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预定利率寿险本月底停售,业内人士提醒:理性选择保险产品

  

3.5%预定利率人身险产品将告别市场。 东江时报记者周楠 摄

  “3.5%复利的产品真的要成为过去式了!”近段时间,不少市民的朋友圈频频被保险经纪“停售”等文案刷屏。市场一直有“预定利率3.5%的产品停售”的传闻,近来,多家保险公司证实该消息属实,监管部门近日陆续对保险企业进行窗口指导,要求在7月31日24时前下架预定利率高于3.0%的保险产品,部分保险公司已发布产品停售通知。得知消息后,部分市民匆忙“上车”,业内人士提醒,无论是目前3.5%利率的产品,还是今后降到3.0%的产品,市民还是要根据自身资产情况理性购买。

  3.5%预定利率人身险产品将全面下架

  “再说一遍,本月下架,要买增额寿险的朋友赶快上车”“利率下行通道中,3.5%的收益错过不再有”……最近,朋友圈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银行代销的增额寿险产品,多家银行保险客户经理纷纷催促投资者赶在停售期限前“上车”。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此次窗口指导有迹可循。今年3月,监管部门就保险公司产品利率、投资收益、负债承保等问题进行研讨座谈,引导人身险产品降低负债成本,加强行业负债质量管理。4月下旬又陆续召集相关保险公司开会,主要针对寿险公司调整新开发产品的定价利率,控制利差损。

  随后,市场就开始传言监管开展窗口指导,要求寿险公司调整新开发产品的定价利率,控制利差损,将新开发产品的预定利率从3.5%降到3.0%。从今年4月起,保险从业者就开始在各种渠道造势,宣传预定利率3.5%的产品即将停售,当时普遍传言监管将于6月30日“一刀切”。

  “一个时代结束了,月底告别3.5%!”类似的话术在朋友圈持续轰炸,6月底达到高潮。记者了解到,6月确实出现一轮产品停售高峰,很多公司来不及事先打招呼,中午出通知,晚上就停止出单,初步估计有80%左右的产品已停售,仍在售的也随时可能关闭。

  近日,监管部门已对人身险公司进行了通知,要求人身险公司于月底前停售预定利率不匹配产品。不匹配产品覆盖预定利率3.0%以上寿险产品、预定利率2.5%以上分红险产品以及最低保证利率2.0%万能险产品等,这意味着,此前关注度较高的3.5%预定利率的人身险产品最迟将在7月31日退出市场。此举将影响保险期限超过一年的几乎所有人身险产品,除了年金、终身寿险、重疾险等以人身保障为主的产品,也包括投连险、万能险等理财类产品。

  “虽然这几个月一直有各种下架通知,但近几天非常密集。”一位保险经纪人表示,已接到泰康人寿、中韩人寿等多家保险公司相关产品全面下架通知。与此同时,一位股份行理财经理称,该行代销的3.5%预定利率终身寿险,将在7月31日正式退市,3.5%复利时代即将成为过去式。

  保费预计将普遍上涨10%~20%不等

  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是因为其关系到保险消费者的利益。所谓预定利率,是指人身险产品在计算保费及责任准备金时,预测收益率后所采用的利率,本质上是保险公司因为使用客户的资金,承诺以年复利的方式给予客户的回报。

  保险人士介绍,预定利率决定保险产品的收益率。以年金险为例,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预定利率越高,相同时间内被保险人获得的生存金、满期金等收益也越高。并且,预定利率在客户投保时就已锁定,保险期内不受基础利率、市场利率等外部环境影响。

  此番换挡,业内人士表示,对于寿险和年金险投保人来说,预定利率换挡,投保人收益会下降;而对于长期重疾险投保人来说,预定利率换挡,投保人在投保时要交的保费会更高。但从长期看,这对整个保险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有着正面积极的影响,同时有利于保险消费者的长期利益。

  那么,产品涨价幅度是怎样的?东吴证券的一份研报显示,预定利率越低,毛保费上涨幅度越大。当预定利率从3.5%下调到3.0%后,年金险、终身寿险、定期寿险、两全险和健康险对应毛保费涨幅分别为18.4%、19.5%、3.5%、7.5%和16.4%。据此前分析师的预计,最迟8月起,新上市产品价格预计将普遍上涨10%~20%不等。

  在此背景下,保险产品是否还有吸引力?从保险产品本身的角度,英国精算师协会会员及泰生元精算咨询公司创始人毛艳辉表示,保险产品的魅力与优势,不只是收益,更重要的是它在传承以及资产配置方面的法律属性、安全性以及不可替代的手续简单等优势,它和银行理财、权益类理财产品并不冲突,并不会因为预定利率的下行而失去魅力。

  此外,在预定利率切换的“换挡期”,业内也正在加速“自我革新”,新寿险产品的切换已然拉开序幕。包括平安人寿、阳光人寿、太保寿险、新华保险在内的多家保险公司率先切换寿险产品,开始批量上新新预定利率下的产品试水,此外一些保险公司还在加速创新,比如除了保障型产品,还推出新型分红型产品等。分红型保险产品不仅能够让投保者共享险企经营收益,也能帮助险企抵御利差损风险,被不少业内人士寄予厚望,有望接替增额终身寿险成为市场“新欢”。

  部分投资者想“赶末班车”

  随着存款利率不断下行,以及理财、基金等产品收益波动较大,3.5%且复利的保险产品在理财市场显得“鹤立鸡群”,大量出于储蓄及养老规划的人选择购买保险,而“3.5%的保险产品将集中下架”消息传出,更是掀起了推销增额终身寿险的热潮。

  在经历了多位理财经理的轮番营销,对比了10多款保险产品后,市民宋女士终于赶在“末班车”前下定决心:用到期的一笔50万元大额存单,买一款保险产品。“我这几年一直是存大额存单,但是早几年有4.3%的利息,现在最高只有3.3%,后面估计会更低,所以前段时间银行下调存款利率的时候,想到钱没有好去处了,我多少有点焦虑。”近两个月,宋女士发现银行、保险工作人员总是在朋友圈发布“3.5%利率产品要停售”的内容,多方因素触动之下,宋女士决定购买一款保险产品,“客户经理给我算了一下,6年赚10.7万元,就是年化单利3.57%,我就把它当作存了6年的大额存单。”

  “存款利率下行,为了让资产少‘缩水’,今年以来购买利率3.5%保险产品的客户确实比较多,有的将资金从存款转出来,有的从基金、股票账户里取出来。”某国有银行人士介绍,当前多数理财经理都会把增额寿险作为推荐产品向客户优先推荐,因为其优势在于固定和复利,长期来看,现金价值不错。

  记者采访多家银行及保险公司了解到,市场上常见的增额终身寿险产品通常采取期交模式,交费期限有3年、5年、10年、20年不等。从第二个保单年度起,保险金额按基本保险金额的3.5%每年“复利”增加。比如,某银行一款在售的增额终身寿险产品,缴费5年,年交保险费10万元,第五年交足保费后现金价值是506804元,但到第10个年头,现金价值可达600150元。正是基于可观的现金价值,以及出于资产保值的想法,不少高净值客户纷纷选择购买了增额人寿险。

  也有投资者对增额终身寿不太感兴趣。“近来刷屏般的营销我早就注意到了,但并没有上车的打算。”90后会计师李女士告诉记者,“我想博取更高的收益,现在投资市场波动大、不稳定,收益不行,但放长时间,十年甚至二十年,我觉得最后收益肯定要比增额终身寿险可观。”市民冯先生则表示,主要是手中没有那么长时间用不到的闲钱,一旦投保,少则五六年,多则一二十年动不了这笔钱。

  小提醒

  投资勿盲目跟风 根据自身需求理性选择

  业内人士提醒,无论是目前3.5%利率产品,还是今后降到3.0%的产品,市民不要被所谓的“高收益”冲昏了头,消费者应该全面认识人身保险产品的保障和理财双重属性,要根据自身资产情况理性购买。

  “产品下架与否要根据自身需求理性选择,不能盲目跟风。”毛艳辉表示,选择增额终身寿险,保险公司的安全性以及稳健性尤其重要,首先应匹配适合自己年限的产品,其次再关注收益,最主要是要注意保单架构,确保可以实现自己的心愿与财富归属。

  据悉,增额终身寿险是寿险的一种,因为“增额”的特点,让其具备了部分理财功能。购买时,投资者需详细了解增额寿险,特别是不能将其简单地与国债、银行存款等产品比较。一些客户经理会偷换概念,将增额寿险称为储蓄型保险,这是不对的,因复利呈现较高的现金价值是增额寿险的优势,但并不能把保险和保本保息的存款同日而语。需要关注的是,若投保人在保费交满前退保,保单的现金价值将受到较大折损。例如,投保人第一年交纳保费20万元,若在该年度选择退保,则仅能退回7万余元。另外,部分增额终身寿险产品提前支取会受到限制。因此,投资者购买此类产品时,最好确定这笔钱是短期内不用的资金。

  惠州保险行业协会有关人士表示,投资者一定要选择与自身经济实力相匹配的产品,认真了解保险产品的缴费形式、现金价值、保险合同失效权益等,否则中途退保会造成损失。在选择相关保险产品时应关注四方面:产品解绑是否灵活、产品现金价值水平、现金价值超过投入保费时间的早晚、保险产品的附加服务。

  东江时报记者刘乙端

  本版投资建议仅供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编辑:李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