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广东惠州和贵州黔西南大力推动“产—供—销”一体化蔬菜产业发展
贵州菜心,走出大山畅销大湾区
从贵州黔西南的田间地头,翻山越岭走上广东人的餐桌,一棵小菜心经历了什么?
在广东,无论家宴或酒楼食肆,总有一碟青菜收尾,主妇与厨师尤为偏爱坊间称作“南粤第一蔬”的菜心。在黔西南州,菜心种植面积位居贵州省第一,高原山地的生态、地理气候等种植优势,让这棵清甜菜心品质更优,正好符合广东人的口味。
粤黔协作,黔菜进粤。自惠州市与黔西南州开展东西部协作结对以来,两地重点推动以“贵州菜心”为主的“产—供—销”一体化蔬菜产业建设发展,让当地香甜洁净的小菜心坐上“直通车”,跨越千里,实现走出大山、畅销大湾区的梦想。
村民在安龙县春潭街道阳方社区的蔬菜基地采收菜心。
一席之地
贵州菜心填补广东市场空缺
6月初,北纬25°的黔西南气候温和,微风习习。
此时并非贵州菜心的最佳种植季,位于黔西南州安龙县的贵州蔬菜集团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种植基地内,原本种植菜心的田地已经轮种了其他作物。该公司相关负责人韦科凤说,今年的收益非常好。
一个品种种植多茬之后病虫害会增加,所以在夏季茬口期,菜心基地会更换品种接茬,确保“菜篮子”安全。“冬春光照时间长,菜心生长会更好。”位于义龙新区的贵州金州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州农业公司”)种植基地内同样轮种了其他作物,该公司董事长杨剑介绍,到今年10月份之后菜心成熟,这里将会是一片绿色的海洋。
结对以来,截至今年初,惠州市协助黔西南州申报认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38个,帮助黔西南州销售农特产品达80.36亿元。
产业协作,贵在精准,重在可持续。一棵小菜心,缘何在广东的餐桌上占得一席之地?杨剑、韦科凤都说出了四个字:茬口优势。
在广东市场,宁夏菜心因其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备受欢迎,但宁夏菜心采摘期是5月至10月。
黔西南州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常年可种植菜心,其中以9月至次年4月生产的菜心口感最佳。贵州菜心正好填补上宁夏菜心在广东市场的空档期。
除了茬口优势,品质优势则是贵州菜心的另一大亮点。
据《黔西南州农业志》记载,黔西南州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种植菜心,是贵州省种植菜心最早的地方。截至目前,黔西南州菜心种植面积约3.52万亩,居贵州省第一,累计产量3.52万吨,累计产值达2.1亿元。
绿水青山出好菜,沃野千里皆丰产。得益于云贵高原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气候优势,贵州菜心茎秆粗壮、颜色深绿、油润光亮,口感脆嫩爽滑、回味甘甜、香味浓郁,具有鲜明特色。
2023年以来,贵州围绕品牌农产品发展,派出多个团队赴粤港澳大湾区实地走访。调研成果显示,65.8%的大湾区市民了解并购买过贵州农产品,对贵州农产品印象良好,综合得分为4.10分(5分制)。调研也锁定了一批大湾区消费者最喜爱的贵州土特产,包括鲜嫩翠绿的贵州菜心。
“菜心很脆,口感清甜,很有菜味。”2023年,“粤黔协作 黔菜广进”产销对接暨招商引资活动在广州市举办,市民陈先生品尝贵州菜心后,给出了老广们对食物的最高评价“鸡有鸡味,菜有菜味”。
茬口优势与品质优势兼具,满足了广东市民一年四季对新鲜蔬菜的需求,让贵州菜心敲开了广东市场大门。
册亨县冗渡镇坛坪村乡村振兴示范点。
一场征程
从田头到餐桌的“山海呼应”
小小菜心,一头连着黔西南群众的“钱袋子”,一头连着大湾区居民的“菜篮子”。
在大山这头,菜心产业带动当地村民就近就业,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菜心基地就在家门口,公司还会定期做一些培训,我在这工作两年多了。”家住安龙县巧凹村坡告组的潘玖英今年50岁,此前在家务农,如今在贵州蔬菜集团的种植基地上班,每年能拿到5万元左右的工资。
“最高峰的时候,我们每天约有400人在基地劳作,2万多斤菜心送往广州、深圳等地的批发市场。”韦科凤说,去年基地菜心产量1500多吨,99%销往粤港澳大湾区。
在海的那边,天色刚亮,贵州菜心等优质蔬菜就已到达广东润丰国际市场、广州江南市场、深圳海吉星市场等农批市场,大湾区市民可以及时品尝到“黔菜”的美好滋味。
群众在安龙县钱相街道金龙旺蔬菜基地采收菜心。
从田头到餐桌,贵州菜心为广东人的餐桌增添了一抹来自大山的新鲜绿意。在地理环境上,贵州相比宁夏到粤港澳大湾区的运输距离更近,黔西南州距珠三角地区仅1000多公里,缩短运输时间能更好保证菜心的口感。
“早上10时左右,露水干了就开始采摘,中午12时入库预冷,晚上8时由冷藏车送往广东,天亮前就进入市场了。”这是金州农业公司菜心出货时节的日常时间轴。
“菜心价格相对较高,随着广东消费体量增大,我们现在的目标市场主要是粤港澳大湾区。”杨剑说,金州农业公司目前在大湾区有稳定的客户和档口。
“颜值吸引人,品质留住人!”杨剑坚持出品的菜心既要好看又要好吃,要求工人以菜心尺寸大小、空心与否等标准进行分拣。杨剑说,作为黔西南州蔬菜产业发展协会会长,他将用好协会这个平台,在品种选择、水肥管理、分级分拣、市场销售等方面发力,让种植户种好、管好、收好、卖好。
“黔菜”进粤,是惠州、黔西南开展消费协作的一个缩影。在两地共同努力下,小菜心跨越千里的产业对接,成为一场承载梦想的共富新征程。
村民在册亨县冗渡镇坛坪坝区蔬菜种植基地采收菜心。
一张蓝图
规划菜心产业带打响黔菜品牌
在贵州菜心进粤前,宁夏菜心已占据广东市场的“半壁江山”。贵州菜心如何突围?如何站稳广东市场?
乘着东西部协作的东风,惠州坚持“东部市场+西部产品”模式,织密立体消费网,通过建基地、畅渠道、创品牌“三部曲”支持“黔货出山”。
在安龙、贞丰、册亨、望谟等县11个东西部协作项目中,惠州投入2260余万元,支持金州农业、北岸农业、粤港澳大湾区分拣中心等菜心经营主体完成坝区建设、产品种植、产品分拣、冷链物流等环节标准化建设。
为不断开拓粤港澳大湾区消费市场,惠州持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协助黔西南的优质蔬菜走出大山。通过在广州、惠州等地开展“粤黔协作 黔菜广进”系列推介活动,搭建贵州蔬菜集中展示、行业交流、品牌宣传和贸易采购的平台,增强产销地的合作与连接,打响“黔菜”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惠州注重产业规划,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黔西南州气候、区位、蔬菜(菜心)种植历史和品质等优势,帮助制定了《黔西南州菜心产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
这是贵州省第一个关于菜心产业发展的规划。
册亨县坡妹镇庆坪村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
该《实施方案》按照“大坝区搞单品求突破,小坝区搞多样保供应”思路,以优势菜心单品为突破口,做大做强菜心产业,串联全州5个县市全力打造“兴兴安册望”(即兴义市、兴仁市、安龙县、册亨县、望谟县)菜心产业带。计划到2025年,菜心种植面积达8万亩,带动农户1万余户。
山海同心,协作共进。在推进菜心产业发展过程中,两地政府积极引导农户参与。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黔西南工作组抓好广东增城菜心、迟菜心、尖叶菜心等优势品种的引种生产,开展耐抽苔、抗逆性强的夏秋品种引种试验筛选,以形成周年持续生产供应。
黔西南州也在主动发力。州里组建了菜心技术服务小分队,以州农业林业科学研究院、州农业农村局技术骨干,对接广东省农科院、上海市农科院等技术团队,为经营主体提供品种栽培、土壤检测、绿色防控等技术服务。
“把投入到菜心产业的衔接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和其他资金落实好,把组织培训、品牌标准、技术指导、冷链科技、种质资源收集等工作做好。”黔西南州蔬菜产业工作专班副班长丁敏表示,要把服务做到位,让经营主体留下来、发展好,带动全州菜心产业发展壮大,促进农民增收。
千里携手,共谋振兴。7月的黔西南艳阳高照,新一茬菜心又下地种植了。2个月后,一批批可口的黔西南菜心将端上大湾区市民的餐桌。从大山里到大湾区,一棵小菜心见证着粤黔东西部协作行稳致远、走深走实。
册亨县丫他镇板街坝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
我在一线
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黔西南工作组安龙小组组长,安龙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许惠达:
探索“湾区定制,粤菜黔产”模式
安龙县具有良好的地理气候优势,近年来因地制宜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发展菜心等“短平快”蔬菜产业,是助力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2023年,安龙县蔬菜种植面积近20万亩。为了推动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安龙县立足禀赋,精准结合区位优势和当地环境,不断优化菜心品种选择、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质量控制等环节,进一步提升菜心的产量和品质,打造“粤黔标准”蔬菜基地,探索“湾区定制,粤菜黔产”模式,推动当地小菜心更好走上大湾区餐桌。
为不断优化农业产业体系,还要在品牌打造、产品包装、销售服务等方面下足功夫,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品牌推介,不断提升产品辨识度和市场竞争力,扩大菜心等黔菜的知名度及影响力。
村民在安龙县春潭街道阳方社区的蔬菜基地采收菜心。
专家点评
贵州财经大学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贵州黔兴高校智库联盟副秘书长袁晓文:
黔粤协作助力“黔货出山”
“小菜心”是“黔粤协作”助力“黔货出山”的一个缩影。黔粤东西部协作不仅是一场跨越千里的产业对接,更是一场承载梦想的致富征程。得益于黔粤东西部协作,生长在黔山贵水间的优质农特产品走出大山,进入广东市场,既丰富了粤港澳大湾区市民的餐桌,也给贵州农民带来收益的提高,更是增强了贵州农民发展致富的信心。
从“深山人未识”到“成名天下知”,黔粤协作造就了跨越关山天堑的“产销通途”。贵州省要利用良好的生态条件,大力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利用黔粤东西部协作的有利机遇,以东部对口帮扶城市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农产品省外产销供应体系,积极构建市场机制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协作体系,大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加快形成“东部市场+贵州基地”“东部市场+贵州产品”农产品产销合作机制,推动越来越多的黔字号农产品走出贵州、走进大湾区市场。
惠州学院教授、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王国莉:
优势互补兴产业 双向发力促共富
广东惠州帮扶贵州黔西南大力推动菜心产业“产—供—销”一体化建设发展,促进黔西南地区内生动力可持续发展,是山海相济、携手共富的生动实践。
作为“南粤第一蔬”的菜心在广东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而黔西南州优越的地理环境,不仅可以实现菜心的全年生产,而且可以填补宁夏菜心在广东市场的空档期。立足资源互补性强、产业关联度高的良好协作基础,惠州帮助黔西南制定了贵州省第一个菜心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菜心产业发展思路,主动投入资金扶持各类市场经营主体,按照欧盟标准、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和“圳品”质量标准,开展菜心规模化种植。黔西南州也主动对接技术团队,为经营主体提供品种栽培、土壤检测、绿色防控等技术服务,助推菜心产业升级。惠州和黔西南锚定菜心这一优势产业双向发力,将带动1万余户农户在家门口体面就业,实现共富心愿。
未来,两地可携手推广“贵州菜心”品牌,进一步提升“贵州菜心”在粤港澳大湾区等市场的知名度,充分发挥品牌效应,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菜心产业高质量发展。
绘图:梁小曼
记者手记
小菜心让山旮旯土地有了“肥力”
无论在惠州的乡村,还是来到黔西南的田间地头,记者都深刻感受到: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我们要将最优质的菜送到惠州人的餐桌上,他们吃得安逸,我们的蔬菜才不愁卖。”册亨县坛坪村村民李加琴在家门口的蔬菜基地干活,每个月约有3000元收入,她说,“东西部协作推动小菜心大发展,让我们山旮旯的土地有了‘肥力’。”
小菜心承载大希望。让村民在家门口务工,既能增加收入又能照顾家庭,还能促进当地产业发展,这无疑是一场理想中的“造血式”产业协作。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的收入才能稳定增长。”作为黔西南州单品体量最大的叶菜,菜心具备独特的品质优势,在东西部协作机遇下,越来越多黔西南的菜心走出大山奔向广东,这让黔西南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让小菜心闪金光,带动更多“黔菜”出山,这篇大文章值得探索和书写。
市场三要素,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缺一不可。菜心产业的培育、发展与壮大,正是精准对接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场优势与需求,有理由相信,这样的协作,一定能够更加可持续地描绘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美丽画卷。
一棵菜心链接稳固的市场供求
种植与食用,这是一对最广泛而稳固的市场供求关系。
基于稳固的供求,产业可持续发展。产自黔西南的小小菜心,因广东惠州与贵州黔西南的东西部协作,大山里的种植基地与海那边的市民“菜篮子”得以有效对接、紧密相连。
一棵小菜心,亿元大产业。近几年菜心产业优势持续彰显,在安龙县贵州蔬菜集团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种植基地,当地村民潘玖英、肖吉素几年前把土地流转给基地后,一直在这里务工,一年四季都有活干,每人一年劳务收入有5万多元。最忙的时节(9月至次年4月),每天约有400人在基地务工,他们麻利地收割菜心,用小刀把菜根削整齐,再将一摞摞菜心摆放入筐,随后快速送进冷库预冷、打包装车,每天有2万多斤菜心被送往广州、深圳等地的批发市场。2023年,仅此一个基地菜心产量就达1500多吨,带动周边农民收入1100万元。通过协作、共建,黔西南州的菜心种植面积达3.52万亩,2025年计划发展至8万亩。
菜心产销不仅是一场跨越千里的产业对接,更是一场承载梦想的共富征程,越来越多农村向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兴目标持续迈进。一棵菜心的成长与收获,书写了一段跨越地域、充满奋斗与希望的故事。
数说协作
●《黔西南州菜心产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按照“大坝区搞单品求突破,小坝区搞多样保供应”思路,以优势菜心单品为突破口,大力发展菜心种植,串联全州5个县市全力打造“兴兴安册望”菜心产业带。
●在安龙、贞丰、册亨、望谟等县11个东西部协作项目中,惠州投入2260余万元支持菜心经营主体完成环节标准化建设。
●黔西南州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70万亩,其中菜心种植面积约3.52万亩,居贵州省第一。到2025年,规划种植菜心面积8万亩,带动农户1万余户。
总 策 划 王昆发 许新晓
总 统 筹 查必芳 卓炬明
于 泽 李朝荣
刘智慧
策划统筹 张旭华 龙 波
采访统筹 戴 建 罗 康
编辑统筹 杨振辉 盘 科
毛扬周 黄 莹
视频统筹 李松权
本版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刘建威 张旭华 戴 建 香金群 陈春惠 李松权
张艺明 梁小曼 徐思雁
■黔西南日报记者:黄 莹 房泰安 赵漫漫 邓忠胜 岑 亚 刘 超
韦 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