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变异株KP.2来了,国家疾控局最新回应

5月14日,国家疾控局发布信息称

自今年1月首次监测到

新冠病毒变异株KP.2以来

该变异株在全球流行毒株中的占比逐渐增加

从1月上旬的0.16%

增长至5月上旬的14%左右

部分国家占比甚至达到10%至30%

世界卫生组织已于5月3日

将KP.2列入“需要监测的变异株”

  专家:暂时不用过多担心

    老年人和免疫低下人群应注意

  5月13日,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赵卫告诉记者,考虑感染过的人群已经有一定的抗体水平和免疫屏障,所以即使有新的变异株,目前变异株感染后的症状,仍主要是轻型和无症状感染者。

  “KP.2变异株是JN.1的衍生株,在最外面的刺突蛋白上有两个氨基酸的点突变,导致传染性增强,这可能是其迅速成为主流变异株的主要原因,在国际上看,现在已经超过JN.1成为一些国家的主要流行毒株,正是因此,也有很多人担心引发新一轮的感染高峰,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只要致病力没有明显增加,就暂时可以不用过多担心。”赵卫解释。

  “从临床观察看,这一变异株株仍然和其他Omicron突变株一样,传染性极强,但致病性较弱。现阶段,病毒出现新的变异株对大家的正常生活不会有明显影响,但对于老年人和免疫低下人群仍有可能出现重症病例,所以提醒这些高风险人群应继续关注有关部门发布的信息,病毒流行期间做好个人防护。”赵卫提醒。

  张文宏:

  出现新病毒亚型将是常态,无需过度担忧

  针对新冠病毒变异株KP.2,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微信公众号“华山感染”发表看法:

  新冠病毒处于持续的变异中,但仍很难突破奥密克戎家族。就像流感病毒持续处于变异之中一样,变异是病毒在宿主免疫压力下生存的常态。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联合全国79家医院数据,平台监测证实新冠奥密克戎毒株的变异与波动。2022年11月至2023年4月初以BA.5.2和BF.7为主,自2023年4月初开始XBB分型逐步增多,2023年7月起,临床样本分型以XBB分型为主,EG.5增长较快,8月上旬新增发现FY.3.1和FL.13.2。世卫组织提到的“需要留意的”变异株(Variants Of Interest,VOI)中XBB.1.16检出较多(包括FU.1),“监视下的”变异株(Variants under monitoring,VUMs)中XBB.1.9.2及其亚型在2023年下半年占比较多,8月下旬检出EG.5.1的子代EG.5.1.1,9月上旬检出EG.5.1.1的子代HK.3,且HK.3在9-12月比例逐渐增加。10月下旬出现HK.3的子代HK.3.1及HK.3.2。2024年1月起出现JN.1,并在1-3月检出均在70%以上,出现JN.1.1及JN.6等分型,截至4月30日,仍以JN.1检出为主。

  国传中心对地下污水也进行了检测,污水中新冠核酸浓度监测显示, 2024年1月10日前后有一个新冠高峰,随后达到感染高峰平台期,自3月27日开始出现下降趋势,4月中旬至今维持在3×104拷贝/L 水平,5月13日最后一次采样的浓度为2.95×104拷贝/L。并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且该数值与第二、三轮感染高峰的间隔期浓度相似。

  而在此期间,全国的新冠临床疾病负担并未出现大的波动,仍处于正常波动中。

  当前监测数据提示,我国当前流行的新冠病毒仍属奥密克戎JN.1为主,而当前国际流行关注到了JN.1的子代亚型KP.2,截至5月12日,在我国本土病例中共监测到25条KP.2序列。每周报告的本土序列中KP.2占比在0.05%~0.30%之间,仍处于极低水平。后续虽然该亚型仍然会有出现比例增高的可能性,但是如同国际上该亚型虽然从今年3月起检测到,美国CDC监测提示截至5月11日,KP.2占比上升至28.2%,但急诊就诊、住院人数以及死亡人数来看,未见人数趋势的明显上升,因此可以判断KP.2后续的实际临床风险有限。

  未来我们仍然会强化对新冠以及其他呼吸道病原体的监测,出现新病毒亚型将是常态,无需过度担忧。

编辑:洪东晗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