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校企培育“新工匠”助力“智造”加速跑

 原标题:

 惠州市技术技能人才培育工作交流会聚焦产教融合共话协同育人

  校企培育“新工匠”助力“智造”加速跑

  技术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作为以制造业立市、工业强市的城市,惠州拥有34个工业行业大类,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

  11月28日,“产教融合·人才共育”惠州市技术技能人才培育工作交流会在惠州工程职业学院举行,这是我市首届人才周专门为技术技能人才培育开展的重要配套活动。此次交流会由中共惠州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主办,惠州市教育局承办,惠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惠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惠州工程职业学院承办。

  会上,相关院校和企业代表分别围绕“产教融合·人才共育”主题作了经验分享,12个校企合作项目进行现场签约或授牌。主办方表示,希望通过此次交流会为院校、企业和政府三方搭建交流对接、碰撞思想的平台,共同努力做大做强职业教育体系,树立起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良好导向,为惠州加快建成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提供重要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院校

  校企合作壮大技能人才培养“蓄水池”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在交流会上,惠州市职业技术教育协会会长、惠州工程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钟均宏介绍,近年来,惠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大力推动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增效”的发展道路,初步形成了规模适应、专业齐全、特色鲜明、服务地方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目前,我市有各类职业院校(含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技工院校(含广东省技师学院)39所,覆盖全市7个县(区),平均每年培养技能人才达到4.7万人,但是从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来看,与我市现代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加上人才外流因素,整体上还未能满足产业和企业发展的需求。

  “要从根本上解决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首先要做大做强我们自己的职业教育体系,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的主阵地作用,壮大技能人才培养‘蓄水池’。”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交流会上,多个职业院校分享了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经验。

  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校长琚雄飞介绍,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专业群与产业链对接,坚持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对接,坚持教学标准与岗位标准对接,坚持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开拓现代学徒制办学,积极打造产业学院。“目前我们已有9个专业累计与15家企事业单位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已成立了3个产业学院。”琚雄飞说,通过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人才共育,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水平,让学生“出了校门就能进入企业大门。”

  “我们坚持‘共建、共商、共育、共评’,通过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定人才培养方案,推动校企深度融合。”惠州工程职业学院院长严丽娜介绍,该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通过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专业建设、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场地、人员互相兼职、评价标准共同制定等方面,实现全过程校企双主体参与的共同育人格局。

  “没有不断深化的合作模式,就没有广阔的合作空间。”惠州市技师学院院长朱伟平介绍,该学院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不断升级,从最初的“共建校外实习基地”的1.0版本,到“订单式培养”2.0版本,再到“冠名班级、校企双制”的3.0版本,如今实施的则是“产教融合、八个共同”的4.0版本。“八个共同”即校企共同招生招工、共商专业规划、共议课程开发、共组师资队伍、共创培养模式、共建实习基地、共搭管理平台、共评培养质量。“通过‘八个共同’形成‘人才共有、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了企业得人才、职工学生得技能、技工院校得发展的多赢目标。”

  企业

  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技术技能骨干

  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院校、企业、政府各方协同发力。企业既是人才培养的获益者,也是人才培养的承担者,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深化产教融合积极发挥培养人才的作用。

  “我们是产教融合的深度践行者,把人才发展当成公司的一个战略目标。”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裁助理、欣旺达大学执行校长尹庆玲介绍,为更好培养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公司成立了欣旺达大学培养“新工匠”,以岗位能力要求为导向,根据“新工匠”成长规律,通过产教评融合,对人才实现全生命周期培养。“我们还针对不同学历、不同能力的培养对象开展不同的培养计划,打通技能人才全面发展的通道。”

  作为锂电行业龙头企业,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对人才的吸引力愈发强大,在人才培养、激励方面也有自己的“妙招”。该公司人力资源中心总监张清刚介绍,亿纬锂能与全国多所高校成立了现代产业学院,通过订单培养、互认挂牌,设立亿纬专项奖学金对学生进行激励,安排企业工程师/技术专家到学校开展实操课程,开展教学资源共建等方式为企业人才赋能。

  “优秀的员工、团队是公司最宝贵的财富,我们为员工提供终身学习和成长的平台,致力让公司成为员工的终身大学。”广东九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管理中心总经理石翠介绍,公司先后与广东工业大学、惠州学院等6所院校建立实习基地,通过开展共建课题/实验室,联合开设创新班,开展项目/竞赛合作等,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受教育不限于学校,企业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中心总监周建平说,作为一家技术密集型企业,利元亨非常注重人才培养,把人才培养工作向高校前置,与院校共建课程、共同授课、共同指导毕业设计等联合培养模式,构建协同育人和产教融合创新机制。“我们与惠州学院、惠州工程职业学院、广州大学、湖南工程学院等省内外20多所高校共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累计培养技术技能骨干超1500人。”

  保障

  优化政策提高技能人才待遇和保障水平

  今年初召开的市委人才工作会议提出,要塑造支撑制造业强市的技能人才生态,提高全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认可认同,让他们体会到技能人才在惠州有广阔的人生舞台。

  广东省技师学院教师刘泽龙在交流会上分享了他参加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获得电子技术项目金牌的奋斗历程。“我很庆幸成长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技能成才、技能报国,既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光荣使命,也是广大青年实现人生价值、成就人生理想的重要途径。”刘泽龙说。

  要想让更多技术技能人才在惠州落地和发展,除了搭建全方位、全链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育才体系,为人才成长提供平台外,如何优化政策、提高待遇、完善保障,也是广大技术技能人才关注的。

  今年9月,市委、市政府印发实施了《关于加快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的意见》,提出深化实施“惠”聚优才工程,将制造业人才培育计划作为六大计划之一,以真金白银和优质服务提升高技能人才待遇和保障,大力实施“鹅城工匠”“首席技师”“青年能手”培育行动,每两年遴选10名杰出技能人才、100名拔尖技能人才、1000名优秀技能人才培养对象,给予最高10万元的培养经费支持。另外,首次提出了给予技术技能人才一次性最高1万元落户补贴,以及企业人才技术职称和技能等级最高1万元晋升补贴。

  “在一系列政策的加持下,将会更好地提升技能人才在惠的获得感、幸福感。”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同时也希望企业不断增强自身吸引力和竞争力,提高技能人才的待遇保障,优化人才薪资结构,提升技能人才在企业的地位,让技能人才在惠能够静心、安心、舒心工作和生活。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骆国红

编辑: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