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代表委员热议实施科教兴市战略
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 塑造高质量发展优势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高质量推进教育发展。作为一名教育行业的代表,我深受鼓舞、倍增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市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对此展开讨论,呼吁坚定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协同发展,不断塑造惠州高质量发展优势。
惠州市博士人才县区行活动走进博罗,通过实地调研和座谈为制造业壮大建言,为乡村振兴献策。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 摄
谈教育
健全机制鼓励教师轮岗交流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选派超过5%的校长和教师交流轮岗,持续缩小区域、城乡、校际间的教育差距。
市人大代表、博罗县第四小学校长林翠玉表示,博罗在这方面已经率先进行了有益探索,促进了区域教育的共同提升,有效缩小了城乡、校际间教育水平的差距。
“选派交流的校长和教师必须是经验丰富、综合素质比较高的老师,这样才能起到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林翠玉建议,教师交流轮岗,要尽量考虑教师的就近上班问题,实现“安居乐业”。要加强城区新学校与老城区学校间的教师交流,健全机制鼓励教师轮岗交流,特别是对到偏远地区或者经济欠发达地区轮岗交流的教师,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等方面进行适当的政策倾斜,在补助和待遇方面适当提高与照顾。
聚焦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的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能更好地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市人大代表、致公党惠东支部副主委、惠东县技工学校副校长陈惠丹建议,要聚焦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助力我市实施制造业当家战略。例如,进一步健全我市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技能人才高质量就业;进一步完善我市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在全市范围内培养和选拔优秀技能人才,并推荐优秀选手参加全省、全国乃至世界技能大赛。在强化高层次人才引领作用的同时,重视和兼顾技能人才队伍的培育和投入,致力培养高水平、高标准、特色化的职业技能人才,全力打造“技能惠州”,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和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地,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市人大代表、博罗中学校长钟小思建议,加大惠州本地人才培养和储备,加大力度扶持惠州学院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惠州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基础。此外,建议结合实际出台方案解决企业举办者、骨干员工的子女入学问题,为他们的子女入学提供便利,让大家安心在惠州投资创业和工作。
谈人才
抛出更多“橄榄枝”提升员工归属感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引进和留住更多人才。来自TCL王牌电器(惠州)有限公司的市人大代表汪丹认为,企业应在保障员工薪酬的基础上,在员工福利和服务方面抛出更多“橄榄枝”,如提供免费食宿,视工龄情况提供夫妻房、家庭房,同时多组织员工“走出去”,主动带领企业员工游览西湖景区、高榜山、海景等。政府也可以通过在免费景区内打造创新创业文化或历史名人奋斗拼搏的景点和专项实践基地,持续增强来惠员工的文化认同感,帮助外来务工人员提升归属感和荣誉感。
市人大代表,市第六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方快发认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县(区)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其面临的最大瓶颈便是人才。建议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建立全市统一的管理机构,把战略专家、领军人物和中小型企业的科技专家纳入管理,将乡镇专业人才纳入县(区)统一招聘和管理,不断激活县域经济。同时,建议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人才的人文关怀,注意听取人才的意见建议,鼓励企业营造文化氛围,增强人才的获得感。
解决“一老一小”难题吸引高级人才留惠
“为服务优质企业、留住高级人才,惠州的营商环境也有待提升。”市人大代表、市人大法制委委员、市自然资源规划勘测院院长吴俊河说,首先要为人才提供更多便利服务,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如机动车检验机构提供延时服务等。同时,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惠,不仅要增加公办学位,更应提高教育质量,让高层次人才子女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医疗卫生条件,解决高层次人才及其家中老人的医疗需求,通过解决“一老一小”难题,让高层次人才在惠州无后顾之忧。
“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到坚持制造业当家,对此我们感到非常振奋。”市人大代表、广东红墙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李树志表示,公司落户博罗多年来,当地党委政府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支持企业发展壮大。建议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加大对技术人才在子女入学、就医等方面的保障,以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市人大代表、广东宏益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林长青建议,应尊重国有企业法人治理体系,改变企业中行政层级观念,打破“紧箍咒”,减少经营决策过程中多层“婆婆”的管制掣肘现象,提升决策效率、快速应对市场。特别是在人才方面,应加大力度广纳五湖四海贤才,更要注重招聘从本土出去愿意回乡发展、熟悉惠州市场和社会人文环境的经营型高管人才、技术骨干学科带头人等,助力未来惠州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锻造核心竞争力,培养惠州自己的百强企业、优秀企业家。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袁畅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谢宝树 刘建威 朱丽婷 游璇钰 匡湘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