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南海试点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旧厂房变身现代农业产业园

  立春过后,万物复苏。在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东联渡口,生态绿地种上了树木植株,绿意盎然。一年前,这里还是荒芜废弃的旧厂房和村级工业园,如今生机勃勃。

  土地全域综合整治是广东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要啃下的一大“硬骨头”。此前,南海区被列为广东唯一以县域为实施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省级试点。丹灶镇自然资源所所长邓展恒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去年12月,东联渡口完成土地综合整治,腾退废旧的村级工业园,并开展复垦复绿。“通过整体生态修复,打造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提升村民的幸福感。”邓展恒说。

丹灶镇东联渡口地段改造前后对比

  改造废旧村级工业园实现“腾笼换鸟”

  “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南海村级工业园繁盛一时。彼时,南海敢为人先,在农村集体土地上建工厂,奠定了民营资本雄厚的工业强区地位。

  随着时间推移,村级工业园和小型加工厂因高污染、高能耗,生产粗放、经济效益较低,不适应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此外,土地碎片化导致城乡空间格局不成型、产业不连片,成为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阻碍。

  开展全域土地整治,对低效用地腾挪归并,实现“腾笼换鸟”,是大势所趋。南海在2021年底打响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发令枪”。邓展恒说,经丹灶镇自然资源所统计,全镇共有产能落后、布局分散、污染较大的村级工业园和旧厂房100多处,多是小型五金生产作坊。“这些小作坊产能粗放,分布不合理,对丹灶的高质量发展造成隐患,不利于打造优质的营商环境,吸引企业投产和采购。”

  丹灶镇从水源保护区做起,对周边厂房进行关停清理以及征拆。征拆后的工业用地,由政府出资开展复垦复绿工作。“东联渡口段复垦复绿面积107亩,提升了空气质量,凸显生态效益,得到了村民的肯定和支持。”

  丹灶镇征拆旧厂房、腾退旧产能、保护生态环境,是南海全域推进土地综合整治的缩影。公开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南海完成村级工业园拆除改造9276亩,并复垦复绿2373.9亩、新增耕地及垦造水田2148亩。

  南海首个社会资本参与耕地保护的项目

  南海区华穗耘谷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下简称“产业园”)是南海土地全域综合整治的项目成果。在政府完成整治后,土地由企业流转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

  广东华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是产业园的实施主体之一,由政府引进参与投产。公司总经理陈嘉浩和团队的合作伙伴多是南海本地人,长期租用里水镇小布村、汤村村等地的农用地。他说,能参与推动家乡高质量发展的项目,是本土创业者的光荣和责任。

  在南海及各镇街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治理后,华穗农业流转土地并复垦复绿。陈嘉浩介绍,项目第一期施工的面积约746亩,目前已处于验收阶段,今年2月起种植油菜花、水稻,其中油菜花预计4月可供游客采摘和观赏。“项目第二期已完成场清地平,计划2月垦造施工,预计3月完成。”他补充。

  值得一提的是,该产业园是目前南海区首个以社会资本角色投资参与耕地保护和耕地恢复建设项目。南方农村报记者留意到,过往耕地保护、垦造水田等项目,多由财政支持。社会资本参与耕地保护,有何优势?

  陈嘉浩说,在政府监管下,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和管理,可以缩短设计与施工的衔接间距,减少采购与施工的中间环节;项目实施前期减少镇政府规划方案及投资预算、立项审批、招投标等行政审批成本、时间成本,通过简易模式进行耕地恢复建设,加快了流转。“民间资本相对雄厚,以专项债资金撬动民间社会资本参与耕地保护,有效规避因施工周期、工程质量、验收审批等问题导致项目失败带来的财政损失风险。”他补充。

  以种粮为核心打造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园

  根据陈嘉浩提供的项目规划,产业园项目承租面积约1600亩,其中拟新增恢复耕地及垦造水田约1000亩,设施农用地约332亩,农业加工、科普教育、农旅相关建设用地73.06亩。

  另外,该项目规划立足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和以“粮食种植为核心”的功能特点,以水稻、大豆、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种植为主,形成3片上千亩的特色粮食种植区;与周边产业联动,建设特色花卉种植区,并打造以农业科学研究、农业科普和农业旅游服务功能为主的特色功能区。

  “长期来看,项目将打造为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园。”陈嘉浩表示,国家对现代农业日益关注,珠三角居民的消费水平和都市人渴望短暂回归田园生活的愿望,“天时、地利、人和”,让产业园的市场前景非常可期。

  不过,陈嘉浩谈到,珠三角发展都市农业,面临城市聚集带来的用地难和用地贵问题,制度保障配套建设用地和设施农用地问题。此外,还有农民、村集体与企业利益连结问题,现时农业产业园经营结构单一,制度保障社会资本融入国土空间规划建设和监管机制问题,仍需进一步共同探索解决方案。“广东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公司和产业园将借此契机,借助建设用地和设施农用地的政策利好,加强产学研合作、科普教育、农业旅游、粮食供给等方面建设,推动家乡振兴。”他说。

  【记者】袁瀚

编辑:任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