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聚人才新优势 蓄积发展新动能——党的十八大以来惠州人才工作综述

原标题

“惠”聚人才新优势 蓄积发展新动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惠州人才工作综述

  “2015年,随着国家大科学装置落户惠州,我第一次来到这个活力蓬勃的城市。这几年,惠州发展势头良好,去年GDP接近5000亿元,令人振奋。”中国工程院院士、惠州离子科学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夏佳文说,国家大科学装置等重大科技平台服务地方发展,吸引了近100名年轻硕士博士,接下来还要引进科技人才300名左右,大家都很有信心在惠州干一番事业,与惠州共同发展、一起腾飞!

  人才是第一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惠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部署要求,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形成“惠”聚人才比较优势,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提供了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目前,惠州人才总量接近120万,高层次人才2.8万,双聘及合作院士24名,国家级人才近100名,科技领军人才超150名,创新团队71个,博士硕士近2万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52家,省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19家。人才工作成效的背后,反映了惠州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是惠州市委、市政府尊才、爱才、惜才、重才的鲜明态度。

  坚持党管人才,构建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如何高质量下好“人才棋”,是人才工作面临的现实课题。

  棋手移棋落子,讲究的是高招妙招。做好人才工作,亦是如此。如果说《惠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出台,是立足长远谋篇布局的话,那么“人才双高计划”“人才双十行动”等重磅人才政策,则是把控节点集中发力,彰显出惠州人才工作的环环相扣。

  人才工作必须全面坚持党的领导。2012年,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升格为领导小组,2017年,市、县同步由党委书记担任同级领导小组组长,去年9月调整为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增至27家,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持续强化,“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责任不断压实。

  坚持党管人才,既要在宏观上统揽全局,又要体现分类施策,提升人才工作的灵活性、实效性。

  建立人才专项事业编制“周转池”,打通人才入编“中梗阻”,为承担重大任务的市直单位在编制紧张的情况下引进大批高层次紧缺专业人才,高薪聘用7名政府高级雇员充实重大项目专班,专项核定100名事业单位员额保障两大科学装置、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建设运行。

  出台《惠州市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的十条措施》,支持采取选任、调任等方式,促进基层挂职、驻村等优秀人才在基层担任领导职务,推动1958名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轮岗。

  实施企业家职称评审“直通车”制度,10多位企业家直接申报高级职称。

  ……

  党的十八大以来,惠州始终注重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坚持从构建和优化制度入手,全方位破藩篱、畅渠道,打通人才流动和发挥作用中的“最后一公里”,构建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仲恺举办的人才活动。今日惠州网资料图

  广泛搭建平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黄金累千,不如一贤。”惠州深刻意识到,人才已经成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十分关键的动能。要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关键是要培养储备一大批一流人才,蓄势而发,让人才红利尽情释放奔涌。

  近年来,惠州始终紧抓大项目、大产业、大平台抢滩落户惠州的重大机遇,积极打造引才聚才“强磁场”。

  依托重大平台引才聚才。借助两大科学装置、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等重大平台,集聚包括夏佳文、张锁江等院士在内的400多名科研人员;引进12个高端科研团队,首批获得8个省级科研项目立项、扶持资金超9000万元。

  聚焦重点产业引才聚才。围绕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力的“2+1”现代产业集群,坚持项目人才一体抓。特别是近两年,随着埃克森美孚、恒力(惠州)PTA等重大石化能源项目先后落地建设及“3+7”工业园区建设加速推进,“惠”聚人才强大势能越发突显,近1.5万名石化能源人才涵盖石化产业上下游全链条,吸引电子信息产业人才40余万。

  发动重磅人才以才引才。积极邀请、全力扶持院士等拔尖领军人才担任“引才大使”。通过高端人才“朋友圈”引聚人才,2021年新引进的23名海外人才,60%都是借力以才引才。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以更高站位、更强担当、更实举措抓好人才工作,不断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让人才专心干事创业,让“英雄有用武之地”,让人才发挥更大作用,是惠州人才工作的显著特点。

  一个地方依靠什么吸引人才?越是高层次人才,越看重事业发展的机遇和平台。

  “受益于‘拔尖人才工程’‘双创平台工程’,我先后被评为仲恺高新区拔尖人才、创新创业领军人物及惠州市管拔尖人才,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能在惠州发挥专长、展现所能,深感幸运。”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祝媛说,良好的平台更有利于广纳天下英才,扩大人才队伍“蓄水池”。

  突出多元培育,不断释放人才活力

  “能够到企业历练,发现市场新痛点,找到研发方向,帮助企业解决‘卡脖子’问题,很有成就感。”惠州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教师熊前程以“广东省科技特派员”的身份,与惠州市杜科新材料有限公司协力开展技术攻关,开发出聚氨酯丙烯酸酯紫外线光固化胶黏剂8项产品和新工艺,部分产品打破了国外的垄断,获得行业和企业认可。人才工作,基础在培养,难点也在培养,而培育人才队伍,最紧要的是坚持引育并举,分类别、多形式、大规模开展人才培养。近年来,惠州始终坚持引才育才“两手抓”,着力强化自身造血功能,持续构建多元培育体系,有效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用好基层舞台历练人才。实施“人才服务团”“科技特派员”项目,选派博士、高级职称人才及科技特派员等深入基层,在智力帮扶和科技服务中成长成才;创新实施镇村干部“大储备”,深入推进基层干部队伍系统化建设。

  用好重大载体培养人才。通过省“扬帆计划”项目,培育特色龙门农民画及旅游人才近3万人;实施“百名高才”“‘惠’聚优才”等工程,给政策、压担子,全方位培养使用硕士博士党政储备人才;实施“拔尖人才”“东江学者”“首席技师”工程,培树本土人才标杆;全力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培训人数达45万。

  用好院校资源培育人才。2012年以来,惠州学院、惠州城市职业学院、惠州工程职业学院、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惠州市技师学院等院校培育人才达30多万名,为惠州乃至珠三角地区输送了大量产业技术技能人才。

  使用是最好的培养,只有给人才压担子、搭台子、好面子,才能真正让各类人才有自信、更好地干事创业。

  “评为首席技师后,我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和重视,发展空间也更大了。”中建钢构广东有限公司首席焊接技师白新涛说,近年来,惠州多措并举,在技能人才培养上下狠功夫,打破高技能人才的天花板,让像他一样的技能人才有了用武之地,照样创新出彩。

  持续优化服务,营造暖心留人“软环境”

  林茂鸟有归,水深鱼知聚。要想“栽下梧桐引来凤凰”,必须持续优化敬才重才的社会环境、识才用才的工作环境、优才留才的生活环境,让人才不仅能“召之即来”,更能“来之则安”。

  “这里提供住房保障,让我有家的感觉。”2019年大亚湾启动“博士楼”人才安居工程,大亚湾区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黄远东成为首批入住者。110平方米,精装修,还有家电购置补贴,让他感到很暖心。

  进入新时代,惠州不断完善资金、技术、信息、服务等创新要素,以最大的诚意、最优的政策、最好的环境,为人才在惠创业、实现梦想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

  实施“梧桐引凤工程”,为两大科学装置、省实验室建设500套优惠住房,盘活近4000套人才周转房,在市中心核心地段配建31100平方米人才房,同时投入2700万元装修改造人才服务大楼,建立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提供子女入学、安居、出入境办理等“一站式”优质服务,切实解好人才之忧。

  实施“战疫人才贷”,助力10家重点人才企业获得低息无抵押贷款10.53亿元,为30家重点抗疫人才企业申请授信15亿元;认真落实粤港澳大湾区人才税收优惠政策,为境外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申报退税,切实暖好人才之心。

  帮助人才解决好家里的“关键小事”,让人才真正安心“做好大事”。去年8月,张春梅博士被引进到惠州学院。“让我特别感动的是,惠州对待人才的服务态度特别好,特别暖心。”张春梅说,她一来到惠州,有关部门就帮忙协调解决好了孩子上学的问题,解除了她的后顾之忧。

  抓人才就是谋未来,人才的格局决定着惠州未来发展的格局。一座各类人才积聚的城市,必然充满活力、充满希望。

  踏上新征程,惠州将以更有效的工作、更完善的制度、更广阔的舞台、更细致的服务,真正实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制度留人,让人才成长和城市发展相得益彰。

  惠州日报记者欧阳成 香金群 通讯员惠市组

编辑:任己章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