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惠州一季度经济成绩单出炉,质量速度“双提升”
宏观经济指标展现强劲“惠州能量”
惠州经济一季报
惠州一季度经济成绩单出炉:地区生产总值(GDP)1139.12亿元,增长5.1%,增速居珠三角第1位、全省第3位,是自去年一季度以来连续五个季度跻身全省三甲之列。14项宏观经济指标中,6项指标居全省前三位,其中2项居第1位;9项指标居珠三角前三位,其中5项居第1位。国内税收、工业投资增速居全省第1位;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固定资产投资3项增速都是珠三角第1位。
近年来,惠州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坚持发展实体经济、“2+1”现代产业集群、“3+7”工业园区不动摇,坚定不移稳增长、稳投资、稳预期,锚定目标,心无旁骛,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今年开局,新冠疫情持续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惠州经济呈现稳健与向上,在全省“双统筹 双胜利”中展现惠州担当、贡献惠州力量。
“账面”的背后,既有数据升降之“形”、市场变化之“态”,又包含百姓获得之“实”,更凸显长期发展之“势”。
向上的背后,既彰显了惠州做强实体经济的共识、改革创新的勇气,也展现了保障民生福祉的努力,更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与坚定信心。
实体强
夯实制造业基本盘,打出稳链“组合拳”
位于大亚湾区的惠州科达利精密工业有限公司,1月以来多次参加大规模核酸筛查。一到这时,员工只能放下手头工作去附近网点排队,生产受到很大影响,企业管理层急到上火。
得知科达利公司情况后,大亚湾区防控办迅速组织医疗小组上门为企业员工做核酸检测、接种疫苗,解决企业难题。“党和政府永远是我们强有力的依靠,更是我们战胜生产和生活困难的信心和力量源泉。”该公司行政副总经理李德强表示,企业有信心稳步实现全年产值翻番。
惠州是工业大市,稳增长就要稳住制造业这个基本盘。面对今年疫情形势,全市上下严阵以待,实施强有力的“双统筹”举措,有关部门围绕关键领域,综合施策打出稳链“组合拳”,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运行。
一季度,惠州成立了由市主要领导为组长,12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统筹疫情防控和工业稳增长工作专班,建立重点企业联络员制度,精准协调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防控、用工、原材料供应、物流运输等各环节问题,集中力量帮扶推动重点产业链核心环节企业稳定生产,促进上下游企业协同复工。
电子信息产业“主战场”的仲恺高新区,政府组建的10个专班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石化产业“主阵地”的大亚湾区,率先实施“白名单管理”,保障企业惠深员工通勤需求,根据疫情发展形势及时调整货运通行防控政策,保障企业生产物资供给、产品顺利出口;博罗县围绕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想方设法加强要素保障,确保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龙门县将72家规上企业和5家生活物资保障企业纳入重点防控名单,保障企业发展和居民生活需求……
成绩用数据说话:来自工信部门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惠州工业企业前30强产值1267.8亿元,增长38%,拉动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7.2个百分点、增加值增长7个百分点。
产业链核心企业的稳生产带动了上下游企业的发展,工业生产持续向好。来自发改部门的数据显示,全市34个大类行业中,29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同比增长,行业增长面达到85.3%,13个行业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从点到线到面的主动精准服务,使制造业对全市经济发展“强”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37.8亿元,增长11.8%,增速居珠三角第1位、全省第3位。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持续发挥引领作用,增加值分别增长13.4%、14.1%。
这意味着,在经济爬坡过坎的当下,惠州制造业仍在向着更高水平的产业结构进行转型升级,惠州工业韧性强、活力足、潜力大的特点再次得到印证。
一季度,惠州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基础牢
抓项目强动能,稳健托起经济发展“底盘”
近期,各类宏观经济分析密集发布,“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共识深入人心。疫情还没有看到结束的信号,不确定性仍在增加。
惠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与后劲在哪里?
数据可为大家提供一点方向:一季度,惠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3%,增速居珠三角第1位、全省第2位;其中工业投资增长79.8%,总量和增速均居全省第1位,占固投比重的41.9%。
投资一头连着需求,一头连着供给,带动性强、关联度高,是经济发展的稳定器,也是经济潜在增长率的衡量指标之一。
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披露惠州“家底”:作为全省第五城,到去年底,惠州电子信息产业行业总产值4590亿元,居全省第三,11家企业上榜全省电子信息制造业100强;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形成年产能2200万吨炼油、220万吨乙烯炼化一体化规模,居全国第一,行业总产值2830亿元;健康产业初步形成以中医药为特色产业,医药、器械同步发展的产业集群,产值377亿元。
这是惠州产业发展的“存量”,而投资和招商引资是做“增量”,是为未来打基础,是预期。
来自发改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惠州投资项目立项717宗、增长35.5%。来自招商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市过会项目77宗。
在德赛西威惠南工业园,37条生产线“虎”力全开,今年三季度计划投入65条生产线;在惠州天安数码城,“科创号”院博楼封顶,一期9栋产业大厦和人才住宅封顶,近100家科技创新型企业预订入园席位;在博罗电动车产业园,小刀电动车已布局4条生产线,今年产量力争突破30万辆;在大亚湾区,环荣电子有限公司、美好创亿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新厂房紧锣密鼓办理竣工投产手续……
惠州市开蒙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齐瑛介绍,“政府高效帮助企业解决报建审批等程序问题,厂房建设才得以顺利推进。”广东德赛矽镨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丁春平认为,“惠州产业集群效应和区位优势明显,营商环境优良,我们对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用脚投票”的企业选择惠州,折射出这座城市正对标一流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推动资源要素向重点园区、重点项目倾斜,以大力抓工业建设落地持续壮大未来发展动能,稳健托起经济发展“底盘”。
光弘科技智能终端生产车间。
民生稳
全力抓好“双统筹”,确保“六保”落实到位
“1月营业额创下开店以来最高,2月开始不断下降。”港惠购物中心负责人这句话,反映出疫情持续给消费市场带来的巨大影响。统计数字显示,1~3月惠州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8%,而社会消费品零售仅增长3.9%,其中住宿、餐饮业负增长。
今年以来,惠州疫情防控经历了严峻复杂的考验。春节假期出现确诊病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后来毗邻的莞深相继出现疫情多点散发,生产生活受到直接冲击。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季度是企业复工复产、农业春耕春种、就业招聘求职的关键期,稍有疏忽则影响全局。精准、快速、高效,惠州在全力抓好“双统筹”工作中,确保“六保”落实到位,稳住社会经济基本盘。
保居民就业,建设青年人才驿站、举办多场“云招聘会”;保基本民生,周六延时服务持续畅通、智慧停车场陆续投入使用、多所新建学校加紧建设;保市场主体,“证照分离”改革升级、开展涉企收费专项整治;保粮食能源安全,兑现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提升农业机械化程度、组建“农技服务轻骑兵”;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建立“四级联防”、落实“一企一策”、形成企业诉求响应闭环管理;保基层运转,加快各年龄段群体疫苗接种、快速全面推广使用“场所码”,提高全社会疫情防控意识……
保民生,保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线”;抓民生,抓的是促改革谋发展的“关键点”。
“保”与“抓”,守住了惠州底线的“稳”:一季度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3万户、增长10.4%,其中新登记企业1.3万户、增长17.7%;截至3月底全市千人以上用工企业用工35.21万人;全市落实春耕早稻58.97万亩;已有50多万60岁及以上老年人安全接种新冠疫苗;周六延时服务前3个月办理4万多宗业务……
民生稳,人心稳,社会就稳,就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市场消费保持平稳。
信心足
坚持“稳中求进”,一张蓝图干到底
正威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建设提速,正威国际集团博罗项目总裁唐毅辉对实现目标充满信心:“一期很快扩产,二期今年投产。”
手握4份Offer,惠州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应届毕业生黄云涛对未来充满信心:“我在考虑去深圳还是留惠州。”
即便疫情影响仍在持续,无数惠州人面对前行之路,信心满满。而信心,源自惠州发展的广阔前景与科学决策。
积极抢抓“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重大战略机遇,实现“十四五”发展强劲开局后,惠州对新一年的困难和挑战作出了清晰判断。年初召开的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强调,惠州不仅“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更重要的是“实现根本意义上的动力切换和结构转换还有待时日”。
“落实好稳字当头,不‘翻烧饼’、不折腾,一张蓝图干到底。”市委主要领导提出,要牢牢扭住“稳”的关键点,找准“进”的切入口,以更全面的“稳”,保障更高质量的“进”,推动经济行稳致远。
坚持“稳中求进”,惠州今年重点聚焦做强实体经济、创新驱动发展、深度融深融湾等方面,实施“八大提升工程”。尤其是坚持大抓工业发展,坚定实施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不断强链补链延链,打造更具核心竞争力的“2+1”现代产业集群,建设新型工业强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紧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逐步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惠州已成为传统产业与先进制造业实现无缝对接的试验台和缓冲区。”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认为,这将进一步吸引周边城市人才、科技、项目资源继续向惠州集聚,为惠州延续良好的发展势头添砖加瓦。
惠州日报记者李向英 冯丽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