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邦
88岁老人陈安邦又拿奖了。
陈安邦,1936年生,惠城区桥西人。
爱音乐、善书法、长丹青……但无论是音乐家、书法家还是画家,似乎都难以完全界定陈安邦的身份。他27岁从广州音乐专科学校(现星海音乐学院)毕业,是当时惠阳地区唯一一个考上广州音乐专科学校的人;40岁参加广东省书画展,一鸣惊人,后连续五届任惠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50岁开始学习焦墨国画,多幅作品在《人民日报》《文艺报》《中国书画报》等报刊发表,中央电视台刊播其人其画的专题片《陈安邦印象》……颇有艺术天赋,却又“玩世不恭”,陈安邦也被人称为“东江怪杰”。
耄耋之年,陈安邦又“玩”出了新高度。他收了个学习好、英文好、有绘画天赋的弟子后,又把书画“玩”到了一个新境界。近几月,他多幅作品获奖:《东江梦》《秋收季节》入选法国巴黎“温度:当代艺术展”线上展;作品《梦境系列》《山塘水暖》分别获得2023HK·CACR香港当代艺术奖美术类金奖和银奖;焦墨画《山林深处》在“四海杯”海内外诗联书画邀请赛中获得金奖。
“88岁,我依旧‘笔耕不辍’,就想让世界看到中国画的风采。”陈安邦说。
擅画焦墨,用“越少的东西”去动人
陈安邦爱画,尤爱焦墨。
他近期的获奖作品《山塘水暖》和《山林深处》就是焦墨画。
“众所周知,水墨者众,而焦墨者寡。”陈安邦说。丹青绘事,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焦为五色之首,是为最黑。而要用最素朴的黑白,绘一片万千世界,故焦墨画也最为难画。
“焦墨没有水的渗化而无法实现墨的层次变化,仅靠画家把握力的轻重,从而在画面上展现层次渐变。”陈安邦十分注重运笔时的节奏韵律。在他看来,画画犹如唱歌,是有节奏的,要注重徐缓交替进行,长短粗细、刚柔并济,让画面上的线条如音乐般充满灵动的旋律。
焦墨之中,陈安邦又最爱画树。“树木可以生万物,有一种生命力的震撼。”陈安邦说。焦墨之中,最难画的便是树木。因为线条简单,却要画出远近、高低和空间纵深感,“越少的东西,越难打动人。”
细看陈安邦《山塘水暖》和《山林深处》等焦墨作品,可见他以无数大小、或轻或重的焦墨布满画面,画中的树木挺拔俊秀,叶片细,密而不乱,加之屋舍楼宇、人物等浓淡有序,层次分明,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气势和朴拙遒劲的美感。
陈安邦认为,在技法之外,还需要有感情。在他心中,“笔”不只是一种工具,“墨”也不只是一种黑色的颜色,它们是画家表达心灵情感及其精神意志的一种载体,是画家在观察自然、感悟人生的基础上,对气象万千的客观世界的某种概括与抽象。
陈安邦的获奖作品《梦境系列》《东江梦》《秋收季节》则为水墨画,画的是陈安邦的“家乡”——惠州的样子。“比如说《梦境系列》,其实不是梦,是梦想照进现实。”陈安邦说,在他的画作中,沙滩变良田,金黄色的稻谷丰收在望,荒芜的土地上也高楼林立,“这其实就是这些年惠州、广东的变化,我们的‘中国梦’照进了现实。”
希望“让更多人感受中国书画的魅力”
说起频频参加国内外各种比赛和画展的缘由,陈安邦给记者介绍起了自己的关门弟子林佩桦。
林佩桦是澳门大学的在读研究生,2022年底开始跟着陈安邦学习画画。尽管学习画画的时间并不长,林佩桦和陈安邦却有着相同的爱好,林佩桦也喜欢焦墨,同样爱画树木。“难度”升级,林佩桦也十分刻苦。
“我每个周末都会从澳门回到惠州,跟老师学习画画。”林佩桦说。在学习的过程中,她见到了很多陈安邦的作品,也感受到了中国画的魅力。“但老师很多的好作品,都收在房间里,我看着有一种明珠蒙尘的感觉。”
“在省内、国内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我们的中国画能否走到香港、澳门,甚至国外,被更多的人看到和喜爱呢?”抱着让好作品走向全世界的想法,英文不错的林佩桦经常关注国际赛事和国外展览,更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送了一些陈安邦和她自己的作品。
没想到,这一试,收获颇丰,近期已经有大大小小12幅作品获奖。“除了老师的作品,我自己也有不少作品获认可。”林佩桦说。她的作品《柏林晨光》和《乌榄树》同样入选法国巴黎“温度:当代艺术展”线上展;作品《一洼碧水沐春风》《乡情》获得2023HK·CACR香港当代艺术奖美术类优秀奖等。
“艺术无国界,我很高兴,我们的中国画能够在更大的舞台上被认可。”陈安邦说。奖项并不代表什么,更重要的是,中国画和中国艺术人的精神被更多人看见。接下来,他们将继续努力发扬中国传统优秀的艺术文化,让更多的人通过他们这“一扇小小的窗口”,感受中国书画的魅力。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龚妍 谭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