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以赛营城,惠享健康

运动场所在我市随处可见。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摄

惠阳区半岛体育文化公园。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摄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东江公园,跑步者的身影与粼粼波光一同苏醒;夜幕下的五一公园篮球场,跃动的身影与城市灯火交相辉映。十五运会的到来,让惠州这座千年名郡迸发出前所未有的运动活力——从专业场馆的智慧升级到社区角落的健身设施,从校园开放的操场到乡村振兴的绿道,体育正重塑着城市肌理与市民生活。

惠城区鹅潭体育公园。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摄

仲恺惠环公园。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摄

  作为十五运会滑板、轮滑项目的东道主,惠州将赛事筹办化作全民健身的加速器。惠州体育馆铺设无障碍通道,市体校新建的滑板场焕然一新,5个体育公园串起城乡运动网络。数字是最有力的见证:全市17239个体育场地如星辰散落,1953万平方米运动空间织就“15分钟健身圈”,181个社区公园让“举步可达”成为现实。

仲恺五一公园。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摄

  老旧小区的闲置空地变身“惠民空间”,学校体育场通过“刷脸入场”向公众敞开。在“群体通”平台上,325所学校、9大场馆的实时信息让预约健身像点外卖般便捷。政策更有温度——大型场馆每年330天低免开放,村级健身器材覆盖率已达100%。

不少公园设有跑道供市民锻炼。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摄

  体育精神也正书写惠州的新篇章:“村BA”的呐喊回荡乡村田野,惠州马拉松的跑者串联山海;广场舞取代牌桌成为乡村夜晚的主旋律,企业员工的骑行队重新定义社交方式。当滑板少年在赛事场馆外围练习翻转,当退休教师在社区体育公园教授八段锦,十五运会已超越一场赛事,成为城市体育运动发展的催化剂——它让运动从“少数人的竞技”变为“多数人的生活”,让健康红利流淌在每一寸土地上,每一位市民都是运动场上的永恒主角。

龙门游龙公园。图片由龙门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龚妍

编辑:洪东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