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漫谈丨夜校缘何时隔多年又热了?

  下班了,去哪儿?这届年轻人告诉你:上夜校!

  以前,上夜校是工农大众识字“扫盲”的主要途径;后来,上夜校提升学历在青年一代中成为潮流;如今,上夜校成了年轻人下班后休闲娱乐“充电”的新选项。

  茶艺、插花、绘画、编程、烘焙、摄影、非遗手工艺……从兴趣爱好到职业技能,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开不成的课。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2023年,平台上“夜校”的搜索量同比增长980%,相关帖子评价数同比增长226%。

  一呼百应,瞬间满员。比起动辄上万元学费的培训班、运动健身课,几百元甚至不足百元一个月的夜校简直“太香”了,性价比极高。课程门槛低、价格实惠、质量有保障,只要有意愿,攒够学员,夜校就能开出一门课。

  夜校重回大众视野,在当下具备了什么样的时代价值?究竟是何种“吸引力法则”吸引青年人与夜校双向奔赴?在未来,又如何借助夜校为惠州非遗传承打开“任意门”?

(一)

  白天时间被工作占用,上班族压抑的心情,在夜校找到了释放的窗口。比起下班宅在家里玩一晚上手机,做一些具体、实际的事,对年轻人而言,更能对冲焦虑。简而言之,白天上班,晚上上夜校,真解压!

惠城青年上夜校体验飞盘运动。

  “上夜校,能帮我去除浓浓的‘班味’。”惠城青年姚通说。作为95后上班族,他报名了惠城青年夜校的飞盘运动,他说:“我很享受下班后和朋友玩耍的时光,玩飞盘需要团队合作,简直满足了我的社交需求。”可以说,夜校具备社交属性,能够帮助年轻人开拓社交圈子。无论是I人(内向的人),还是E人(外向的人),当基于共同爱好建立社交圈层时,便更容易搭建起交往的桥梁。

  “以前没条件培养兴趣爱好,长大了,慷慨‘宴请’小时候的自己。”惠州青年夜校学员陈勇涛说,充实的下班生活,让麻木的“打工人”生活有了盼头。年轻人上夜校,不考级、不考证,抛去功利性的目标,在纯粹的文化体验中,寻求简单的快乐、内在的平静,给自己“充充电”,平衡工作与生活的状态。

  解压、社交、充实生活……夜校迎合了时下年轻人的社会需求,拓宽了年轻人夜生活的选择清单。

(二)

  年轻人为什么不选择培训机构,而选择具有浓浓年代感的夜校呢?

  不是兴趣班上不起,而是夜校更有性价比。随着消费结构的优化和消费观念的升级,当下年轻人更加注重消费的性价比,追求物超所值的消费体验。因此,比起价格高昂的机构培训班,他们更愿意投入到物美价廉的夜校“怀抱”。

惠州市“青年夜校”4月课程一开班,就收获了满满热情与好评,5月份推出了更加丰富的课程。

  在惠州市“青年夜校”5月上新的课程中,包括非遗剪纸、古典舞、中国画、声乐等9种课程,一期4~8次课程,平均下来一周1~2次课,收费98~298元不等,课程平价实惠,门槛低。

  夜校课程虽然价格低廉,质量却不含糊。目前,除了个人团体或机构开办的商业夜校,由政府牵线搭桥的夜校大都属于公益性质,通常由地方共青团委、团工委负责,社区、村委、文化馆、培训机构、艺术团队等合作共办,请来授课的老师大多专业水平“在线”。例如,惠城青年夜校就由团惠城区委联系授课老师、制定课程计划、解决授课场所。

  惠城青年夜校相关负责人表示:“惠州目前拥有大量散落的文化资源,例如非遗传承人、退休教师、各级文化馆、行业协会、第三方培训机构、艺术院团等,都可以打通、盘活。”

  除去课程便宜、质量有保障以外,教学点距离近、方便上课也是夜校一大加分项。政府公益夜校在各个县区多个镇街、社区都有教学点,通常由街道团工委负责发起,利用社区活动中心、文化馆等固定场所,学员不用离家太远就能上课。

  夜校的兴起,是时代与个人节奏的重合,超高性价比吸引两者自然而然双向奔赴。

(三)

  青年夜校遇上非遗文化,文化传承有青年力量助力。夜校的开办无疑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一个新阵地,为其打开了一扇“任意门”。

学员在惠州市“青年夜校”投入地绘画。

  古城“顶流”苏州的苏州大学夜校里,昆曲、制香、古琴等非遗项目被搬上了课堂。在民间艺术繁华的河北“印冀青年夜校”里,仿点翠技艺、金银错技艺、传统大漆美学、古法制香、金箔立体浮雕画等非遗技艺课程一出,瞬间满员。在西安“秦缘非遗夜校”里,掐丝珐琅、秦腔、雁塔结绳、皮影、绣球香囊、捏面人等非遗技艺培训,大大“圈粉”一波年轻人,就像是大家铆足了劲,都想当回“非遗传承人”。

  惠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有“岭南名郡”之称,各种非遗文化璀璨明亮。惠州青白瓷制作工艺、惠州剪纸、淡水客家凉帽制作技艺、李家拳、惠州书画装裱技艺、虎头花灯制作技艺、林村盒箩制作技艺……截至目前,惠州有各类非遗线索292条,国家级非遗项目3项,省级27项,市级108项,县区级208项。

  文脉传承不仅需要把前人的创造精心守护好,也要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其中。倘若惠州能把非遗工艺搬上夜校课堂,相较于对非遗走马观花的旅游参观,夜校课程能让更多人有机会近距离了解、沉浸式体验非遗,让非遗真正从“深闺”中走出来,从小众化传承到大众化传播,以兴趣培养来扩大“同道圈”。

  惠州日报记者叶文青

编辑:任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