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惠州文明探源行系列报道⑤ 海洋文明·向海图强
惠州:面朝大海 “丝路”花开
海洋浩瀚深沉,孕育生命,联通世界,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东江到南海,生活于岭南山海之间的惠州人,拥有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悠久传统。惠州在数千年发展中,陆海并进,积淀了多姿多彩的海洋文明,为东江文明增添一抹亮丽的蔚蓝色彩。
惠州,向海而生。
海域面积4520平方公里、海岸线281.4公里、大小海岛162个,以及丰富多样的海洋动植物资源,这是惠州的海洋“家底”。惠州天生就是一座海洋城市,与海洋关系密切,地处南海之滨和海洋文化地带,孕育出丰富的海洋文化元素。
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惠州先民已适应濒海环境,在大亚湾、红海湾岸边甚至海岛上,渔猎采集、耕海牧渔,形成了自身的海洋文化特点以及地域文化演进脉络。
惠州海洋资源丰富,沿海盐业、渔业自古兴旺,渔盐聚为市、烟火起成村,为地方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促进沿海乡村、墟镇的社会发展,堪称惠州沿海社会的“富邦之本”。在渔业文明、农耕文明交织演进的时代,人们说惠州是“海隅”(宋苏轼语)、“海滨”(明李焘语)、“海陬”(明杨起元语),这是较为狭隘的眼光,因为海洋之外,还有不一样的世界。至于“南瞰渤海之险”“蛋岛鲸宫,不二三百里而遥”(明李义壮语)等表述,胸次截然不同,已经具有远观世界的视野。
惠州,向海而兴。
秦汉以来,沿珠江的海外航线陆续开辟,一条名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外贸易航道开始形成,并兴于隋唐,盛于宋元。唐宋时期及元代,惠州海域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宋代,满载瓷器的商船从福建泉州出发,途经大亚湾纯洲岛等小岛——它们距离大陆较近,有足够的淡水可供过往船只停靠补给。另外,广东三大民窑之一惠州东平窑所产瓷器,主供外销,尤以白瓷著名。惠州东平窑陶瓷经水路出海,运往世界各地。因此研究认为,早在宋代,惠州的航海贸易已经成为全球贸易大循环中的一环。
大亚湾民间流传着“沉东京,浮广州”的民谚,意即古时大亚湾海域常出现海市蜃楼——大海里沉没了一个宋代都城东京(即汴梁,今开封),浮起一个南方大都会广州。这既反映民间的心理,也暗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图景的向往。
及至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六次经过惠州海域针头岩岛,后航经大亚湾外海。针头岩是古代西洋针路不可或缺的一环,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过往船只指引方向。在大航海时代来临后,海外对中国陶瓷需求激增,惠州白马窑成为明代粤东沿海规模较大的瓷器生产中心,曾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生产的青瓷制品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还通过海上贸易流通到了世界各地。白马窑遗址为目前广东经考古调查、发掘所发现规模最大的窑址群,为研究广东地区陶瓷史和明朝时期广东陶瓷外销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在明代,惠州建设平海所城、大星山炮台、大三门岛妈湾城堡等海防设施,成为海防要塞,海洋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惠州由此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在保障海上丝绸之路畅通、促进贸易往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入清后,“天下舟楫之利,无如闽广。”惠州平海、稔山、澳头等诸港口,成为重要的通商口岸。清末著名爱国报人、惠州淡水人欧榘甲大声疾呼在大亚湾建造海军军港,以强国势,可视为孙中山先生构想建设南方大港之先导。
在长期的海洋生活中,惠州人造船舶、建渔场、辟盐滩、建港口、寻航路、筑海塘、识鱼鳖、知海象等,构筑了海洋文明图景的无数个侧面,同时也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海洋民俗。以大亚湾为例,其地处大陆文明边缘、海洋文明发轫地带,在开放包容、自生自在的状态下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文化系统,它的历史文化生态圈以及反映其存在的建筑、民俗、语言等各类载体,在岭南独树一帜。可以说,开放包容、多元丰富的海洋文化,为惠州塑造富有活力的海洋城市生活,凝聚了包容四海、兼容并蓄的城市文化气象。
惠州,向海图强。
近年来,惠州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立足海洋资源禀赋,积极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成功突破黄唇鱼、硇洲族大黄鱼人工繁育技术,填补大型海水鱼类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空缺……传统的耕海牧渔方式正在迭代,苗种繁育、深海养殖、海洋装备、精深加工和冷链仓储物流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格局正在构建,大亚湾、双月湾“两湾联动”,“蓝色粮仓”风景喜人。
惠州大亚湾深水良港之梦,从清末有识之士的策划呼吁,到孙中山《建国方略》的笔墨,最终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惠州第一炮”的轰鸣中变为现实。如今,惠州港为京九南端最便捷的出海口,连接世界,至2024年总吞吐能力超1.8亿吨,服务惠州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惠州还积极探索深海资源开采利用,大力发展海上风电等产业,高水平发展临海工业、滨海旅游业,推动海洋经济绿色创新发展,向海图“新”、向海图强。
南海潮起潮落,大亚湾、红海湾畔,繁盛的海事与海洋文明相生相成,互相推动,成就着惠州的海洋城市时代。惠州深入挖掘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价值,主动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加入“海丝申遗城市联盟”,讲好惠州海丝故事,坚定海洋文化自信,推动海洋文化的传承、建构和创新。开放包容、敢为人先、互惠互利的海洋精神,成为惠州城市文明的宝贵遗产,也为惠州城市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面朝大海,蔚蓝之境澎湃脉动。
总 策 划 王昆发
总 统 筹 卓炬明 于 泽 李朝荣 刘智慧
策划统筹 李朝荣 严艺超
采编统筹 李建国
采访统筹 张旭华 曾兴华
编辑统筹 严艺超 林正淳
视频统筹 杨振辉
采写统筹 侯县军
文字采写 侯县军 香金群 匡湘鄂
图片摄影 李松权 杨建业 钟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