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去年千家高企享受各类税率优惠11.30亿元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新技术企业是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主要载体。要引领和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是重中之重。7月22日召开的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首次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惠州市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行动计划实施情况的报告。

  记者了解到,我市紧紧抓住高新技术企业这个创新驱动发展的“牛鼻子”,多措并举推动高企数量、质量“双提升”。2022年,高企申报分三批进行,申请截止提交时间分别为6月22日、7月22日、8月22日。全市第一批有394家企业申报,占年度需申报数量的33%,明显好于去年第一批同期申报情况;第二批有600多家企业申报,占年度需申报数量的50%。截至目前,各县(区)均已出台对应政策,形成了“培育入库—高企认定—招商引资—服务保障”的全方位梯度式工作体系。

  成效

  前五月全市专利授权12657件增速居全省第一

  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主任苏少瑛在作初审报告时指出,我市把培育发展高企行动计划作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着力在共同服务保障、强化宣传培训、完善落实政策、帮扶研发投入、助力增资扩产、强化招商引资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显著成效,高企数量规模加速增长,高企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高企逐渐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创新引擎。

  “我市高企培育发展持续提速。”市科技局局长黄辉在作报告时提到,2021年,我市高企存量达2091家,是2018年(1105家)的近两倍,反超珠海居珠三角第七位。五年来我市高企数量年均增长率达36.7%,比全省平均增速高8.4个百分点。今年1~5月,全市招商引资过会高企投资项目97宗,计划投资总额约450亿元;全市科技企业库在库企业8556家,相比今年2月份增加1201家。

  “高企引领全市创新水平提升。”黄辉说,截至目前,我市17家上市企业均是高企,26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均是高企;323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有308家是高企,占95.3%;高企已成为“专精特新”企业群体发展的“主阵地”。

  与此同时,高企资质帮助企业进一步减负纾困。2021年,共有1083户高企享受各类税率优惠政策总减免额11.30亿元。2022年,市财政局在财政收入盘子相对收紧的情况下,仍然根据高企年度目标追加年度专项资金5800万元。按照行动计划要求,目前已对892家去年获得高企资质的企业落实奖补8920万元。

  值得关注的是,高企助力全市科技成果加快产出。知识产权方面,通过培育高企,推动我市专利数量、质量“双提升”,今年1~5月全市专利授权12657件,同比增长40.3%,增速居全省第一。市科技局连续三年安排2000万元~3000万元用于研发费后补助,助力企业尽快达到高企标准,实现90%以上的研发投入在高企,推动全社会研发总投入(R&D)达154亿元。

  计划

  推动一批龙头高企建设或参与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初审报告指出,虽然我市在实施行动计划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高企培育发展工作形势比较好,但与国家及省的要求、与兄弟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初审报告也分析了行动计划实施工作存在的不足。

  按照计划,2025年全市高企存量达5000家。为此,报告明确,我市各级、各部门将共同做好明年后年可申报企业的专利布局和培育辅导工作。进一步健全科技企业库,建立“培育入库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企业”的梯次培育机制。重点辅导非高企的规上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高价值知识产权布局,促进传统企业向高企发展,提高规上工业高企数量占比。同时,加强高企运行情况的动态监测,对高企建立“精准画像”,根据企业发展阶段和发展需求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创新服务。

  就如何提升高企招商引资质量,报告提出将进一步提升高企投资项目数占招商引资项目总数的比例,把3~5年内成为高企作为招商引资监管协议中的硬性条件,优先保障高企的增资扩产项目。鼓励其他工业园区深挖高企培育潜能,引导企业融入“2+1”现代产业集群体系,加快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增效益上规模,早日达到高企标准。

  提升高企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我市将推动一批龙头高企建设或参与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对新型研发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和培育高企的绩效进行考评,提升转化效率。进一步完善我市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加强对市内科技转移机构的资金支持,引导更多先进技术成果惠及高企。面向高企深入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计划,发动一批科研工作者协助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建议

  提升服务水平增强企业申报积极性

  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表示,市人大常委会将继续关注培育发展高企行动计划的实施,进一步发挥代表主体作用,监督推动相关工作开展。

  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要确保高企数量、质量“双提升”,通过增加高企数量、提升高企质量,助力惠州高质量发展。要想方设法增强高企的后备力量,在做优存量、做大总量的同时,营造全社会崇尚科学、热爱科学、普及科学的良好氛围,做好对我市现有高企业的跟踪服务工作,千方百计让高企扎根惠州。同时,要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强化联动协调机制,市政府继续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县(区)政府有效培育发展高企。相关职能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责,联合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提升联席会议制度效率。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高企培育发展环境,制定完善并全面落实培育发展高企的系列优惠政策文件,全方位实现高企引进、培育、申报、认定及金融支持全流程覆盖。要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企业申报积极性,切实优化申报服务,优化申报流程,取消不合理的前置环节。

  惠州日报记者黄晓娜 通讯员罗雪雁

编辑: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