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博罗的“镇馆之宝”,有多厉害?

  据史料记载,

先秦时期博罗县境内有缚娄国存在,

秦始皇统一岭南之后设傅罗县,

公元280年,

傅罗县改称博罗县,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博罗境内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

  博罗县先后在公庄镇陂头神、罗阳街道横岭山

  园洲镇梅花墩、龙溪银岗挖掘出土的

  包括

  国家一级文物春秋时期青铜编钟

  在内的大量文物。

  一起来瞧瞧!

  01 编钟

  编钟是中国汉族古代大型打击乐器,伴随先秦礼乐制度而产生,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音乐清脆洪亮,悠扬动听。在古代,编钟是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更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

  在博罗,

  一共出土了三次编钟,

  是博罗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1973年

  博罗石湾镇铁场村,工人在挖运河的时候发现了2件属战国时期的青铜甬钟。

  1984年

  博罗县东北部公庄镇陂头神散屋村,发现了一组7件春秋时期的青铜编钟。

  2000年

  博罗县罗阳街道(原罗阳镇)浪头村横岭山,在先秦墓地里又发现了2件青铜甬钟,其年代也是西周中晚期。

  1984年,博罗县公庄镇出土的

  一组7件完整的勾连云雷纹青铜编钟

  为春秋战国时期产物,

  一面世就轰动了整个广东考古界。

  编钟舞面及正面篆部鼓部

  均饰勾连云雷纹,

  其中3件有明显的调音锉磨痕,

  应为实用器,

  是广东省年代较为久远、

  音阶准确件数最多、

  保存最完整的青铜编钟。

  经过千年岁月的洗礼,

  当悠悠的钟声穿越时空而来,

  如同晨钟敲响天边的沉寂,

  述说着古人的浪漫。

  02 国家二级文物:春秋夔纹陶印模

  夔(kuí)纹印模,

  也是珍藏在博罗博物馆的宝贝。

  这件并不起眼的国宝,

  通长5.6厘米、通宽3.8厘米、通高2.5厘米,

  侧面呈半圆形、底部为夔纹、纹理已模糊。

  它于1995年在博罗县园洲镇梅花墩窑址

  发掘出土,

  被专家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夔纹陶印模是夔纹陶的印制工具,

  它的出土,

  不仅证明东江流域下游已出现农耕文明的曙光,

  稻作文化进入成熟阶段,

  也证明了在春秋时期,

  博罗已有了属于自己的夔纹陶的烧制窑址。

  同期挖掘出的有30多件动物陶塑,

  一批夔纹陶罐、豆、簋形器

  和弦纹、篦点纹器盖等,

  还有一些原始瓷和釉陶,

  沿着夔纹陶印模镌刻的密码,

  探秘博罗历史文化源流。

  

陶羊、瓷狗

接下来,

从博物馆走到博罗名胜景区罗浮山,

  一起去领略古人留下的珍贵石刻。

  03 罗浮山摩崖石刻

  1989年6月,

  广东省人民政府将罗浮山摩崖石刻公布为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在罗浮山现存摩崖石刻中,最出名的莫过于白鹤观故址以北的水帘洞宋代石刻了。“罗浮”,篆体,字大1.5米x 1.2米,落款为:“淳熙己亥朗月望日郡守雒阳吴裒男有书”。这两个字端庄凝重、线条舒畅、古朴典雅。

  现存的罗浮山摩崖石刻仍有230处,

  分布在罗浮山的

  龙穴凤巢、奇山怪石、悬崖峭壁之中,

  形成了罗浮山古朴清雅的人文景观,

  和神秘浪漫的自然仙境。

  “岭南第一山”摩崖石刻位于华首台,为清代陈柱所题的,它像是一种认可,也像是一种表白。

  华首台后,潭旁有一块平地耸立的巨石上,刻着“洗衲石”三个楷书大字。“洗衲石”上方的“飞云溅雪”,则完美地诠释了罗浮山的自然风景。

  沿着朱明洞景区涉步而行,

  可以见到一巨石,

  上面刻着的是“桃源洞天”,

  这几个字是沈廷芳于乾隆丁丑年所写。

  “桃源”意为桃花随流水而出,“洞天”意为山中有洞室通达天上。《罗浮山志》有云:“罗浮东麓洞多桃花,每春明花发,落花随水而出,遂呼其洞为‘桃源’”。透过这四个字,我们可以想像古时这里满山桃树的场景。

  在朱明洞片区,不得不提的就是“洗药池”了,这是名噪一时的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为冲虚观主题刻的。

  摩崖石刻是极为宝贵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积淀了北宋至民国近千年的文化精华,

  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对研究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书法艺术,

  提供了真实宝贵的实物史料。

  古物古迹承载着时光的步伐,

  以现有的风貌讲述历史的渊源,

  复述久远的人文风情。

  让我们走进博物馆,走近古迹,

  感受博罗的历史文化。

编辑:小丽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