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看巾帼“创二代”如何逐梦前行
她们传承上一代的基业,在坚守中创新,在创新中前行
地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惠州,各类市场主体数量多、活力足。近年来,改革开放之后成立的一些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迎来了接班与传承,其中不少女性接班人崭露头角。她们虽然继承了上一代的基业,但没有坐享其成,而是不断努力,积极创新,带领企业或者店铺逐浪前行,驶向更加广阔的天地。作为“创二代”,她们的学历普遍比上一代高,思路也更加灵活,当然,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到来之际,惠州日报记者采访了3位巾帼“创二代”,一起倾听她们关于坚守和创新的故事。
“企二代”黄恺妍 借力直播开拓线上市场
提起黄恺妍,也许知道的人不多,但说起她的母亲吴惠娇,很多惠州市民都听说过。吴惠娇曾获评“中国杰出创业女性”“中国百名杰出女企业家”,她一手创办的惠州市南宝玉宝文化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宝玉宝”)是惠州地区的知名企业。
黄恺妍。
黄恺妍的母亲于1992年来惠阳淡水开了一间南宝商场,专营玉石生意。从小耳濡目染下,黄恺妍对玉器也产生了特殊的情感。
2010年大学毕业后,为帮母亲分担压力,黄恺妍决定到自家公司“打工”。她从一名普通销售员做起,一年后又主动进入生产车间,先学翡翠加工和设计,再学财务管理等,渐渐熟悉了整个公司的运营。
2012年,南宝玉宝投资开发的南宝商业大厦落成,成为惠州市玉器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黄恺妍被委以重任,负责企业战略构建与规划,统筹南宝文化产业园项目建设运营管理,主持企业日常经营与管理工作。
在经营企业的同时,黄恺妍坚持学习,提升自己的“含金量”,成为翡翠鉴定师、中级宝玉石检验员、广东省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岗位技术标兵。2017年,她还主导筹建公司技术研发中心,并成功申请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南宝玉宝原有的运行节奏。黄恺妍意识到,必须转型。
转型的第一步,就是开启线上直播,拓宽销路。“刚开始没有粉丝,也没人买,在线人数一直只有几个人。”黄恺妍说,各种质疑的声音让她压力很大。最难熬的时候,是吴惠娇给了她最坚定的支持,不仅鼓励她“大胆去干”,还一起参与直播带货和视频拍摄,用实际行动支持女儿“二次创业。”
功夫不负有心人。目前南宝玉器多个直播账号粉丝共有10多万人,线上销售越来越好。在黄恺妍的带领下,2023年南宝玉宝翡翠销售额比2022年增加一倍,其中直播销售就占了60%。
新的一年,她也有了新的目标:增设直播账号,加大线上销售力度;布局海外市场,进一步打响南宝玉宝品牌。“未来,我希望将南宝玉宝打造成百年老店。”
“茶二代”钟雪媚 跨界融合念起“新茶经”
“传统的老路走不通,那就自己闯出一条新路。”在袅袅的茶香中,35岁的钟雪媚向记者诉说她带着苦涩与回甘的“茶叶经”。
钟雪媚。
2011年,钟雪媚幼师毕业,一向疼爱她的父亲将自己经营多年的茶庄交给女儿打理。“反正我也挺喜欢喝茶的,就答应了。”钟雪媚说。
然而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钟雪媚走了不少弯路,交了不少“学费”。“我喜欢喝茶,但如何鉴别茶的好坏,如何应对经营风险,却是外行。”钟雪媚说,有一次因经验不足,导致收到的货和之前验的货不一样,也只能吃了哑巴亏。另外,当时年轻的钟雪媚不太懂销售技巧,导致接手的前几年,茶庄生意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后来,钟雪媚认识了同样爱茶的李浩景,两人以茶为媒,从相知、相恋到结婚,一起探索茶庄的经营转型之道。
李浩景想起,之前母亲身体不太好,他买来灵芝煲水给母亲喝。“要不,我们把灵芝和茶结合一下,搞个新产品出来?”李浩景的这一想法,触发了钟雪媚的灵感,两人便开始探索“灵芝+茶”的跨界融合。
2018年,第一批灵芝红茶生产出来后,钟雪媚并没有急于将产品推出市场,而是先送给朋友品鉴,并根据他们提出的意见不断改进。与此同时,他们注册了一家生物科技公司,专门研发以灵芝为主的养生产品。
获得亲朋好友的认可后,钟雪媚于2021年将灵芝红茶正式推向市场,第一年市场销售额就有近百万元。同时,他们的产品也吸引了一位中医师的关注,这位中医师入股钟雪媚的公司,一起研发更多新品。
近两年,他们结合市场需求,相继研发推出了灵芝酸枣糕、灵芝酒等一系列灵芝衍生产品,也吸引不少经销商的加盟,目前该公司在惠州、广州、东莞、河源等地拥有二三十家经销商。
不过,钟雪媚并不满足于此,“市场一直在变化,我们也要以变应变。”钟雪媚介绍,今年他们计划开发四季养生茶、时令茶产品,研发更适合女性饮用的茶产品。
“店二代”邓慧玲 让惠州传统小吃在坚守中创新
一个颇有些年头的玻璃柜里,摆放着店里售卖的小吃样品——蛋散、糖环、鸡仔饼、核桃酥等,邓慧玲或是站在玻璃柜后面招呼客人,或是在里面的操作间忙碌。不忙的时候,她就会琢磨:如何把从母亲手中接过来的这家店,做得更好。
邓慧玲。
邓慧玲出生于1984年,她的外婆和母亲曾在糖果饼干厂工作过,掌握了惠州传统小吃的制作技艺。2006年,外婆和母亲以及两位老同事一起,在市区桥东开了“浓香饼屋”,主要制作蛋散、糖环、月饼等传统美食,靠着街坊朋友的帮衬,生意不错。
2007年,邓慧玲大学毕业,学外贸英语的她,在广州工作一年多后,选择回到家乡惠州。“我是独生子女,回来方便照顾父母。”邓慧玲说,回到惠州,她依然从事外贸工作,店里忙不过来的时候,她也会帮忙。
2014年,第二个孩子出生后,为了更好照顾孩子,邓慧玲辞去了工作。同时,看着渐渐年老的母亲及其同事们,她有了到店里工作的想法。
“专职去做和临时帮忙完全不同。”邓慧玲说,接手后,从采购原料开始到中间的制作过程,以及最终把产品卖出去,各个环节都要亲力亲为,“一切都要从头学起。”
好在经过妈妈两年半的“调教”,邓慧玲终于出师了。期间,母亲两位同事的儿女,也相继接班。2017年前后,母亲和两位同事退休,“浓香饼屋”交到了三位“店二代”手中。
当时,市面上各种零食和西式糕点丰富多样,如何让传统小吃吸引更多顾客?三位年轻人认识到,创新势在必行。
在保留传统制作工艺的同时,邓慧玲对一些甜口产品适当减糖,并适当使用机器代替手工提高效率,“如牛耳朵,用机器来切,厚薄均匀,速度也快,且不影响口感。”
同时,他们一改原来透明塑料袋的包装,设计有传统文化元素的包装,并推出礼盒套装。在销售方式上,除了稳固原来的老客户,还通过加微信、拍摄制作过程的短视频等方式,线上吸引“铁粉”。
2023年,浓香饼屋的蛋散和糖环制作技艺被列入《惠城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之后,邓慧玲和小伙伴们参加了“2023年惠州市非遗嘉年华”“不辞长作岭南人”——鹅城诗意话东坡沉浸式雅集等展会,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这些传统小吃。
邓慧玲表示,他们三人会一步一个脚印,把浓香饼屋经营好,让惠州传统小吃的味道历久弥新。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骆国红 香金群
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朱金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