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大咖惠州献计:“吃干榨净”推动石化产业创新联动发展

原标题:

院士大咖齐聚惠州,献计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吃干榨净”推动石化产业创新联动发展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袁畅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刘建威

  刘豪伟 邱若蓉

  朝阳初升,惠州港进出的油轮劈开大海的静谧;湾畔之上,高耸的巨塔里发生着奇妙的化学反应……龙年新年伊始,惠州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奏响加快建设全球绿色石化产业高地的时代强音。

  2月2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詹文龙、张锁江、韩布兴、刘维民率专家团到惠州,考察我市石化产业发展情况,为推动惠州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把脉问诊、建言献策。

  院士大咖和专家学者重点关注哪些领域?惠州石化产业存在哪些需要完善和提升的环节?怎样通过延长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全球绿色石化产业高地?让我们看看院士和专家们如何献计支招。

大亚湾石化区。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

  怎样延链强链?

  大力发展化工基础原材料衍生品

  在当前全省上下继续擂响高质量发展“战鼓”之际,我市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如何有效延链强链,将每一滴油“吃干榨净”,进而推动产业创新发展,迫在眉睫。

  “产业聚集带来了资源、成本、市场竞争等多方面优势。”大亚湾区党工委副书记、区管委会副主任伞金福介绍,大亚湾石化区循环经济产业链关联度已高达95%,园区化工原料就地消化率达71%,有效提升了产业链附加值,实现了链上主体合作共生、提质增效。

  同时,高附加值产品占比偏低,产业链延伸长度不够,“油头”大“化尾”小等短板也日益凸显。例如,已落户石化下游项目主要发展围绕乙烯项目的通用合成材料、基础有机原料,但存在原料利用率不高,产业链延伸长度不够,终端产品中高端化、精细化产品占比偏低,部分中下游产品处于空白等问题。

  既要“油头”顶天立地,更要“化尾”铺天盖地。“这次到了石化区内企业,感到非常震撼,恒力一个民营企业就搞得很好。”主要从事离子液体与绿色过程研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工程专家张锁江认为,惠州石化能源产业创新发展思路清晰,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出台的发展规划和政策,说明惠州市委、市政府非常具有远见卓识。

  张锁江建议,惠州可以考虑大力发展PC塑料、橡胶、精细化学品等化工基础原材料衍生品,以及海上风能、光伏发电、二氧化碳废弃物综合利用等。“下次,我们可以针对二氧化碳项目举行一个专题研讨会。”

  “深化石化园区产业链的延伸,可以考虑与惠州电子信息产业相结合,做一些聚合物的新材料,还有一个方向就是生物医药材料,也就是医疗消费材料。”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张军平认为,用于医疗用途的聚氨酯弹性手术线、生物级奶嘴的原材料,都是一个比较好的产业链延伸方向,整个市场需求量也是比较大的。

  “现在蒸汽价格越来越高,园区发展可以考虑布局核小堆,既可以提供企业生产所需蒸汽,也能满足绿色环保的要求。”中国科学院院士、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主任詹文龙结合自己所研究的领域,从园区供热、制冷循环利用等方向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上海化工园区等注重与周边园区或产业协同联动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互补的发展格局。大亚湾石化区内企业还存在与周边电子信息、新能源材料等广阔市场需求对接不足,产业相互促进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区域联动发展局面未形成。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韩布兴建议,惠州石化园区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是需要综合考虑环境、能耗、效益等问题,让能源、原料互通有无,实现综合应用。同时,依托园区的原料、地域等综合优势,发展高端、“卡脖子”材料,力争做到“人无我有”。

  历经20多年开发建设,大亚湾石化区推动石化产业一体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已实现炼油2200万吨/年、乙烯22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炼化一体化规模位居全国前列。202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347亿元。

  当前,园区聚集中海油惠州石化、中海壳牌乙烯、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恒力石化(惠州)PTA等龙头支柱项目,形成碳二、碳三、碳四、碳五、芳烃、碳九等优势产业链,涵盖石油、天然气、化工、化纤、橡胶等多个领域。

  为何搭建平台?

  提前布局建设战略研究院和中试基地

  近年来,惠州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集中资源和力量建设“2+1”现代化产业集群和“3+7”产业园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创新平台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能力持续增强。

  在大亚湾石化区内,大多数企业采用了先进的工艺技术,并拥有一批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但也存在科技创新和研发力量不足、技术支持还有差距等问题。特别是现有产业主要集中于中上游,对下游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工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仍缺乏较高水平的技术支撑平台。

  另外,研发环节、相关装备制造环节缺失,具有创新活力的经济实体发育不足,难以形成产业创新的原生动力,技术研发、产业化实践、技术支持等也还有一定差距,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惠州的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需要布局自己的战略研究院和中试基地。”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锁江的建议,引发不少专家和企业代表的共鸣。张锁江认为,中试基地不仅可以实现新产品的小批量生产,还可以起到一定的技术催化剂作用。

  据了解,中试基地是新产品中间试验的场所,也是新产品定产、量产的前置场所。在这里,可以对科研成果进行中间试验,不断研制出新产品的配方及具体的生产工艺和样品,这也是新产品开发的必经之路。

  “建议惠州建设中试基地(平台),与国内院校开展合作,给高校学生一个实践机会,也能吸引更多硕士博士人才来惠工作。”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李垚认为,建设中试基地也是吸引人才的有效平台,特别是一个吸引年轻硕士、博士的很好契机。同时,惠州石化产业要实现高端化智能化转型,需要前沿技术和长期探索,吸引年轻高水平人才提前介入研究,便于研究成果在惠州落地转化。

  产业创新发展需要高水平创新平台的有力支撑。随着两大科学装置、东江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埃克森美孚研发中心、绿色能源与新材料研究院等研发平台相继落户建设,为惠州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链融合发展、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形成未来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如何聚拢人才?

  依托研发平台等重要载体吸引高层次人才

  龙年开工首日,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要视人才为珍宝。擂鼓催征,惠州迅速启动十万人才大招引专项行动,吹响惠州新一轮人才“集结号”。

  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是产业乃至一座城市的最根本优势。大亚湾石化区集聚13家世界500强企业,发挥“隔墙供应”优势,与惠州新材料产业园联合打造高端精细化工和新材料产业集群,园区企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也日益提升。

  “产业平台建设、新产品的开发,都是一个比较好的吸引人才的方式,特别是高端人才。”埃克森美孚企业代表王锴认为。

  “我感受到惠州招聘硕士人才很有吸引力,但吸引博士方面与广州、深圳还有明显差别。”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惠州市绿色能源与新材料研究院执行院长董海峰认为,要打造好研发平台这个重要载体,以此吸引高层次人才,同时要考虑发展智能化园区。

  一流的石化产业高地,要有一流的人才队伍。如何搭建平台聚人才,激发创新创业新活力?

  除了“引进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良彬建议,结合惠州高校资源,以企业需求带动当地高校设立特色学位,例如根据新材料人才需求培育相应的专业方向。

  市能源和重点项目局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推动大亚湾石化区与惠州新材料产业园“一园两区”联动发展,推进产业协同、产业配套与产业链延伸,强化科技创新与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等要素的耦合支撑,优化政策、能源等要素保障,推进石化产业向高端化、智慧化、绿色化发展。

  人才是惠州发展的最强劲动力。目前,全市上下、各行各业人才总量超140万。今年,惠州将围绕电子信息、石化能源新材料和生命健康“2+1”现代化产业集群发展需求,以国内高校应届毕业生为主,引进各类青年大学生人才6万名以上;围绕加快壮大惠州制造业产业技能人才队伍,鼓励支持市域内高等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毕业生留惠人数1.5万人以上等。

  有了一批批科研人员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基础,惠州今年将积极推动埃克森美孚一期、太平岭核电一期等项目尽快投产达产,加快建设中海壳牌三期等项目,推动中海油特色资源绿色高效利用项目等尽快开工建设,加快推动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编辑: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