放多彩之光

  1997年,惠州市特殊学校创办时只有1名校长、2名主任、4名老师,学生也仅有32名听障学生,办学环境被戏称为“开门见山”,升旗台就在山脚下,只有一栋楼,半个篮球场,条件十分艰苦。如今该校已开设九年义务教育和三年高中教育,校园环境幽雅,设施设备完善,师资配备合理,有学生302人,在职在编教职工105人。

  26年岁月如梭。作为创办人之一,市特殊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李志毅见证了市特殊学校从小变大、由弱变强,也对特殊教育有着深厚的感情。在新时代背景下,作为该校的掌舵人,他对特殊教育有着哪些不一样的看法?对学校高质量发展有着怎样的发展思路?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对他进行了专访。

  惠州日报:特殊教育的“特殊”如何体现?

  李志毅:特殊教育的确很“特殊”。比如一个智障班的班里虽然只有10名孩子,每个孩子的状况都不一样,如言语及认知障碍,情绪行为失控,社会交往困难,刻板动作,多动症,自残自伤行为……这些孩子更需要得到个性化教育训练的机会,更需要被接纳与被爱,这就需要老师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实施“一生一案”,为特殊孩子提供适宜的教育。不过,特殊教育其实也有“不特殊”之处,比如教育的最终目标,都是让孩子面向未来、面向社会,回归主流社会。

  惠州日报:学校提出了“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宜的教育,让每个孩子过上有品质有尊严的生活”的办学理念,落在具体行动上是怎么做的?

  李志毅:我们要做有情怀的教育人,做有温度的教育,更要守护特殊孩子成长,为他们创造新的希望。他们躯体残疾虽不幸,却也不是最可怕的,最怕的是“心灵残疾”。所以我认为,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让孩子融入主流社会,是特殊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所在。因此,市特殊学校持续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形成人人参与、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教育学生自强不息、自食其力。2022年,我校第八届高考8名启聪高三学生毕业,7人考上大学,升学率87.5%;10名启智职高学生毕业,8人顺利就业,就业率80%。通过提供教育,我们努力让特殊学生学会自力更生、自食其力,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让特殊学生的未来绽放多彩之光。惠州特校办学26年来,已经达到“学生有出息、家长有盼头、特教有成效”的办学目的。

  惠州日报:学校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思路,计划从哪几个方面推进?

  李志毅: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走势。2023年是贯彻宣传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我市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年。抓好开局之年的工作,没有捷径,唯有实干。为推动市特殊学校高质量发展,我们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推进: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创建全国特殊教育示范校提供强大动力和根本保障。

  二是坚持立德树人,通过丰富德育形式、提升精细化管理,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和学习、生活等习惯,同时发挥家校共育的作用,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同向同行、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

  三是坚持队伍建设。培养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一方面优化工作作风,铸就高尚师魂,乐业敬业,在细微处见师德,在日常中守师德。另一方面,组织好外出学习培训、参观名校、邀请专家来校指导、校际联动、开展校内比赛等形式,开展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进一步促进教师们的专业发展,打造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未来已来,我们要继续以“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实”的干劲,开好局起好步。特殊教育迎来发展“春天”,我们要找准教育的定位、展现教育的担当,为惠州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活力。千帆竞发,我们当奋楫争先,精耕细作,静待花开,不忘初心,不负未来。

  学校名片

  惠州市特殊学校创办于1997年9月,是市直公办学校,也是惠州第一所集文化教育、职业教育与康复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学校占地面积23659平方米,建筑面积15605平方米,目前学生302人,在职在编教职工105人。学校开办了启聪部、启明部、启智部、职高部4个学部。学校获评“广东省特殊教育先进单位”“广东依法治校示范校”“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广东省绿色校园”等称号。

  本版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游璇钰 通讯员郭瑶

编辑:小丽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