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手一根10多厘米长的钩针,左手一团红色的毛线,起头、入针、挑线,线随针舞,就在你目不暇接中,一朵美丽的玫瑰花就栩栩如生展现在眼前。在惠州市鹅城巧娘手工艺发展中心,毛线钩编师李喜玲正指导几位妈妈如何编织玫瑰花。在她的身后是各式用毛线钩编出来的手工艺品,简单的毛线在这里有了新的生命,它们不单只是毛衣、围巾,还变成了娇艳的花朵、小香风花束、俏皮的娃娃、各式萌宠等。
毛线钩编曾是传统女红之一,随着时代发展,这种原来几乎每位女性都能上手的技艺日渐式微,钩针编织也成为我国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一针一线的艺术,是织者以巧思与巧手在毛线上施的魔法。一根看似平平无奇的钩针,在毛线里灵活地勾来穿去,只需一会儿,单根毛线就通过编织逐渐实现由线到面的转化,又能在织者的妙手中摇身变成各种精致的立体编织产品。在惠州,就有这样的“巧娘”,她们用钩针编织树叶、花朵、动物、人物,一线生万物,它不仅是美好的传统技法的传承,更是灵动创新的艺术载体,将传统技术融入现代元素,让作品更鲜活有趣,方寸之间编织美丽生活。
巧娘李喜玲
用毛线延续爱的记忆
在“70后”李喜玲的记忆里,小时候母亲一直在织东西:毛衣、围巾、手套,而她就在一旁写作业。毛线织完时,李喜玲就绷毛线让妈妈绕,这个温暖的片段,毛线那种特别的毛绒绒的感觉,一直在她的记忆深处散发着香气,“小时候家里的毛衣都是妈妈织的,毛衣承载情感和用心,伴随着成长。”
“巧娘”李喜玲。
去年年中,在好朋友焦艳红的引导下,她拿起了钩针,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很快就上手了。第一次编织一朵直径四五厘米的玫瑰花,从毛线到编织、绕线出成品,她花了近2小时,“看到自己钩出了玫瑰花,特别地欣喜。”而今,细细的钩针、各色的毛线,在她的指尖犹如舞动的彩带,不到半小时,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便呈现在眼前,“上手容易,针法就那些,熟能生巧。”李喜玲说。以前,短针、中长针、长针、长长针,锁针、减针、引拔针等等,这些专业术语她根本不知道。而今,她已了如指掌。
李喜玲经营着家居用品生意,但一旦拿起钩针,随着针线舞动,心就沉静下来,“编织让我特别平静,就像回到儿时的时光。”如今,她不仅擅长编织各式花草,还能钩织出各式萌萌的卡通人物、家居用品等。“家里的花瓶、果盆、靠垫等全部是我编织的,看着它们,心里就特别幸福。”李喜玲说,女儿大学毕业时,她专门为女儿编织了一束小香风玫瑰花,还给女儿全班同学编织向日葵胸花,大家都很羡慕女儿。
毛线钩编给李喜玲带来的快乐远不止这些。她和焦艳红携手,一起送公益编织课程到社区、农村、残联机构,已开展几十次编织公益教学,为几百名妇女、残障人士传授钩编技巧,“看着他们编织成功时的笑容,我特别开心,这种帮助他人的喜悦是做生意赚多少钱也换不来的。”
巧娘焦艳红
传承创新助力妇女就业
“这个玫瑰花的配色太小众了”“你看,把花瓣都展开来,花束的感觉就不一样了”……在惠州市鹅城巧娘手工艺发展中心,焦艳红思索着如何包装毛线钩编成品,她是这个中心的“头部”。焦艳红学服装设计出身,经营着自创品牌服装,2021年开始,她就关注到毛线钩编技艺。
巧娘焦艳红。
当焦艳红看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使用的颁奖花束——“永不凋谢的奥运之花”,是采用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绒线编结技艺”手工制作而成时,她不仅被毛线钩编花的美所吸引,也敏锐地感觉到毛线钩编艺术品的市场。她发起成立了惠州市鹅城巧娘手工艺发展中心,开始毛线钩编的培训推广。
钩针编织若想实现长久的发展,仅仅把老祖宗的手艺学下来还远远不够,创新是发展的不二法门。焦艳红也深谙此道,她细细琢磨,在传统钩编技术的基础上又添加了很多流行元素,在钩针编织作品里融入年轻时尚的符号,创作更具时代特色的作品,让传统手艺以更契合时下审美的形式呈现。事实证明,她的眼光是正确的,目前她线下的四五个门店几乎供不应求,她还计划在线上平台销售。
焦艳红大力推广毛线钩编,除了看好它的市场前景外,还有一个重要缘由,那就是助力妇女就业。“这一行,手巧的妇女,简单一点的花式,基本上一两天就能上手了,就业方式很灵活,给想顾家又想赚点钱的家庭妇女提供了一个就业机会。”目前已有20多名妇女同该中心签订订单开展劳务合作。经过培训后,她们把毛线领回去,编织好后送过来,焦艳红统一设计、包装、销售。“我家就住在附近,早上送完孩子买好菜就过来编织,一边编一边还能和姐妹聊天;放学时间就接娃,时间上很自由,上个月我已经赚了买几只大鹅的钱。”在该中心的李姐,边织边笑着告诉记者。
如今,焦艳红最大的心愿就是多带动一些姐妹,她发起成立了“鹅城巧娘”品牌,计划深入乡村,陆续在全市范围内落地“巧娘合作社”,开展包含毛线钩编等多种手工艺的传承发展,为各地方提供多个“妈妈岗”,让更多的姐妹可以一边带娃一边赚钱,通过传统手工艺创收,编织出属于自己的绚丽人生。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马海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