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端午】惠州这些端午节习俗,有意思…

  

原标题

  扒龙船、裹粽子、挂菖蒲、戴香囊……

  惠州端午习俗你知道几个?

  农历五月初五,又到端午节,也称“龙舟节”“端阳节”,在惠州亦称“五月节”。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蕴含丰富的情怀和文化,值得细细品味。

  扒龙船、裹粽子、挂菖蒲、烧午时香、戴香囊等传统习俗,如今在惠州依旧传承。这些端午习俗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沁润点缀人们的生活。

  裹粽子

  “一斗米粽,又有食又有送”

  端午裹粽子是端午节主要习俗,全国皆然,粽子又名“角黍”“简粽”。


粽子。

  粽子一是作为祭祀的供品。端午节有祭祀习俗,祭拜对象为天地神祇和祖先,也包括屈原。端午节的祭品一般有三牲、素菜素果、粽子和茶酒等,祈求风调雨顺,家宅平安。

  另外,粽子作为应节食品,可供食用或送人探亲。据《惠州民俗》,惠州民间包粽子及吃粽子的习俗源远流长,而民间主要的风俗是“角黍互馈”,一是邻里互赠,你吃我的,我尝你的;二是亲戚间互赠,尤其是近郊农民,城中有亲戚的,端午便做好大量的粽子备赠。对于粽子的制作,惠州有一句谚语:“一斗米粽,又有食又有送。”意思是做粽子的成数较高,不用费很多粮食即可包裹很多的粽子,所以城郊居民的“五月节裹粽”都裹得很多,除一部分自用外,其余的大多挑往惠州城内“走亲戚”。

  惠州的粽子主要有两种,碱水粽和咸粽。碱水粽也叫灰水粽、甜粽,即挑选上好的纯糯米,用烧制好的碱水(一般用蚊惊、鸭脚木等烧成灰掺水过滤而成)混合后,再用粽叶包裹,放到锅里煮透熬烂,不留饭粒,煮的时间比咸粽要久得多。这种粽呈金黄色,碱味醇香,蘸红糖或蜜糖吃嫩滑可口,可存放较长时间。咸粽则以糯米、赤豆为主,配以猪肉、虾头、葱头做馅料,后来虾米取代虾头,并加上蛋黄、蚝干等充实馅料,用粽叶包成四个角的粽子,再用细竹篾条把粽子扎实扎好,凑成一簇一簇,放进大锅猛火煮熟至熟透,出锅后即可享用。


包粽子。

  赛龙舟

  “五月节,扒龙船”

  五月节赛龙舟为惠州民间定俗。“五月节,扒龙船,龙鼓响,大江边。”惠州人称赛龙舟为“扒龙船”。清光绪《惠州府志》记载,“端午……归善自初一至初六为龙舟于西湖竞渡,费用甚巨。”多年来,“西湖竞渡”成为惠州每年一次声势浩大的公众性活动,后来,惠州市区龙舟竞渡转移至东江、金山湖等地,桨飞浪溅,两岸观者如云。除了惠城,博罗石湾、园洲等沿江地区,惠东的平海、港口、盐洲、铁涌、稔山等沿海地区,也有端午赛龙舟活动,同样场面壮观,声势浩大。

  最近两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扒龙船”活动难觅。期待来年疫情散去,大家一起参与“扒龙船”,感受百舸争流的气势。


扒龙船。

  午时香

  “端午安康”

  在古人眼中,农历五月又称为“毒月”“恶月”,端午节是祛病防疫的重要节点。

  端午节期间,为一年之中的洪水泛滥期,惠州话称“龙舟水”。洗“龙舟水”由此成为惠州民间一项重要的避邪求吉风俗,惠州坊间认为,小孩洗“龙舟水”后不生疖、不长痱,成年人洗了会走好运。端午当天午时12点到1点的“龙舟水”,称“午时水”,惠州近郊及惠东山区等都有打“午时水”的习惯,打井水或在河边挑回河水,给家人洗澡避邪。

  端午当天,人们还会采菖蒲、艾蒿各一小扎悬挂于门前,或在门口、室内燃烧“午时香”——午时香,有的地方也叫“松香”“蚊香”,多用硫磺、艾叶、木糠(或米糠)混作原料,外面用粗纸包成条状,约与拜神祭祖烧的大香一般大,点燃驱除蚊蝇蛇虫。过去,惠州人还常用雄黄酒杀五毒,将其洒在屋边墙角,以祛毒虫。这些习俗背后蕴藏着民间智慧与生活经验。追根溯源,端午节是一个驱毒避邪、禳灾纳吉的节令,所以端午的祝福不是端午快乐,而是“端午安康”。


李海玲教授学生制作萝卜香囊。

  做香囊

  佩戴香囊好意头

  端午节体现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情感与心愿。端午当天,大人会给小孩子佩戴装有香料的香囊,以避邪保平安。

  惠州知名画家黄澄钦在其《鹅城旧事——惠州风俗图说》介绍,缝制香囊(惠州话“香包”)是惠州妇女的一项传统手工艺。在五月节前,她们用绸布或花布作面料,用丝线缝制成一个小布袋,接着往小布袋里面填充配有雄黄的香料,再把填充口缝制密封,这样香囊就做成了。香囊的形状有心形、菱形、桃形等,千姿百态,玲珑可爱,并随意赠送给家中小孩和亲朋好友。有的妇女根据赠送对象,在香囊刺绣上各式花纹图案,更显得既是一个香囊,又是一件艺术品。由于香囊内有雄黄,散发出来的香味能避邪气,有益身心健康。每逢节日到来,大家佩戴着各式各样香囊比美相赞,充满着节日欢乐气氛。

  今年端午假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市缝舍拼布工作室负责人李海玲老师制作了三款端午香囊——长寿花香囊、萝卜香囊、木棉花香囊,分别寓意健康长寿、博学多才、珍惜眼前幸福。她先后在市第一小学、个人工作室和合江楼开设公益课堂,教授小学生和成人制作香囊,让学员在手作中感受创造的喜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编辑:海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