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职业(技工)院校积极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

  一直以来,我市各职业(技工)院校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更具核心竞争力的“2+1”现代产业集群,奋力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把牢职业(技工)教育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积极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为惠州坚持制造业当家、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技能人才保障。

实景式教学环境更有利于学子技能提升。

  精准定位

  以产业定专业 以岗位定课程

  为给“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精准支撑力,我市各职业(技工)院校主动对标广东省二十大战略性产业集群,精准对接惠州“2+1”现代产业体系,以产业定专业,以岗位定课程,开设一批新兴紧缺专业。全市技工院校贴合我市产业经济发展需求,开设专业65个,其中省级重点(特色)专业12个(含在建)。通过整合优化,我市技工教育更加聚焦区域产业定位,实现系部校企合作覆盖率100%、专业校企合作覆盖率100%的“双百”覆盖。与200余家企业开设“冠名班、订单班、企业新型学徒制”等校企合作模式班级共160余个。

  近年来,我市职业院校也积极调整专业设置,以契合我市“2+1”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需要。我市23所中职学校(不含高职院附设中职班),共开设76个专业,省重点专业建设点15个,省“双精准”示范专业15个(含在建)。其中“2+1”现代产业体系专业17个,占22.4%。我市4所高职院,共开设87个专业,省级高水平专业群6个,其中“2+1”现代产业体系专业34个,占39.1%。

  此外,我市职业(技工)学校重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对专业建设的重要支撑作用,通过建设企业校区,深度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483个,校企(产学)合作企业有570个。

  创新体制机制

  校企联合认定技能人才

  如今,惠州职业(技工)院校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在进行不断的创新,从最初的“共建校外实习基地”1.0版本,到“订单式培养”2.0版本,从“冠名班级、校企双制”3.0版本,到已全面推进实施的“产教融合、八个共同”4.0版本。

  各校积极推行以“龙头企业出标准、出岗位、出师傅,院校出学生、出教师、出教学资源”为特征的“产教评”育人模式,校企联合认定技能人才。着力开展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2022年,全市开发广电讯装接工、模具、工业机器人运维员等社会培训评价认定工种一批,培训认定5万余人次。惠州市技师学院拥有广东省第一批社会评价组织12个工种和校内学生38个认定工种的技能评价机构,每年为社会进行技能等级评价达到8000余人次。

  目前,广东东立商贸物流有限公司、利元亨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与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惠州工程职业学院等职业院校建立师资、教材共享机制,双方共同开发课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逐步构建起兼职教师资源库和职业院校教师下企锻炼机制,校企协同精准培养专业能手,不断畅通职业教育双向流动机制。

  各校按照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要求和人才培养方案,遵循学生成长和职业能力形成规律,会同企业制定详细的考核标准和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

  打造“双校区”

  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

  我市还积极鼓励和支持产业园区、科技园区充分利用园区场地空间、设备设施,为职业(技工)院校进入园区办学提供有利条件,并探索设立企业校区。

  学生通过在企业校区学习,可以更加直接接触到企业一线的技术和人才需求;实习结束后,许多学生留在了实习企业,真正实现了“零距离”就业,使毕业生留惠率大幅提升,为惠州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充足的技术人才保障。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2020年起全面推行“企业校区”教学模式,即通过认证开发具备教学功能的企业,打造适应实践性课程教学的“企业”教学点,“学校校区”和“企业校区”协同参与教学,简称“双校区”教学。

  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深化“引企(店)入校”“引教驻企”,打造实景化教学场所,开发生产性、任务式、成果化的教学项目。先后建成了惠州鲲鹏义齿等省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产教融合型企业。合作企业还先后投资或引进资金2890万元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打破校企合作壁垒,实现了企业的实投实建。

  而惠州工程职业学院主动寻求有高度责任感和品牌意识的龙头企业作为战略合作伙伴,探索出一套“项目引领、学分驱动、绩效考核”的“产教研融”机制,搭建了“学校+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的联动平台,按照“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学历证书对接职业资格证书”的总体原则,进行课程体系开发、教学设计与实施及教学资源建设,及时融入最新的职业标准、技术研究,建成丰富的育人资源。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市将大力推动构建产教融合发展新格局,支持企业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推行“校企双制”“厂中校”“校中厂”等办学模式。

  搭建合作平台

  人才毕业有出路 企业用工有基地

  为拓宽学生就业路,破解企业用工难,2006年,我市率先成立了由政府主导,相关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大型企业以及职业院校参与的职业教育产学合作理事会,在政府、企业、学校之间搭起了坚实的产学合作平台。理事会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推进产教融合,形成了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多赢的局面。

  2020年市教育局组织推荐我市共64家企业纳入省第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名单;2021年共16家企业纳入省第二批建设培育企业公示名单,在校企协同育人、产学研合作中发挥带动引领示范效应。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聚焦“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强人才竞争力。成立惠州市技工教育教研会、惠州市工业机器人职业教育联盟、惠州市电子信息产业职业教育集团,组建区域性、行业性等多类型技工教育联盟(集团),惠州市技师学院与TCL王牌共建产业学院,推进实施“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其中惠州市技师学院7个专业被确立为国家技能人才培养“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方案项目开发团队,负责国家级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的开发。

  目前,各技工院校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实训中心、教学工厂、产教中心和产业学院300余个,实现“上课如上岗,毕业即就业”的合作目标,大大缩短技能学习和就业上岗周期,每年为惠州及周边地区输送1万余名技能人才,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8%以上,毕业生留惠就业率达80%以上,合作企业对毕业生满意度达90%以上。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范文燕 通讯员段伟 吴烨

编辑: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