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报记者探秘中国南海惠州油田丨大洋深处抓“活鱼”

  “要下基层,到基层去抓‘活鱼’,见多了才能积累素材,有说话的资本。”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刘杰在提及党报记者要写有思想的新闻时论述道。

  为了获得“有说话的资本”,惠州日报社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派出一组特派记者,踏骇浪入深海,来到中国南海浩瀚大洋深处,探秘油田和钻井平台,了解中国海洋石油事业发展历程,感受“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豪情壮志;上平台钻机房,来到海洋石油工人身边,分享这群热血汉子敢拼搏善战斗的铁骨铮铮,聆听他们对“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柔情牵挂……

惠州日报记者在“国瑞”平台核心操作区的安全区域采访了解作业流程。

  基层一线是新闻工作的源头活水。只有走进基层,才会挖掘出最鲜活、最丰富的新闻资源。整段旅程共计4个日夜,采访组从码头出发,搭乘“海洋石油681”,历经15个小时的颠簸,抵达“国瑞”钻井平台。期间,采访组随轮机长穿行在灼热的迷宫般的机舱,聆听发动机有节律的轰鸣;深夜和船长值守在宽阔的驾驶台,倾听他们对抗13级台风时的震撼;凌晨跟平台司钻坚守作业现场,看着一根根钻头探入海底深处;清晨4时到厨房感受海上不一样的烟火气;烈日下亲历满身油污的一线作业者的忙碌;一抹晚霞下感叹深邃海洋的魅力……

  接地气,才能有底气、长灵气。在全情投入采访的4个日夜里,惠州日报社特派记者或拿着笔,或端起相机,到一线工人身边,一篇篇特写,一组组镜头,一个个视频,如实记录了海油人的坚守、海洋探油的艰辛、海上生活的艰苦。

  扎根群众才能产生真情实感,新闻报道才会有现场的温度、才会有清新朴实的文风、才会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海洋石油事业关乎国家能源建设和安全,每位海油人都有责任担当和石油情怀。要将时代大背景下每个人和细节写实写活,需要跳出固有思维、原有条框,让人们看到另一片平时看不到的天空和景象。此次采访组用一组不同岗位、不同年龄阶段的海油人自述,从他们的视角,用他们的语调,从小切口入手,真实感受和反映这批石油人的精神世界和家国情怀,用小镜头体现大主题。

  深入大洋深处可摸到“活鱼”,走在路上会发现好新闻。作为党报记者,只有用心感知时代变迁、社会进步,用情聆听一线人们的内心声音、亲身感受,才能写出有温度、有深度的精品力作,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各项工作。

  惠州日报特派记者欧阳德辉 李松权 匡湘鄂 张艺明 通讯员惠声

编辑:小丽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