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惠州大宅传奇——黄竹坜老屋
《惠州大宅传奇——黄竹坜老屋》纪录片解说词
【画面字】
清康熙四年(1665)叶特茂于淡水建祖屋(石狗屋原址),20年后叶特茂二儿子叶荣庭建黄竹坜老屋。
图片为视频截图
【解说】
清康熙元年(1662)的惊蛰日,叶特茂(1617-1709,号逢春)和胞弟叶特盛(号迪春)以及一部分族人启程南迁,这是一场精心准备的迁徙。连同家眷60多人拜祭告慰先祖后,从梅州兴宁合水溪唇出发。他们为何离开家乡?将在哪定居?里面有着什么故事呢?
据说叶氏的迁徙缘由有着一个传奇故事。《叶氏族谱》记载:“公志量宏大,更识机宜,明末往江西服贾,遇寇十余人。”族谱里尊称“公”的,正是梅州兴宁叶氏长子叶特茂。生于明末的他是一位商人。有一次他到江西做生意,在旅店留宿时遇到十几名强盗,其中一人试探性地向叶特茂借50两白银,料想若不借就发难。没想到叶特茂“慨然与之”,强盗自觉羞愧,将50两白银还给他。
此后不久,梅州一带时局动荡,群寇蜂起。身处梅州兴宁的叶特茂,与同乡千余人被困山寨。此前曾与叶特茂有过一面之缘的那个强盗和同伙攻破山寨后,强盗竟然认出了叶特茂。
【同期】
强盗:你识我否?
叶特茂:不识。
强盗:我曾在旅店借汝银50两,有否?
叶特茂:已还之矣。
强盗:你乃忠厚人也,我不杀你,其余必尽杀之。
叶特茂泣言:既不杀我,实为感德。但寨中之人皆我同邻,杀彼亦犹杀我耳。且彼皆是善者,愿求勿杀。
图片为视频截图
【解说】
在叶特茂再三哀求下,强盗“感其诚”,叶氏一脉因此逃过一场灭顶之灾。
或许在这逃过一劫后,叶特茂开始考虑迁居事宜。族谱记载,在叶特茂主持下,叶氏一族人由水路迁徙,沿东江南下到达泗江(淡水河)中游,在牛郎迳码头上岸。进入淡水镇西北部山区,当即种下一棵榕树,以象征叶氏南迁,叶落归根定居于此。
当年叶氏到达之前,此地人烟稀少,为了发展人口,叶特茂与弟弟叶特盛将此地定名为“周田”,寓意“向外发展,人口增加”。还有一段记载是,叶特茂担心子弟受圩市不良风气影响,选择距淡水圩十余里的沙坑黄竹坜定居。其弟叶特盛及其他亲族,则定居于靠近大山的周田村等地。
当时的黄竹坜背靠山岭,面向周田村视野广阔,村前有一条小河。清康熙四年(1665)叶特茂带领儿孙打石头、做泥砖、烧石灰、砍木头,在黄竹坜建起了一座上五间、下五间和一个天井、两个南北厅的祖屋。20多年后,叶特茂的二儿子叶荣庭(1642-1708,字日斐,号守愚)在祖屋旁边建起一座围屋,就是我们现在的“黄竹坜老屋”。
【同期】
温泉 建筑设计师
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围龙屋的规制叫“三进三串”,就三个横厅:上厅、中厅、下厅。它两边(的门)都可以到围屋的两个巷道,它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第一它的风水塘到河塘,就禾坪、正门、斗门、抄手,上厅、中厅、下厅一连串进来,两边都可以串出去,就叫作“三进三串”。横厅有三横或者两横,也有一横的,就看他这个人当时的社会地位。
图片为视频截图
【解说】
老屋的正面有三个门,中间是进入祖祠的大门。一进为前厅,有木屏门相隔,二进中厅有《重修祠堂志》石碑,记录2007年祖祠筹资情况和重修完工的历史,还有将先祖名字嵌入其中的对联“逢春天佑发,荣庭家和兴”,三进上厅置有神龛,供奉着先祖牌位。
【同期】
温泉 建筑设计师
他把很多生命情感,都寄托在这个建筑的空间当中,包括这个主梁上面的,“长命”还有“富贵”“百子千孙”,还有“金玉满堂”,都寄托着他们的祖先对后代的期望。你看他用的喜鹊、凤凰还有蝴蝶、金猴,他都是很用心的,把一个静态的东西变成一个动态的,让这个建筑更富有生命力。
【解说】
最让叶氏族人引为自豪的是围屋门前的功名碑。这碑与秋长其他老屋有着不同之处,石碑基础很高,碑上没有刻字,这是为叶荣庭的玄孙叶开第所立。叶开第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中考为三甲27名,被封为武进士。清州府在其曾祖父大屋门前两侧为其竖立桅甲石碑,官位低于武进士的清朝官员路过此地都要下马行礼,这算是光宗耀祖的“门面”。
老屋是叶特茂终老之居,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叶特茂去世,后人尊叶特茂为沙坑叶氏开基祖,感公之德。(陈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