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冬种在全省率先“起跑” 今年计划冬种逾93万亩

原标题:

秋收冬种齐头并进,把握全年粮食生产主动权

今年全市计划冬种生产逾93万亩

  惠城区汝湖镇黄埔村内,刚种下不久的甜玉米,长势喜人;横沥镇蔗埔村和矮陂村里,农民在田间忙着种植紫云英绿肥和梅菜……适逢立冬节气,惠州田间地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11月7日上午,惠州冬种在全省率先“起跑”,在惠城区汝湖镇、横沥镇召开全市冬种生产现场会,掀起冬种生产热潮,为2025年粮食丰收打好基础,努力把握全年粮食生产主动权。据了解,今年全市计划冬种生产93.17万亩,同比增加1.72万亩,增幅为1.89%。

  因地制宜抢抓冬种生产,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在矮陂村,水稻收割和梅菜种植齐头并进。“我们10月中旬开始种梅菜,到现在已经种了大概200亩。接下来,还要继续收割水稻,接着整地、育梅菜苗,再种200亩梅菜,预计月底可以种完。”惠州市环通梅菜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潘福忠说。

  活动中,来自省、市、县农业农村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市、县(区)政府分管领导,及我市农业大镇、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负责人等,共同参观冬种现场情况,深入了解我市冬种生产经验做法。

  我市冬种粮食占全年粮食比重较大,约占13%(全省6.6%)。时下,各地正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抢抓冬种生产。冬种生产是我市农业生产最具潜力和优势的一造。多年来,我市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冬季农业,主导作物马铃薯、甜玉米、梅菜等形成了规模化、基地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的发展格局,冬种面积稳定增长,冬种效益不断提高。2023年,全市冬种利润约20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左右,成为我市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特别是甜玉米、马铃薯、番薯和梅菜等特色产业,种植面积已占全市冬种面积的3成左右,有良好的种植基础、效益和发展前景,是我市冬种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按照市场行情,预计每亩甜玉米纯收入约1200元,每亩马铃薯纯收入约4000元,全市冬种甜玉米和马铃薯可实现利润5亿元。

在汝湖镇黄埔村连片的玉米地里,甜玉米苗在暖阳下茁壮生长。 惠州日报记者哈鹏 摄

  在黄埔村连片的玉米地里,甜玉米迎着暖阳茁壮生长。“我们已经种了大概500亩甜玉米了,现在地里种的是隆平高科的圣甜白珠和圣甜169,这是比较高端的鲜食水果玉米,市场前景可观。”惠州市源茵畜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宇枫说,自2022年开始种植水果玉米以来,他们采用订单方式生产,不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保证收入稳定,同时带动周边农户一起种植水果玉米。“通过土地流转,农户有土地租金收入,又能到地里帮忙种植管理,有效增加收入。”

  秋粮颗粒归仓,冬种稳步推进

  植保无人机在半空穿梭,身后拖着一串“迷雾”。原来,这是无人机在进行飞播作业。“撒下的是紫云英种子,紫云英开花后,就能作为我们明年种水稻的肥料了。”在蔗埔村大片翻整好的农田边,惠州供销(横沥)水稻农场负责人李子奇说。今年,该农场首次在村里种植紫云英绿肥。本月初水稻陆续收割,紧接着耙田、开沟、放水、湿润田地、撒紫云英种子,计划月底前完成蔗埔村、新荣村1000亩紫云英绿肥种植。“紫云英绿肥还田后,能增加土壤氮肥含量,提高土地肥力,来年种水稻,不仅节省肥料,更有助于提高水稻产量。”

无人机正在进行飞播作业。 惠州日报记者哈鹏 摄

  这是我市努力夺取粮食丰收的真实写照。冬种生产事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稳定粮食生产大局,我市各级各部门以发展粮食生产为优先任务,提前准备好冬种生产用种、用肥、用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秋收和冬种一起抓,发挥各类农业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努力扩大冬种粮食面积,为2025年粮食丰收打好基础。

  粮食生产是“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我市扎实有效开展粮食生产工作,预计年底完成省下达的粮食播种面积169.8万亩和粮食产量62.12万吨的全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当前,我市夏种粮食作物生长情况良好,秋收粮食丰收在望,农机力量针对秋收粮食,成熟一块抢收一块,预计11月中旬可完成全市70.82万亩晚稻收割。

  秋粮一步步颗粒归仓,下一步,惠州计划如何稳步推进冬种?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张文正介绍,接下来将抓好冬种计划落实、示范点带动和各项惠农富农政策激励引导;通过合理密植加强田管、防灾减灾等,多措并举提升单产水平;优化冬种农作物品种结构,提高冬季农业效益;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不断提高冬种水平;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提高冬种产业化水平;强化农资供应和监管、质量监督信息服务,保障冬种生产顺利开展。

  惠州日报记者陈春惠 通讯员邓华阳

编辑: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