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明探源行系列报道⑤ 海洋文明·向海图强丨惠州湾 向未来

原标题:

惠州湾 向未来
“全球一流目标+世界先进技术+现代产业体系+人海和谐生态”铺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惠州图景

  原生态沙滩、双月湾奇观、万亩红树林、海龟保护区……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惠州这些独特的滨海资源吸引超百万人次到访游玩,游客人数在全省滨海旅游目的地中名列前茅。

  这片蔚蓝之境的魅力远不止于此,惠州湾的澎湃潮声与时代脉搏正同频共振:281.4公里的黄金海岸线上、4520平方公里的壮阔海域中,诸多重大项目、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抢滩布局:全球化工巨头埃克森美孚的乙烯项目拔地而起,太平岭核电站的“华龙一号”机组蓄势待发,中国科学院两大科学装置深度探索物理极限,现代化海洋牧场孕育“蓝色粮仓”,润泽(惠州)国际信息港的新型智算中心正在点亮数字未来……

  新质生产力浪潮奔涌,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惠州湾正以弄潮之姿奋楫扬帆,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浪潮中勇立潮头,劈波斩浪,驶向未来。

  奋楫扬帆

  发展空间格局打开

  重大项目纷纷抢滩

  这是一片得天独厚的“蓝色土地”。翻开地图,中国南海之滨、粤港澳大湾区东部,辽阔绵长的海岸线勾勒出惠州湾的独特轮廓。

  2019年,惠州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首次提出“惠州湾”的概念,明确“要抢抓‘双区驱动’利好叠加机遇,高标准谋划建设惠州湾,不仅是石化、核电的工业湾区,更是创新创业、宜居宜游的一流湾区,努力打造新经济增长极和城市生活新标杆。”

  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两湾联动”,以大亚湾、双月湾为重点,联动惠阳区、惠东县、大亚湾开发区,科学布局交通设施、石化能源、滨海旅游等项目,实施好2025年度惠州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瞄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一流湾区的目标,惠州湾勇立潮头。从建设惠州湾的谋划,到推动“两湾联动”的举措,都剑指向海图强,推动惠州打造海洋经济的超级“蓝色引擎”。

  2020年开始实施的“丰”字交通主框架规划,以“三横一竖”交通轴线为骨干,构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大交通体系。作为惠州“丰”字交通主框架中的出海廊道的1号公路(惠霞高速),串联起中心城区与大亚湾、惠东沿海经济带,形成“由江向海”的南北发展轴,一举突破惠州城市千年“江湖”桎梏,昂首挺进沿海城市,也为惠州陆海并进打开高质量发展大格局。

  走进惠州港荃湾港区,高耸的门机如钢铁巨人般林立,巨轮穿梭,装卸作业紧张繁忙,岸边管廊纵横交织,银白色的储罐阵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幅“港通天下”的壮阔图景,正在这里磅礴展开……开港30多年,惠州港形成“一港四区”发展格局,从单一产业港向“产业+贸易”双轮驱动转型,沿海港口货物设计吞吐能力超1.8亿吨,集装箱设计吞吐能力94万TEU。2024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累计9158.94万吨,其中石油、天然气及制品、化工原料及制品等货物的吞吐量占比超过六成,连续多年排名全国前三。

  正是得益于“丰”字交通的突破,惠州临深临海、拥有亿吨深水良港的区位交通优势才愈加凸显,国土面积占大湾区五分之一的土地发展空间优势才愈加凸显,惠州湾的经济版图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战略平台意义才愈加凸显。

  在大亚湾畔,全球石化产业高地正在加速崛起。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聚碳酸酯项目全面开工,恒力石化500万吨PTA项目高效运转,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进入试生产阶段——大亚湾石化区已集聚13家世界500强化工巨头,炼化一体化规模全国领先,集群产值突破3900亿元,连续6年稳居“中国化工园区30强”榜首。

  仅10公里之隔的惠州新材料产业园,经过5年建设已初具规模:宇新博科、兴长立拓等企业构建起聚合物产业链,百利宏晟达、兴福电子等则形成电子新材料产业集群。当前,惠州正以“南北联动”战略推动两大园区协同发展,通过产业链互补提升整体竞争力,向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迈进。

  同时,惠州沿海正以澎湃之势布局多元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向海争“风”,绿色能源版图加速成型。惠州LNG接收站一期投产,惠州港口10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已实现全容量并网投产,太平岭核电站1号机组计划年内投运……在国家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大背景下,惠州正统筹打造“风光核气(储)一体化”多能互补综合能源发展体系,肩负着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清洁能源中心的重任。

惠州港口海上风电场。

  向海问“数”,数字经济浪潮奔涌。大湾区首个超大规模智算中心——润泽(惠州)国际信息港新型智算中心已动工,将建成全国领先、超大规模的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单体项目,以惠州“算力”助力大湾区“数实融合”,加速迈向数字时代。

  向海要“粮”,现代渔业扬帆远航。去年,惠州新签约引进海洋渔业项目5宗,总投资约17亿元,投资方向涉及种业、装备、养殖、加工、流通、销售、渔旅等全链条环节。目前,新开工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4个,为惠州打造高质量发展“蓝色引擎”奠定坚实基础。

  从石化巨擘到数字先锋,从能源革命到种业振兴,在惠州湾落子的一个个重大项目,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绽放独特光彩,共同编织成惠州湾的璀璨星河。

  动力澎湃

  新质生产力拔节生长 汇聚向海图强磅礴力量

  惠东稔平半岛红海湾西岸,历经6年多建设,象征中国科技力量的“国之重器”——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AF)与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iADS),正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

  HIAF核心关键设备研制成功并在紧锣密鼓地安装调试,预计今年建成,将为我国核物理基础前沿研究和核技术重大应用提供国际领先的研究平台。CiADS目前正在进行设备安装,预计2027年建成,CiADS建成后将会是国际上第一台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可为核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布局在惠州沿海的这两大科学装置,既探索物理极限,又服务民生经济,其医用重离子加速器、核孔膜等一系列最新的科技成果也将在惠州转化。届时,惠州湾这片科技与产业交融的创新沃土,将吸引全球顶尖科学家汇聚,以智慧的火花碰撞出改变世界的能量。

  重大项目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布局在惠州湾的一个个大项目,不是简单的产能叠加,而是惠州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

  同样落户在惠东稔平半岛的惠州太平岭核电项目,是我国首个“生态核电建设示范基地”,1号机组预计今年正式投产发电,届时每年将提供近100亿千瓦时的清洁电力。全部6台机组建成投产后,年供电将达500多亿千瓦时,每年可减少原煤消耗约1512万吨,减少向环境排放二氧化碳约4160万吨,环保效益相当于在惠州“种植”了近11.3万公顷的森林,创造绿色GDP200多亿元。未来,这个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华龙一号”核电基地,将与相邻的中国科学院两大科学装置形成“绿电+科技”组合,助力当地新兴产业崛起。

太平岭核电站。

  智算产业,是助力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去年12月,润泽(惠州)国际信息港新型智算中心项目全面开工建设,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超大规模智算集群落子惠州。该项目全部投运后,可聚集6万卡以上智算集群,通过规模化算力赋能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加速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落地,为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打造强劲的AI引擎。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算力每投入1元,将带动3元至4元的GDP增长。可以预见,大湾区的智能化发展,“惠州算力”将成为重要的供给高地。

  处在转型升级“十字路口”上的石化产业,也正用新质生产力开辟高质量发展“新蓝海”。

  今年年初,大亚湾石化区再传佳音,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和聚碳酸酯项目完成最终投资决策,开启全面建设。这两个新项目引进了多个在国内乃至亚洲首次应用的专有技术,将与现有一期、二期资源和惠州石化炼油产业进行一体化整合,提升炼化一体化能源效率,有效延伸产品价值链,深化布局高端新材料领域,建成投产后将有效填补国内市场对高端化工品的需求缺口,促进我国石化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

  新旧动能转换加速,创新驱动实现新突破,惠州湾持续涌动的新质生产力浪潮,激荡出澎湃动能,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亦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乘着改革开放东风,吹着考洲洋海风发展起来的惠东鞋业,在40多年间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商海如大海,面对各种风浪,惠东鞋业始终坚持创新突围,不断学习不断适应新形势新变化,近年更是积极拥抱新质生产力,着力打造高端化、智能化现代制鞋产业体系,有的企业利用3D建模和AI开发技术,依托自身强大的生产能力,能够在4个小时之内,完成从设计、建模到生产出样品的全流程。2024年惠东产鞋9.1亿双,产值达到411亿元,同比增长9.3%,外贸出口猛增13.17%,扛起全县外贸半壁江山,全球平均每四双女鞋就有一双来自惠东。如今,惠东鞋业正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帆,乘风破浪,走向世界。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碧海蓝天到数字云端,新质生产力在这里拔节生长,汇聚惠州向海图强的磅礴力量,推动惠州湾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勇立潮头。

  未来之路

  耕海牧渔逐梦深蓝 海丝遗韵千年回响

  打卡双月湾、探秘海龟湾、畅游巽寮湾、漫步黄金海岸……今年“五一”假期,惠州滨海旅游创新“音乐+美食+度假”的融合体验,滨海片区整体接待量突破百万人次,在全市占比超27%,在全省滨海旅游目的地中名列前茅。

  作为全省海洋大市之一,惠州海洋资源要素丰富,生态资源禀赋优越。海岸线长度281.4公里,海域面积4520平方公里,大小岛屿162个,各类海湾28处,拥有双月湾、海龟自然保护区等多处世界级稀缺滨海旅游资源,以及全国面积最大的集中连片红树林、粤港澳地区最美原生态沙滩等,惠州湾“百里滨海景观大道、浪漫绿色休闲长廊”已现雏形。

  走进惠东县盐洲岛考洲洋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一片片葱郁的红树林间,白鹭或悠然觅食,或振翅翱翔,勾勒出迷人的滨海风光。去年正式运营的好招楼湿地公园更是成为网红打卡地,每到周末慕名前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2013年以来,惠州十年磨一“绿”,把曾经遭受严重破坏的红树林,种植修复形成万亩连片规模,绿水青山成了金山银山,入选2024年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同时,首创我国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让红树林变身“金树林”,蹚出了一条红树林生态修复与产业示范的新路子。

  改善海洋生态,赋能“蓝色经济”。作为广东唯一入选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沿海地级市,惠州渔业资源丰富,是鲷科鱼类繁殖场和南海经济鱼类幼体索饵场,具备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的优势。

  从高空俯瞰,惠东港口小星山附近壮阔的海面上排列着一个个“圆环”,这是一方海(广东)海洋牧场有限公司的深海养殖设备。在这些直径55米、深15米的深海网箱内,黄唇鱼、海鲡、石斑、鮸鱼、笛鲷等鱼群畅快戏水。岸上的工作人员通过技术手段远程监控水温、水质等参数,不出海就能掌握网箱内的情况。

惠东县港口滨海旅游度假区的一方海海洋牧场。

  耕海牧渔,逐梦深蓝。近年来,惠州积极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抢占渔业种业制高点,打造百亿级大产业。“我们扎根惠州5年,先后突破黄唇鱼全人工繁育、南海硇洲族大黄鱼规模化苗种生产等行业领先技术。”广东省鳇鲸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颜阔秋表示,接下来将把这“两条鱼”作为广东深远海养殖的重要品种来发展,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研投入,拓展产业规模,携手惠州共绘海洋经济新蓝图。

  深蓝无垠,海丝遗韵,千年回响。

  莲花山深处,白马河之畔,当考古工作者们轻轻拂去历史尘埃,沉睡的白马窑址群渐次苏醒,曾经远销海外的仿龙泉青瓷产品得以重见天日。这座广东迄今考古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明代窑址群,证实了惠州在明朝时期是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填补了一段历史空白,惠州也因此于2021年加入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城市联盟。

  惠州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重要城市之一,海丝文化遗产丰富。2024年,惠州将妈祖信俗、海盐晒制技艺、疍家屋船制作技艺等“海丝”非遗项目申报为第八批市级非遗项目,先后推动白马窑址群等生产设施类遗存、大星山炮台、谭公祖庙等基础设施类遗存以及范和古村等产物类遗存,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惠州还计划将海丝文化遗存串珠成链,构建海洋文化遗产游径系统,带给人们对惠州海丝文化的连续感知,打造具有惠州辨识度的海丝文化标志性成果。未来,惠州谋划建设惠州区域性明代仿龙泉青瓷窑址研究中心和白马窑址国家考古公园,推动海丝资源多学科研究、展示和利用,充分释放窑址的文化价值,打造湾区海丝文化高地。

  海风吹拂千年,历史与现代的对话在这里交织,见证着惠州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到今日竞逐全球石化产业高地的华丽蜕变。这座城市既守护着白马窑址、大星山炮台等跨越时空的历史文化瑰宝,又孕育着大亚湾畔世界级的石化产业集群,更践行着海洋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理念。

  惠州湾,历史文脉、产业动能与生态智慧在这里交相辉映,共奏激昂的“向未来”之歌,谱写惠州向海图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华章,为粤港澳大湾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增添靓丽风景,也必将为中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写下新的时代注脚。

  参考文献】

  1.《简明广东史》,蒋祖缘、方志钦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惠州市志》,惠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华书局2008年版。

  3.《惠州简史(古代部分)》,惠州市档案馆(惠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24年版。

  4.《惠州文化教育源流》,徐志达、吴定球、何志成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惠州市博物馆100件藏品的故事》,钟雪平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

  6.《惠州东平窑探究》,余小伦主编,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7年版。

  7.《青瓷白马兼山海:惠东县白马窑址群区域系统调查》,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惠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编著,科学出版社2023年版。

    总 策 划 王昆发
    总 统 筹 卓炬明 于 泽 李朝荣 刘智慧
    策划统筹 李朝荣 严艺超
    采编统筹 李建国
    采访统筹 张旭华 曾兴华
    编辑统筹 严艺超 林正淳
    视频统筹 杨振辉
    采写统筹 侯县军
    文字采写 侯县军 香金群 匡湘鄂
    图片摄影 李松权 杨建业 钟畅新

编辑:洪东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