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特殊母亲的爱心故事:虽非亲骨肉 依然父母心

原标题:

三位特殊母亲用无私的爱温暖着她们的“孩子”

虽非亲骨肉 依然父母心

  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惠州日报记者采访了三位特殊的母亲,她们照顾的不是自己的亲生骨肉,但依然尽自己的能力,倾注父母之爱。也正是她们默默地、无私地付出,让那些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得到亲生父母照顾的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温暖和爱。

  汪婷

  “缘分让我们成为母子,我就有责任照顾好他”

  汪婷把采访的地点选择在儿子工作的惠城区喜憨儿洗车中心,对于这个抱养的孩子,汪婷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一起经历了很多,庆幸的是,一切都在慢慢变好。

  汪婷与丈夫结婚多年却一直没有孩子,公婆有些着急。19年前,经熟人介绍,汪婷的公婆从湖南老家领养了一个四个月大的男孩,取名佳浩。虽不是亲生,但汪婷夫妇把佳浩视如己出,细心照料。几年后汪婷自然怀孕,顺利生下一个男孩。

  为更好地照顾两个孩子,汪婷把公婆接来惠州。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汪婷慢慢发现了佳浩的“不同”。“与同龄孩子相比,佳浩的领悟力和认知力都比较差,尤其是数字方面,完全没有概念。”汪婷说,刚开始大家以为是发育缓慢,长大了就开窍了。然而到了初中,佳浩学习行为、习惯更是让老师头疼。最后带佳浩去医院检查,诊断为智力滞后。

  亲戚们得知这个情况后,有人劝汪婷把佳浩送回其亲生父母身边,也有人劝她放弃:“把孩子放在家里,给他吃穿就行了。”可汪婷却不这么认为,“孩子虽然不太健康,但缘分让我们成为母子,我就有责任照顾好他。”汪婷说,从打算抚养佳浩的第一天起,她就认定了这是她的孩子。

汪婷

  为让佳浩得到更好的康复,汪婷将他送到惠州市特殊学校,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佳浩得知自己非汪婷夫妇亲生,精神受到了刺激,不久,他就开始出现幻听现象,只能回家休养。

  发病后佳浩变得暴躁,不时破坏东西,有时还会从家里跑出去。那段时间,汪婷请假在家,既要操持家务还要时刻看顾佳浩,怕他出事,“每天晚上都要等佳浩睡着了,我才敢放下心来休息。”

  在汪婷的精心照顾下,佳浩的精神状态慢慢好转,继续到市特殊学校学习。去年7月,佳浩顺利毕业,并进入惠城区喜憨儿洗车中心工作,他还有了“努力赚钱买车”的小目标,这让汪婷倍感欣慰。

  汪婷说,这些年来,她也曾抱怨过命运的不公,但经历了许多,也就慢慢释怀了,“和其他心智障碍孩子的父母相比,我算比较幸运的,起码佳浩有生活自理能力,基本能照顾自己。”

  对于佳浩的未来,汪婷表示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呵护他、爱他。在其影响下,汪婷的小儿子也深受感染,“他经常说,等爸爸妈妈老了,就由他来照顾哥哥。”

  叶东英

  “我疼他们、爱他们,他们都会知道的”

  “今天脚怎么样了?”在惠州市儿童福利院男生休息室,5岁的小杰(化名)正和其他两名孩子在看动画片,生活老师叶东英蹲下来握起孩子的脚踝,仔细查看。前两天小杰在幼儿园光脚踩了一条虫子,随后脚踝肿起来一大圈,看了医生后,情况慢慢好转。“下次可再不能去踩虫子了。”她像妈妈一样摸摸小男孩的头。

  个子娇小的叶东英已在市儿童福利院工作了15年,照顾过许许多多孩子,其中不少是只能躺在床上的儿童。这些年,她为他们清理屎尿,从来没有嫌弃过,“孩子已经这样了,他们更需要关爱。”

  2年前,市儿童福利院接收到一个唐氏儿小伟(化名)。12岁的小伟跟三四岁的孩子一般高,双腿变形成罗圈腿,长期保持着盘腿姿势,不仅无法走路,就连睡觉也是坐着的。叶东英在照护他吃喝拉撒的同时,和同事轮流对他进行脚部康复按摩。

  因为脚部变形,一按摩就会疼痛,起初小伟非常抗拒。按摩时,叶东英总是想办法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从最轻的力度开始,逐渐增加按摩力度和时间。经过大半年的康复训练,一直坐着的小伟终于可以站立起来了,那一刻,叶东英“比看到自己的孩子学会走路还要欣喜”。

叶东英

  刚来的时候,小伟连吃饭都要喂,叶东英就耐心教他自己吃饭,光是训练他扶碗这个动作就花了一个多月。“教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这个过程艰辛又漫长,可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也不会放弃。”叶东英说,“你看,他现在能慢慢走几步了,也可以自己吃饭了,这就是我工作的成就感。”

  除了照顾孩子们的生活,叶东英和同事们还十分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市儿童福利院里有部分健康或残障程度较轻的儿童,在普通学校或特教学校上学。上学期间,孩子们会被各种各样的问题所困扰,叶东英和同事就会想方设法给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比如,有的孩子问“我的爸爸妈妈在哪”“为什么他们不要我了”……每每面对这样的问题,叶东英总是解释说:爸爸妈妈一定有很多苦衷,他们的条件不能解决你的问题,他们把你送到这里来,希望你能有更好的生活……

  “无论是残疾的还是正常的孩子,他们的爱都是最纯粹的。”叶东英说,每天孩子们见到她,都会围过来抱着她,有的甚至像猴子一样挂到她身上,这个时候她感到幸福满满,“虽然很多孩子不会表达,但他们对外界是有感知的,我疼他们、爱他们,他们都会知道的。”

  周观友

  “看着这几个孩子长大,就像我亲生的一样了”

  5月10日上午,70岁的周观友刚从地里拔草回来,手里还拎着一张小凳子,“腰椎不好了,只能坐在凳子上干点活。”

  儿子周景亮说妈妈“总是闲不住”。周观友也开玩笑说,自从嫁到这家当了9个孩子的妈,就没有一天能闲下来。

  周观友一家住在博罗县杨村镇星光村,9个孩子中,有4个她亲生的,另外5个则是侄子侄女。16年前,周观友的小叔子患肝癌去世,弟媳改嫁,留下5个未成年的孩子,最小的只有5岁。丈夫周天华便把5个侄子侄女领回家里来养。

周观友

  “我们家当时也很困难,但总不能不管吧。”周观友想起来都觉得辛酸。当时9个孩子,6个在读书,3个身体有恙,一个患有癫痫,一个智力低下,一个先天性聋哑,还要偿还小叔子治病欠下的数万元债务。

  周观友和丈夫一起,咬着牙扛起整个家。周观友主外,在深圳给人家当保姆看护老人,周天华主内,在家养猪养鸡,打理果园,照看孩子。

  虽然生活艰难,但夫妻俩都坚持让孩子都上学念书。大侄女小云回忆说,父亲去世时,她才上初中,考虑到下面还有4个弟妹,她提出了“不读书,去打工”的想法,周观友和丈夫坚持“就是把底裤卖了,也要让孩子读书”。最终,小云考上大学,成为周家第一个大学生。

  二侄女小芬回忆,为了安全起见,他们到县城上学的时候,伯父伯娘都是包车接送,“平时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也总是留着等我们回来吃。”

  在夫妻俩的共同努力下,再加上政府的帮扶和社会热心人士的资助,9个孩子陆续长大,先出来工作的也会补贴家里,帮助弟弟妹妹。一家人的生活慢慢好起来,债务也还清了,原来的瓦房变成了两层的楼房。

  最让周观友和丈夫欣慰的是,5个侄子侄女如今都有了不错的生活:大侄女小云已经结婚成家,二侄女小芬和四侄女小花在外打工,三侄女小枚今年即将大学毕业,最小的侄儿小万从博罗县特殊教育学校毕业后,在仲恺高新区找到了一份工作,“起码对他们的父母有交代了。”

  前几年,周观友结束了保姆的工作回到家里,和丈夫一起养猪、养鸡、种茶,日子平淡宁静。当孩子们有需要的时候,夫妻俩也会尽力去帮忙。小云二胎临产时,因夫家有事,周观友还过去帮忙照料了十多天,“看着这几个孩子长大,就像我亲生的一样了。”

  “伯父伯娘养大我们几个真的很不容易。”小云非常感激伯父伯娘的养育之恩,“现在我们都长大了,会好好努力,也会赡养二老。”

  每到年节,孩子们都会相约回来看望二老,“出去工作的几个孩子,每次回来都会给我们生活费,母亲节、父亲节也都有给的。”周观友笑着说,“现在我们家一到过年过节就热闹了,两张桌都坐不下了。”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本组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骆国红 马海菊 香金群

编辑: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