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遗珍跃鲤桥 半轮明月卧麻溪

 

跃鲤桥属于典型的单孔砖石拱桥,建于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

  桥身两面皆镶嵌有楷书石匾。

  桥面密铺着五十余块白麻石条。

  麻溪跃鲤说孝子,石桥卧波舟自横。

  近日,记者走访惠阳区永湖镇元岭村,在蜡埔村民小组麻溪河故道上,偶遇一座清代石拱桥——跃鲤桥。

  跃鲤桥属于典型的单孔砖石拱桥,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据《中国文物地图集·广东分册》记载,跃鲤桥桥长18米、宽2米、高8米,拱跨约14米,其拱跨在惠州范围内仅次于博罗县观音阁镇南坑村的通济桥。

  跃鲤桥凝固着高超的建筑工艺和轻盈优美的线条。整座桥用麻石砌成,桥面密铺着五十余块白麻石条,厚度仅38厘米,其跨度也较大,远远望去,跃鲤桥半圆形桥拱的影子倒卧在麻溪水面上,两个半圆合起来如一轮圆月跃出水面。

  两面桥身皆镶嵌有楷书石匾,一面阴刻“跃鲤桥,光绪辛卯年三月”,一面阴刻“跃鲤桥,江逢辰题”。

  江逢辰为惠州清末名士,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中进士,官户部主事,工诗文词,书学北魏,尤工篆、隶,善画山水、花卉,“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便出自他之口,其侍母至孝,有“江孝子”之美誉。江逢辰的“跃鲤桥”手书题刻,其所独有的魏碑风格糅合了康有为和邓承修的笔法,形成方圆并用的独特风格,为石桥增色。

  横跨麻溪河的跃鲤桥,南北走向,原为永湖至三栋、惠州的必经通道。对跃鲤桥这条南北通道,三栋、永湖一带有民谚“扶墙扶壁过高桥”谓其险峻,过桥要像扶着墙壁走路一样小心。

  跃鲤桥历经百年风雨洗涮、洪水冲击而屹立不倒。桥面原建有石栏杆,东西桥头还有避雨亭和被称为“桥伯公”的石人像。抗战爆发后,日军从大亚湾登陆向惠州进犯,从永湖经过跃鲤桥时,不少摩托车和山炮等辎重军械被石桥栏杆和石人像卡毁。日军大为恼怒,拆除桥的栏杆和石人像。

  20世纪60年代元岭大桥公路桥建成使用,跃鲤桥开始荒废乡间,桥上长满杂草,“跃鲤桥”石匾被杂草遮掩,一度无人问津。前些年,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和考古爱好者在乡间杂草间发现跃鲤桥及其题刻,认为古桥对研究古建筑工艺具有重要价值,因而引起广泛关注。据悉,这是惠阳地区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座清代石拱桥,已列入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今天,跃鲤桥成为跃鲤桥钓鱼场的一部分,竹林掩映,风景优美,到此钓鱼休闲的市民,静候鱼上钩之际,静美无言,不知道是人在欣赏古桥,还是古桥在欢迎访客。

  跃鲤桥镌刻着名士独树一帜的书法,也铭记着乡绅热心故里的善举,这样的乡间遗珍,引人入胜,令人神往。

  文/惠报全媒体记者侯县军

  图/惠报全媒体记者周楠

编辑:李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