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半年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仍为市场主力。 东江时报记者周楠 摄
在银行存款利率不断下行以及债市走强的背景下,银行理财产品再度“走俏”。近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3年上)》(以下简称“半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25.34万亿元,全年累计新发理财产品1.52万只,募集资金27.75万亿元,为投资者创造收益3310亿元。值得注意的是,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已突破1亿,银行理财普惠特性不断显现,但理财投资者整体风险偏好出现两极分化。
上半年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3.39%
2022年,银行理财产品经历了两次“破净潮”,让不少银行理财投资者心有余悸。《报告》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国共有225家银行机构和30家理财公司累计新发理财产品1.52万只,累计募集资金27.75万亿元。对比来看,今年上半年新发行的理财产品数量与2022年同期持平,但累计募集资金有所减少,截至2023年6月末,全国共有265家银行机构和30家理财公司有存续的理财产品,共存续产品3.71万只,较年初增长6.88%;存续规模25.34万亿元,较年初下降8.35%,同比下降13.07%。
“按照下半年理财冲量节奏发力的惯例,其整体规模有望恢复至2022年中29万亿元以上的水平。”中信证券研究银行业首席分析师认为,2023年一季度理财规模明显下降,但进入二季度,银行理财逐渐走出破净潮阴霾,理财行业呈现回暖修复趋势,上半年末理财存续规模较一季度末有所回升,表明市场信心有所提振
“我现在的资产配置是银行理财产品占50%,30%的基金,还有10%的保险以及10%的活期存款以备不时之需。”90后陆小姐告诉记者,尽管现在银行利率整体下滑,理财产品收益率有所下降,但银行理财依然在她的资产配置中占到绝大部分。
2023年上半年,理财投资者数量维持增长态势。截至2023年6月末,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人数达1.04亿,较年初增长7.24%,同比增长13.41%。其中,个人投资者数量新增679.06万个,机构投资者数量新增21.38万个。从结构上看,截至2023年6月末,理财市场仍以个人投资者为主,达1.03亿,占比98.87%;机构投资者数量占比略有提升,数量为117.33万个,占比1.13%。
投资者数量在增加,然而,2023年上半年投资者获得的收益却减少了超两成。《半年报》提到,2023年上半年,理财产品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3310亿元,而去年同期的收益为4172亿元,同比减少了862亿元,降幅高达20.66%。其中,银行机构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836亿元;理财公司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2474亿元,同比增长19.61%。2023年上半年各月度,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39%。业内人士认为,银行理财创造的收益大幅减少,与银行理财打破刚兑以及市场的大幅波动不无关系。
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仍为市场主力
从产品结构来看,2023年上半年,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仍是市场主力。《半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规模为24.11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95.15%,较去年同期增加1.32个百分点;混合类产品存续规模为1.11万亿元,占比为4.38%,较去年同期减少1.52个百分点;权益类产品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的存续规模相对较小,分别为0.08万亿元和0.04万亿元。
实际上,经历了去年“破净潮”“赎回潮”考验,理财公司清晰地认识到距离投资者的期待还有一定差距,风险偏好也愈加审慎。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投资领域一般是银行间信用级别较高、流动性较好的金融工具,风险级别较低。记者梳理中国理财网信息发现,截至目前,理财公司共预售约89款理财产品,从投资性质来看,这些产品均为固定收益类产品,权益类产品“不见踪影”,从上述发行的产品来看,风险等级为低、中低风险的产品共有82款,仅有7款产品风险等级为三级(中风险)。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表示,银行理财客户风险承受能力大多不高,倾向于购买净值稳定的理财产品,去年理财产品“破净潮”之后,投资者风险对净值波动较大的中高风险产品接受度变得更低;此外今年股市持续低迷,权益类资产收益率表现不佳,理财公司新发产品中,PR1、PR2级的固收类理财产品占比持续上升。
上半年,银行理财在转型发展的同时,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充分发挥资金优化配置功能,通过多种途径实现资金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对接。截至今年6月末,银行理财产品通过投资债券、非标准化债权、未上市股权等资产,支持实体经济资金规模约19万亿元。理财资金投向绿色债券规模超2300亿元,投向“一带一路”、区域发展、扶贫纾困等专项债券规模超1000亿元,为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超3.5万亿元。
理财行业不断推出特色产品,如为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理财市场上半年累计发行ESG主题理财产品67只,合计募集资金超260亿元,截至今年6月末,ESG主题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1586亿元,同比增长51.29%。同时2023年6月末存续专精特新、乡村振兴、大湾区等主题理财产品超200只,存续规模超850亿元。
保守型个人投资者数量增加
“风险稍高的R3理财,多的能有4%收益率,但是我不敢买啊。”即便零钱理财产品(货币基金、现金管理类理财)的收益率已“低到尘埃里”,但在李小姐看来,这是一种安全在握的快乐,她买的是某股份银行销售的两款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R1级低风险,近七日年化收益率为2.147%和2.184%。
无独有偶,去年10月,黄先生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了一次封闭期半年的R2净值型理财,业绩比较基准超4%,结果买完不到一周就遇上了大跌,花了很长时间才爬起来。等封闭期结束,5万元本金赚了一两百块钱,年收益率甚至不到1%。这段不太成功的投资经历,让陈先生更加确信自己是偏保守的风险偏好,在他看来,与其在看不见买了什么的理财产品里“赌”,不如直接买低风险产品。
近两年R2、R3级(中低风险)理财净值罕见波动,股市和基金亏钱效应明显,让很多人在投资理财时更注重风险控制,但也有部分投资者更为激进。半年报显示,2023年上半年,理财投资者整体风险偏好趋于两极化发展,风险偏好为一级(保守型)和五级(进取型)的个人投资者数量占比较年初有所增加,分别增加1.32%和0.32%。不过,截至今年6月末,持有理财产品的个人投资者数量最多的仍是风险偏好为二级(稳健型)的投资者,占比34.31%。同时,在产品期限方面,新发封闭式理财产品加权平均期限缩短,1年以上的封闭式产品存续规模占比下降。这意味着,投资期限越来越短,低风险产品更受欢迎,保守型个人投资者的数量正在增加。
普益标准日前发布报告指出,净值化转型后,理财产品的净值必然会随着市场行情发生波动。对投资者来说,应理性看待理财产品的净值波动,不必过于恐慌。同时,要根据自身风险偏好合理选择理财产品,关注产品长期表现。
相关链接 机构要做好投资者分层服务
展望未来,普益标准研究员认为,银行金融业的发展将继续保持稳定和良好的趋势,预计银行理财产品整体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在此背景下,银行金融机构需要从净值管理、投资研究能力、渠道建设、投资者教育和公司等方面努力,围绕客户需求创新特色产品和服务,提高竞争力,抓住时代机遇,迎接新的市场考验。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银行理财公司需要做好投资者分层服务。在加强风险评测的基础上,向不同投资者提供不同风险等级、期限的理财产品。如果投资者对净值回撤比较敏感,理财产品应更加突出稳健性,平滑净值波动;对高净值客户,则应提供更丰富的产品,包括权益类产品。
记者了解到,针对理财产品特征与投资者需求的错位偏差,部分头部理财机构已跳脱出单纯通过封闭式产品发行来解决表面问题的展业思路,纷纷开始在产品体系端加大发力。例如光大理财打造的“七彩阳光”产品体系,以七类色彩对应不同的产品类型,通过多元运作模式,均衡分布的不同风险等级产品,打造满足客户细分需求的全天候多策略产品体系;再如工银理财近日发布的“稳鑫智远”品牌体系,立足银行理财收益性与稳定性目标,通过四大产品主题覆盖不同投资策略与投向并向下细化产品类型,尽可能满足各类偏好投资者的投资需求。
东江时报记者刘乙端
本版投资建议仅供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