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昨天咳嗽了一晚上,我也担心了一晚上,就怕是支原体肺炎,还好今天检查了不是。”“孩子发烧了,去医院查一下比较安心,最近支原体肺炎高发。”近期,无论是在日常生活社交场合,还是微信里的育儿交流群,“支原体肺炎”都是讨论度最高的话题之一,因肺炎支原体感染引发的“免疫欠债”“流行大年”等话题也频上热搜。
秋冬季是支原体肺炎高发期。近来,全国多地医院因肺炎支原体感染导致的肺炎患儿明显增加,有些医院的儿科床位供不应求,我市各医院也迎来一波肺炎支原体感染高峰。支原体肺炎有哪些症状?如何对症治疗?如何及早发现、及时防治?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陈书远为大家答疑解惑。
5岁以下儿童感染数量增多
在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多家医院,近期因肺炎前来就诊的患儿数量急剧增多。陈书远告诉记者,今年儿童肺炎患者明显增多,尤其是支原体肺炎患儿的占比特别高。
“支原体肺炎的症状和普通肺炎相似。”陈书远告诉记者,支原体肺炎的主要症状有发热、咽痛、咳嗽等,咳嗽以刺激性干咳或慢性干咳为主,也可以咳少许白色黏痰或泡沫痰,严重者可因大片肺实变而出现呼吸困难,个别患儿甚至出现呼吸衰竭。
据统计,今年5月1日至9月30日,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普通儿科病区收治了808例肺炎患儿,其中支原体肺炎327例,约占40.47%。值得关注的是,在支原体肺炎统计中,重症支原体肺炎患者达到39例,重症率约11.92%。
记者查阅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2023年版)》了解到,支原体肺炎,指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可以累及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泡和肺间质。支原体肺炎是我国儿童最主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类型之一,多见于5岁及以上儿童,但5岁以下儿童也可发病。
记者了解到,今年多数感染患儿年龄在5岁以下,呈现低龄化特征,且重症患儿占比较多。专家表示,为避免延误病情,如果出现发烧、咳嗽等症状连续多天还没缓解,建议尽快到医院接受进一步的检查诊断。
肺炎支原体感染不一定引起肺炎
陈书远表示,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和其他非典型肺炎(如病毒性肺炎)类似,一般不容易通过症状鉴别,医学上的鉴别方法主要是进行病原学检查,包括病原体培养、检测呼吸道分泌物内抗原或核酸,或者是检测血液中的相应抗体,临床上比较常用的是抗体和核酸检测。
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是否一定是支原体肺炎?记者从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检验科获悉,人体感染肺炎支原体后,能产生特异性IgM和IgG抗体,即检测报告显示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支原体抗体阳性仅提示被该病原体感染了,并不能立刻判定为肺炎,事实上相当大一部分肺炎支原体感染仅仅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或支气管炎。当感染累及肺部时,才能诊断为支原体肺炎,此时发热、咳嗽症状通常较明显,肺部可闻及啰音,完善胸片或肺部CT可见肺炎征象。
加强日常预防减少感染概率
记者了解到,近期我市很多幼儿园和小学里,因病请假的孩子不在少数,一些医院门诊也出现患者扎堆现象,有些孩子因为肺炎严重甚至出现“白肺”。根据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有儿科医生指出今年可能是支原体肺炎流行大年,专家表示,在北京等一些北方地区,一般在11月(下个月)左右达到肺炎支原体感染高峰。
支原体肺炎来势汹汹,不少家长担心孩子“中招”,希望能通过疫苗注射等方式预防感染。但专家表示,目前尚未研发出针对肺炎支原体的疫苗。
为做好疾病的防治工作,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加强预防措施,减少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概率。陈书远表示,肺炎支原体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由于目前并没有针对性的有效疫苗可以预防该病,因此建议在疾病流行期间(全年都有可能散发感染,以秋末和冬初为发病高峰),市民主要可以通过佩戴口罩、加强室内通风、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等方式进行预防。为避免疾病的进一步传播扩散,感染了支原体肺炎的患儿,应在治疗期间远离人群聚集,保持社交距离,治愈后才能回到学校或幼儿园。
相关链接
肺炎支原体既不是细菌也不是病毒
据介绍,肺炎支原体既不是细菌也不是病毒,而是一种特殊的非典型病原体。由于肺炎支原体没有细胞壁,因此大家所熟悉的青霉素类和头孢类抗生素等以细胞壁作为靶点的抗生素,对肺炎支原体完全无效。
陈书远表示,支原体肺炎的治疗包括对因(针对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对因治疗方面,儿童主要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比如阿奇霉素、罗红霉素、红霉素等。而四环素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因为具有特殊的副作用,一般不用于儿童。而对症治疗包括退热、镇咳、祛痰等,严重肺实变患儿可在纤支镜下进行肺泡灌洗治疗,加速病情恢复。
记者查阅《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2023年版)》发现,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首选治疗,其中罗列的药物有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和乙酰吉他霉素五种。而治疗这种肺炎的替代药物新型四环素类抗菌药物,主要包括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由于可能导致牙齿发黄和牙釉质发育不良,仅适用于8岁以上儿童。另一替代药物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由于存在幼年动物软骨损伤和人类肌腱断裂的风险,18岁以下儿童使用属超说明书用药。
专家建议,广大家长不用过分恐慌,不要孩子一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就滥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正确的做法是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和病因,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
东江时报记者李春凤
通讯员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