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赛集团: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多项技术居行业领先地位

原标题

创新引领未来

德赛集团坚持创新驱动,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时代进步需要科技创新,企业高质量发展,更离不开科技创新的赋能与加持。

  回望德赛集团40年,如果说工匠精神是底色,那么科技创新就是引领。40年持之以恒的科技创新,德赛满载着收获与成绩:截至目前,拥有研发人员5000余人,研发分支机构遍布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获得中国专利金奖、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等国家级荣誉。

  东江恒流,德赛恒新。

  一组组骄人的数字、一项项领先的技术、一个个耀眼的奖项背后,是德赛集团坚持创新驱动,瞄准产业技术前沿,面向市场需求,不断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进行关键技术攻关,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结出的硕果。

  抢抓新风口

  瞄准技术前沿,引领行业发展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风起云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层出不穷,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种时候,谁能抢抓新风口,瞄准技术前沿抢占技术制高点,谁就能占得先机,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对此,德赛集团早有深刻认识,并提前布局。

  “人工智能是未来科技的新质生产力,自动驾驶、智能驾驶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一个最大的场景。”德赛集团董事长、总裁姜捷判断,“如果说人工智能技术是未来科技的皇冠,那智能驾驶就是皇冠上的明珠。目前,德赛已经在这个领域有一定的作为和比较好的优势,旗下德赛西威已经成为国际领先的移动出行科技公司之一。”

  这是德赛集团瞄准技术前沿、引领行业发展的一个典型例子。事实上,德赛集团是有创新基因的。从改革开放领风气之先开始,德赛人敢为人先,通过一系列的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企业实现由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跟随到并跑再到领先的蜕变。

  如今,德赛西威深度聚焦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和网联服务三大领域的高效融合,持续开发高度集成的智能硬件和领先的软件算法,为全球客户提供安全、舒适、高效的移动出行整体解决方案和服务。

  德赛电池已经成为全球中小型移动电源领域的领导厂商之一,与全球主要电芯厂开展合作,服务全球顶级消费电子厂商,同时在智能手机、电动工具、扫地机等中小型移动电源管理系统及封装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技术创新是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基石,只有将创新成果转化,才能实现企业从技术领先向市场领先、行业引领的关键一跃。德赛集团进一步将领先技术产业化、产品化,打造的创新产品广泛运用在各行各业。

  ——上车。德赛西威高算力智能驾驶域控制器IPU04在理想汽车、路特斯、上汽等众多客户的车型上配套量产,给汽车消费者带来全新的智能驾驶体验。不久前,德赛西威与高通公司宣布双方联合打造的高性能座舱域控平台——德赛西威G9SH正式发布。该平台具备高算力、可迭代、多样化生态融合等特点,可向汽车制造商提供兼具高性能和成本优势的解决方案,为终端用户打造沉浸式专属出行移动空间。

  ——下海。全球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在海南陵水下水,填补了我国在新基建发展领域的空白。海底数据中心建设分四期,一期工程采用德赛电池开发的300Kwh数据中心锂电池产品,二期三期产品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

  ——入微。德赛SIP业务产能利用率持续提升,已成功导入多个行业头部品牌客户并量产,今年相关业务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前三季度实现销售收入超14亿元,同比翻倍增长。目前,产品主要应用于智能手机锂电池电源管理系统方面,正在开拓车载模组、雷达模组、射频模组等应用领域。

  构筑新优势

  突破核心技术,迈向创新高地

  科技创新是企业竞争的永恒主题。只有坚持技术引领,才能构筑起企业发展的新优势,带动企业不断向前。

  科技创新实力及成果为德赛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德赛在汽车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新能源电池等领域有着多项技术优势,居行业领先地位。

德赛西威智慧出行体验馆。图片由德赛集团提供

  德赛集团技术实力雄厚,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工业设计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以及设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研发分支机构,建立起了先进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

  德赛集团始终坚持“研发一代、预研一代、储备一代”的技术创新总体战略,重视对重点领域技术的前瞻性研究与开发,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快速形成产品竞争力,占据市场制高点。

  在研发领域方向上,德赛集团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车联网、消费电子锂电池集成、储能电芯及系统集成、SIP系统级封装、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精密部件、自动化装备,以及LED光电显示等领域持续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和新产品研发。近年来,德赛集团与著名芯片公司、软件公司及高等院校紧密合作,开展核心部件研究和应用开发,保持与全球领先技术同步。

  德赛的创新力和核心技术的攻关能力,从德赛电池自主研发全球首条高速高精度柔性产线的故事中可见一斑。

  2012年,德赛电池研发出了第一条全自动化产线,这也是全球第一条电池封装自动化产线。凭借这条产线,德赛电池正式进入了国际知名手机厂商A公司的供应商体系。

  惠州市德赛电池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何岸介绍,2017年公司决定在上一代全自动生产线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打造新的平台以提升产线在速度、精度、柔性和数字化方面的潜力水平。其中一项关键技术就是全新的传输系统,当时使用的是从国外引进的磁悬浮高速传输线(简称“AM线”)。“因为是国内第一条,没人会使用。为此,公司派设备开发技术骨干前往德国调研学习。”

  “工程师们回国后,为了让产线能够顺利投产,大家搬来桌子在车间现场办公,每天一起床就钻进车间与供应商商讨攻克通信、控制问题,并针对我们的要求做控制软件、控制程序的开发,经常不知不觉研究到晚上12时。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AM线体控制和运用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实现了新技术与原有成熟技术的整合。”回忆起第一代高速自动化产线的导入,何岸深有感慨,面对一个个困难的重压,团队日夜奋战,除了艰辛,更多的是攻克难题后完成生产任务带来的成就感。

  激发新动能

  每4个员工里就有1个研发人员

  11月11日,在惠州市第二届人才周“最美人才”发布仪式上传来喜讯,德赛西威副总裁兼技术中心总经理黄力入选惠州市第三批东江学者,德赛西威杨子江、廖瑞堂、黄麦多、王韬以及惠州德赛电池林凯新入选市管首席技师。

  黄力告诉记者:“我是2004年加入德赛西威的,刚来的时候,整个研发部门不到100人,但公司一直坚定地投入研发,如今整个公司研发人员已经超过3500人,每年都有新的研发成果涌现出来。”

  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也让黄力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与企业共同成长。黄力说:“我从一名电子工程师做起,先后担任系统工程师、部门经理、研究院院长,一直工作在研发一线。”

  如今,在企业一线深耕技术研发多年的他,同时为华南理工大学微电子学院兼职教授,并以他出众的技术研发功底与出色的业务运营能力,助力公司业务稳定增长与发展。

  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有了人才就有了创新的底气。企业的竞争是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德赛集团坚持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持续推进“人才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建立凝聚精英人才的机制,着力提升集团各级人才在同行业的竞争力,提升组织人才竞争力,为德赛发展强基固本。

  姜捷介绍:“德赛在研发这块投入很大,去年研发投入22.3亿元,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拥有研发技术人员约5000人,占比25%,也就是4个人里面就有1个研发人员。”“将来我们还将吸引全球更多优秀的人才加盟,持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和部署,强化综合竞争力,建立起更宽、更深的护城河。”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展望下一个十年,创新依然是德赛引领未来的“法宝”。

  惠州日报记者谢宝树 邱若蓉

编辑:任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