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到基层去,以青春之我助力乡村振兴
惠州三位参与“三支一扶”计划青年的奋斗故事
从一线城市来到惠州、放弃事业编选择回到家乡、从起初想逃离到服务期满后主动留下来……参加“三支一扶”计划的高校毕业生们各有不同的经历和故事,但他们都用实际行动做出了相同的选择:“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三支一扶”计划是引导高校毕业生向基层一线流动、助力推进乡村振兴的民生工程,是为基层输送和培养青年人才、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结构的人才工程,也是引领高校毕业生树立科学就业观、积极面向基层就业的就业工程。
今年是国家实施“三支一扶”计划的第18年。18年来,“三支一扶”服务内容不断丰富和深化,从原来的支教、支医、支农和扶贫,拓展到如今涵盖教育、医疗、农业、帮扶乡村振兴、水利、社会保障等多个领域。18年来,共有2200多名大学毕业生到惠州各县(区)开展服务,其中今年招募“三支一扶”大学生320名,他们已经奔赴各个岗位,把火热的青春播撒到基层大地。
近日,惠州日报记者到惠东、惠城和惠阳采访了三位参与“三支一扶”计划的青年,记录他们用脚步丈量大地、以奋斗诠释青春的心路历程。
赖悦晖
从想逃离到留下来,在基层也可以有一番作为
“我现在觉得当初选择留下来,还是对了。”2019年因参加“三支一扶”来到惠东县多祝镇工作的赖悦晖,回想起过去4年在基层的工作经历,颇为感慨。
赖悦晖
赖悦晖201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学的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也曾有当记者、做主持人的梦想,甚至已经获得了深圳一家媒体的转正通知,但她最终选择参加“三支一扶”回到家乡惠东就业。“更多是因为父母的期盼吧,他们非常希望我能回来,留在他们身边。”
刚到多祝镇,赖悦晖被分到党建办,主要负责整理党建、人事资料,办理工资福利等事宜,“这些案头工作和我的专业很不相关,我也不是很适应,做了不到一个月,我就动摇了,想走。”赖悦晖坦言,尤其是看到她的同学们在大城市为自己的梦想奋斗的时候,她一度感到迷茫。
熬了几个月后,赖悦晖忍不住对父母表达了自己想要离开的想法,自然遭到了父母的反对,“为了这事我还和母亲大吵了几次”。最后双方各让一步:做满两年服务期再说。
在这个过程中,赖悦晖也慢慢融入乡镇的工作,“无论如何,在这个岗位上,还是要把工作做好。”
2020年4月的一天,事情出现了转机。“当时镇里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其中需要讲解介绍皇思扬古村落的情况,领导觉得和我专业有关,就交给我了。”赖悦晖说,这个任务让她非常兴奋,“感觉自己的专业有用武之地了”。
任务很急,留给赖悦晖的准备时间只有3天。对皇思扬古村了解甚少的她不敢怠慢,先是多渠道收集古村的资料,然后实地走访,采访村民了解情况,而后梳理资料、规划讲解路线,形成讲解稿并背下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次的讲解获得了大家的认可,赖悦晖也倍受鼓舞,“找到了工作和专业的结合点”。此后,赖悦晖也在讲解的路上不断深入,除皇思扬、蔡屋围等特色古村外,还陆续参与了多祝镇红色文化、绿色生态、特色资源等方面的讲解,用自己的专业打开了推介和宣传多祝的一扇窗。
通过讲解,赖悦晖获得了更加深入了解和融入多祝的机会,她渐渐喜欢上了这个镇,心态也发生了变化,“城市有城市的繁华,乡镇也有乡镇的美好,在基层也可以有一番作为。”
于是,两年服务期结束后,她选择了留下来,通过考试正式成为多祝镇党建办的一名工作人员。
如今,赖悦晖踊跃参与到多祝乡村振兴诸多方面:带领镇里新成立的党群宣讲团,完善讲稿,提升讲解水平,讲好多祝故事;帮助古村收集整理资料,规划乡村旅游线路,助力多祝文旅发展……“我觉得多祝的未来很值得期待,我也想参与其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和她一起变得更好。”赖悦晖说。
梁俊杰
从广州来惠州“支农”,渐渐爱上这个宜居宜业的城市
清瘦挺拔,留着寸头发型,性格略显腼腆,虽然参加“三支一扶”只有一年,但是做起事情来却踏实沉稳,得到部门领导认可,他是惠城区汝湖镇创建国家卫生乡镇办公室(以下简称“创卫办”)的工作人员梁俊杰。
梁俊杰
梁俊杰是广州人,2019年6月毕业于嘉应学院园林专业,毕业后他回到广州工作,但总觉得缺点什么。“广州毕竟是个大城市,我想到基层去锻炼。”抱着这样的想法,去年4月,他参加了“三支一扶”的招募,选择了“回广州交通便利”的惠州,报考了汝湖镇“支农”的岗位。
顺利通过考试后,梁俊杰于去年7月来汝湖镇报到。还没来得及熟悉单位和同事,他就被分配到疫情防控办,协助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在隔离酒店做进出人员的信息登记工作,在高速路口协助筑牢防疫防线,进村做好防疫政策宣传……那几个月,“5+2”“白加黑”是常态,几个月下来,他消瘦了不少,深刻体会到基层工作的不容易,同时也为自己能直接服务群众而感到自豪。
2022年底,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梁俊杰被调到汝湖镇创卫办,主要负责台账的收集整理,工作繁杂。由于《国家卫生城镇评审管理办法》是2022年1月实施的,与原来的评审工作相比,许多内容都要按照新的标准执行,梁俊杰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而且创卫工作的创建周期是三年,每月省、市相关部门都会随机抽查,创建任务重、压力大。
“有时上级部门材料要得急,但有些村或科室不能及时交或者交上来的材料不符合要求,我就会有些急躁和焦虑。”梁俊杰说,后来与各科室和村干部接触多了以后,他也开始理解其他部门开展工作的不容易,在调整自己心态的同时,他会先吃透上级文件精神,再耐心做好解释工作,沟通顺畅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
“在汝湖创建国家卫生镇的过程中,俊杰付出很多,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汝湖镇创卫办主任钟和森对梁俊杰的工作非常认可,“乡镇就是需要踏实肯干又懂得积极变通的年轻人。”
在工作之余,梁俊杰也会积极参加镇里的“村BA”、玉米节、捡跑等活动的志愿服务,并认识了不少年轻的同事,大家也会结伴到市区的西湖、高榜山等地游玩。由此,他也对惠州有了更真切的感知,“在这边工作一年多,发现汝湖的发展越来越好,惠州也是个宜居宜业的城市。”梁俊杰说,服务期结束后,如果有机会他会继续留在惠州发展。
方特
放弃外市事业编,选择回家乡基层工作
一个是外市专业对口的事业编,一个是家乡的“三支一扶”岗位,研究生毕业的方特最终选择了回到家乡惠阳,“以前上大学就想考出去,现在是觉得家乡好。”
方特
1997年出生的方特是惠阳淡水人,2016年,他考上天津商业大学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本科毕业后考上了河南理工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的研究生。7年的省外求学经历,让他愈加想念家乡,回家乡发展的想法也愈加强烈,但想要在惠州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并不容易。
方特把目光放到了全省,他先是报考了潮州一个与其专业相关的事业单位岗位,随后得知可以参加“三支一扶”招募,这是一个回乡工作的好机会,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事业单位的录取结果先出来,一个星期后,“三支一扶”的考试也通过了。
做抉择的时刻来了。事业编,还是和自己喜欢的专业对口的岗位,前路明朗,只是离家稍远;“三支一扶”,要在基层工作,专业不一定用得上,服务期满后还得另谋出路,不确定因素多,但可以留在惠阳。
思虑一周后,方特放弃了事业编,选择了后者。“比起事业编制,我更想留在家乡惠阳,一来方便照顾父母,二来我也相信自己可以在家乡找到发展方向。”方特说。
今年7月,方特来到良井镇党建办工作,目前主要在跟班学习,协助做好一些案头工作。这份工作看起来与他的专业毫不相关,但通过两个月的实践,方特有了新的认识:“所谓专业,不只是看具体学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处理问题的方式、逻辑和态度。”
前不久,为做好台风“苏拉”的防御工作,方特与政府工作人员、村干部一起,深入多个村庄走访排查,在低洼、危险的区域设置警戒线和告示,协助转移困难群众到安全区域,在台风登陆的当晚,他还住在村委会,随时待命。这一次工作经历,让方特深刻感受到“基层工作无小事,必须做得细致,才能保障好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的新人,方特认为自己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尤其是要多积累一些基层的工作经验,这些是书本上学不到的。同时,他也希望接下来能找到专业和工作的一个结合点,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价值。“比如在平时的党群活动中,为群众科普一些地质常识,或者到农村小学做一些地质类的讲座,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骆国红 香金群 通讯员宋泽卿 王胜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