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葱昽气佳哉,二江合处朱楼开。蓬莱方丈应不远,肯为苏子浮江来……”宋代苏轼在《寓居合江楼》诗中想象一幅贵客“从海上来”抵达惠州的画面,诗外的合江楼下,是江湖秀色与人间烟火并存的惠州城。
近期,惠州古城更新计划发布及资源对接会启动,超100位来自建筑、文化、艺术、商业等领域的专家、策划人、设计师组成“古城更新专家库”,可谓“为苏子浮江来”,共同推进惠州古城更新计划。
古城更新,迅速成为惠州城中热闻。惠州古城,何以受关注?古城更新,如何更有“惠州范儿”?
(一)
惠州古城,是岭南山水城市之典范。
“左瞰丰湖右瞰江,五峰出没水中央。”在南宋诗人杨万里的笔下,惠州“半城山色半城湖”,凭山水建城,与山水相融,活脱脱一个岭南之城。两江相拥处,城湖自然成,温润婉约自成一派,又不失雄奇气象。
惠州古城的格局更是独步岭南。惠州古城包括惠州府城和一个附郭县——归善县城,在明清两代上演“双城记”,以水东街和浮桥为引线,形成“一街挑两城”之格局,即便在中国城池营建史上也较为罕见,正如美国学者章生道在《城治的形态与结构研究》中对复合城市进行分类归纳后指出,府城与附郭县城各自独立存在的只有两例,一是凤阳府和凤阳县,一是惠州府和归善县。
惠州古城这种“分而不离、合而有序”的营城智慧,“一湖两江四岸”山、水、人、文、城和谐共生的局面,被赞誉为“最为极致的中国传统山水城市营建代表区域”。
更令人动容的是,惠州古城是一座活着的古城。惠州府城里保存着“九街十八巷”的肌理,归善县城的水东街并江而行、南北延伸,形成“一轴三街九巷”鱼骨状街巷空间格局。在宝藏一般的古城街巷里,不计其数的历史建筑静静伫立,东江蚬、阿嬷叫、盐焗鸡的美味飘在空气中,人与岁月捉迷藏的音符在这里流淌,氤氲出生活的味道。
天地钟美于山川,也钟灵于城市,钟秀于人文,这就是惠州魅力。正如《三联生活周刊》撰文所称,“大概没有哪座城市,在短短的一次Citywalk,就能看尽老街、双城,看山湖相融、两江汇合。踏入古城,就是以身入画,被流淌了千年的东江、西枝江温柔环抱。”
(二)
既然是典范,则值得重视,值得发挥其价值。
今年,惠州提出要重塑城市发展格局,其中重要一环就是统筹西湖、东江、西枝江和古城资源,“江湖一体”提升城市品质。
作为大河文明与大海文明交会地的惠州,城市发展步伐从江河到大海,铸就开放包容、面向海外的万千气象,演绎着和谐共生的多元文化。但不论走得多远,建成区有多大,惠州古城始终是惠州人的精神家园所在,城市根脉和文脉所在。
从“一街挑两城”到“江湖一体”,实际上是对惠州山水古城营建智慧的检视和重拾。这是一种文化自信,也是一种文化自觉。
惠州古城更新计划遂应运而生,惠州整合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筑艺术计划资源,将国内外顶尖的建筑师、艺术家的力量导入进来,首批启动13个点位进行更新。然而,与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这张“巨大的白纸”不同,惠州古城是一张历经风霜的“故纸”。它体量和资源有限,且涉及众多文保单位和历史文化街区,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微改造,拿出绣花般的真功夫。
因此,惠州古城更新计划,应避免走“千城一面”的老路,更不能“大拆大建”,要在“修旧如旧”的准则下,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街区,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这就要求古城更新团队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将每一个点位的更新改造当作一件艺术品来雕琢,将整个古城当作一件好作品来构筑。
同时,惠州古城的老字号,手艺人甚至年轻人开设的咖啡馆、酒吧、文创店等聚集空间,也自有其生发逻辑和规律,这些生动自然的场景,同样值得珍视。惠州古城的厚重、圆融、婉约、灵动,都藏在这些场景中,让古城业态新老交替而不失秩序,保持着人群、社区的在地性、延续性,守护着原汁原味的惠州。
更新计划中,惠州古城的烟火气,应区别于长沙、重庆的味道。惠州古城的微改造,也应有别于国内其他古城“包场”打造街区景点的做法,而是盘活老建筑,激发新活力,通过由点穿线,由线带面的路径,以塑造尊重敬畏历史、赓续城市文脉、保留城市记忆的岭南样本。
国内不乏成功案例,值得惠州借鉴。如四川成都以其独特的市井文化和悠闲的生活方式闻名遐迩,其宽窄巷子的更新和保育相当成功,成为一处充满历史韵味和文化魅力的古街,也是游玩成都不可错过的文化地标。又如福建泉州主打“半城烟火半城仙”,其西街主打原生态,近年异军突起,风头直追福州、厦门。
有学者说,“如果要更新惠州古城,首席顾问应该是苏东坡。惠州有哲学,更需要哲学,这是一种城市的精神属性。”东坡精神,实际上就是“不辞长作岭南人”,随遇而安,让一切发生。“修旧如旧”、不做过多干预、自然生发,是惠州古城更新计划的不二法则。如此,这座活着的古城就能既留住记忆又长出新叶、开出新花。
惠州古城,根植于久远的过去,正走向瑰丽的未来,展现出更加地道、更加生动的“惠州范儿”。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