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漫谈丨传统文化赋能,文旅产业火出圈

  在惠州西湖的游船上,新郎风度翩翩,面含微笑,向着华袍新娘大方施礼。宋式婚礼穿越千年,凤冠霞帔,十字披红、三书六聘,传统文化积淀的浓郁氛围扑面而来。

  春节期间,惠州日报社、惠州市西湖景区管理中心精心举办文旅融合活动“宋式婚礼秀”,古风韵味融入景区,既展现了传统文化,又增加了年味气息,吸引全国各地游客的目光。

  这是惠州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惠州深度挖掘历史文化遗产中蕴藏的中华文化基因,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一项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成为旅游的“加分项”,展现惠州城市韵味。

(一)

  今年春节期间,惠州的特色传统文化活动令无数游客流连忘返,惠州文旅成功出圈。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春节期间(大年初一至初八),惠州全市共接待游客496.08万人次,较2023年春节(除夕至初六)增长71.5%;实现旅游收入36.04亿元,较2023年春节(除夕至初六)增长97.2%。

  惠州西湖景区春节期间举办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活动,让西湖成为爆款旅游目的地,坐稳全省“榜一大哥”位置。在2月9日至2月21日13天中,惠州西湖景区有10天位列广东省4A级以上景区实时人流排名榜第一、另外3天排第二,仅次于同在惠州的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

  苏东坡的一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勾起了人们对惠州的无限遐想。翻开惠州千年文脉图卷,古老静谧的西湖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历史变迁;奔涌不息的东江吟唱着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传奇乐章。2000多年的建置史、1000多年的建城史,为惠州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家底。

  弘扬传统文化,塑造惠州精神,解码文化基因,赋能文旅融合。龙年春节以来,惠州以传统文化作为主题,相继举办惠州西湖2024年新春灯会、“宋式婚礼秀”、“龙韵华章·凤舞新春”、龙舞大巡游等多场新春活动,舞龙、舞狮、惠东渔歌、盖子狮、舞火狗等传统民俗表演,为游客展示别开生面、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让游客近距离感受浓浓年味和惠州文化的魅力。

  在步行街的非遗集市品尝非遗美食、去水东街县(区)非遗馆看非遗演出、和“祝家军”巡游祝屋巷……从了解惠州非遗文化,到体验惠州的非遗技艺,非遗文化以更加多元的方式来到市民游客身边,受到了广大游客的认可。

  在惠州广袤的乡村,不少旅游景点展示舞龙舞狮、新春祈福传统民俗,为游客送上新春祝福,洋溢着浓浓的年味。

仲恺“潼湖做会”麒麟闹元宵

(二)

  古风古韵,各美其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恰恰在于传承与创新。

  如今,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找到了“正确的打开方式”。

  比如陕西西安大唐不夜城的互动节目“盛唐密盒”,游客沉浸式体验璀璨盛唐文化;甘肃省博物馆“绿马”“鲵娃娃”、三星堆博物馆“青铜啾”、苏州博物馆“胖宝剑”等文创产品,让原本的文物变得生动可爱;广东潮汕英歌舞、福建游神活动,让游客感受到传统民俗活动的魅力。

  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惠州,汇集着多元文化和时尚潮流,也在不断创新方式,推动传统文化活化传承利用。

  “惠州开城第一井”梌井重见天日……今年春节前夕,惠州府衙遗址展示馆开馆,灯光下,汉代的陶网坠,隋唐时期的板瓦、瓦当,宋代东平窑,清代东坡先生野吏亭记碑,都在重新焕发生机,诉说着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和惠州历史。

  这次对惠州府衙遗址的考古发掘是全省除广州外首次对官署建筑进行的考古工作,它不仅实证了惠州千年府城文化的深厚底蕴,还为研究惠州府治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它们共同织就了一幅惠州古城的文化长卷,让我们在现代的喧嚣中,仍能感受到那份久远而深沉的文化底蕴。”不少游客为惠州府衙遗址展示馆点赞,并化身“摄影师”,用镜头定格关于文物的美好回忆。

  惠州府衙遗址展示馆也成为春节假期的热门打卡点,总计接待游客逾万人次,成为惠州新晋“网红”景点。

  非遗,正在融入我们的生活。以省级非遗“苏东坡传说”为主题,惠州博物馆制作“大笑东坡夹”等文创产品,将可信、可爱、可敬的东坡在惠州的故事,以更生动的方式走入年轻人的心间。每逢节假日,在水东街、东坡祠、丰湖书院等地开展非遗展演展示,有形与无形文化遗产充分结合,进一步释放传统文化活力,吸引大批市民游客驻足观赏。

  2023年,惠州举办多彩非遗闹元宵大巡游活动,30多个具有惠州特色的非遗活动和方阵集中亮相,上演了一场充满岭南风情、满载幸福年味的高品质文化盛宴。今年活动升级,元宵期间,“舞动中国龙”——龙舞大巡游全国主会场活动在惠州举办,全国巨龙齐聚,时而翻腾、时而穿梭,为市民游客带来了一场传统文化视觉盛宴。

“舞动中国龙”——龙舞大巡游活动现场。点击图片查看更多精彩画面。

(三)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才能枝荣。

  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彰显惠州文旅的魅力,吸引更多游客了解惠州、爱上惠州?这需要我们精心构建传承机制,巧妙实现文化经济价值转化,让传统文化融入社会生活。

  建立健全传承机制,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以浙江保护非遗为例,浙江省在元旦至元宵期间,每年开展“服务传承人月”活动,对传承人进行走访慰问、发放政府补贴、召开传承人座谈会、安排传承人健康体检等服务传承人的系列活动,营造全社会尊重、服务传承人的良好氛围。海宁市建立非遗传承基地和传承人带徒授艺考核机制,每年明确传承基地和传承人带徒授艺目标任务,考核结果与补助经费挂钩。

  借力“百千万工程”,转化传统文化经济价值。探索“传统文化+产业”新路径,形成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比如,贵州毕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曾经是深度贫困村,通过开展特色苗绣资源文化产业扶贫探索成功脱贫,人均收入从2012年的2450元增加到2021年的19304元,实现大幅提升。

  推动传统文化融入社会生活。比如,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不断探寻古厝坊巷新的“打开方式”,线下推出坊巷音乐节、艺术展、小剧场、剧本杀等文化主题活动,打造沉浸式文旅演艺项目;线上则利用名人故居资源开展云讲堂等研学活动,充分发掘古厝内在价值。

  希望惠州能打造出更多熠熠生辉的“传统文化+旅游”精品,如诗如画地描绘出惠州的千年故事,让每一位游客都能在领略自然美景的同时,感受到惠州独特的历史韵味和文化魅力。

  惠州日报记者谭琳

  东江图片社供图

编辑: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