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供销往事

  弯弯的东江,缓缓地流淌,流经鱼米之乡——园洲。一棵上百岁的,挂满红色飘带的古榕树,见证了码头来来往往的船只,也维系着水乡人民的美好愿望。离码头不远,一排雄伟、硕大的粮仓,屹立于蓝天白云之下,用倔强的身躯,诉说着水乡的丰收彺事。紧挨着粮仓的是一条直直的骑楼老街,它既通往过去,也通向未来。巷与巷之间悬挂着一块半新不旧的招牌“博罗县园洲供销社服务区”,它让老街充满了岁月的质感。

  仿佛电影胶片般,刹那定格了时光。这里的一切都是八十年代,甚至更久远的模样。纵横交错的露天电线,在无序中寻觅着有序;斑驳得面目全非的外墙,接受了无数风雨的洗礼;半生锈半刷漆的大门手写着广告“打酒”;逼仄的楼道通往黑乎乎的深处。这里的故事已随江水,奔向记忆远方,却在时代的车轮下,留下一抹浅浅的辙痕,诉说着曾经的繁华,曾经的喧闹。那些失落与新生,那些尘嚣与寂静,都是命运必经的道路,都是获取真理的渡劫。

  在漫长的岁月里,总有人长情地坚持与守护,比如经营着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刘阿姨。尽管门可罗雀,她的店依然敞开大门,欢迎各方来客,只因要对得住那块供销社的老字招牌。“博罗县供销社企业集团公司”、“惠州市省农生产资料配送中心加盟店”、“博罗县供销社化肥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点”,几个响亮的冠名让刘阿姨的店蓬荜生辉。这个店不时髦,跟不上潮流,却是不可或缺的。

  本着一颗求知的心,我走进这家店,迎面扑来一阵农药的刺鼻味道,虽然它让人不舒适,却实实在在地关乎农业,关乎民生,关乎粮食,关乎福祉。

  里面的陈设相当老旧,却散发着温馨与亲切。我的父辈,我的爷爷辈,都曾经历过与它们相似的物件。一张残缺的木制长凳挨着大门,它曾温柔地躺在七十年代的电影院里,也曾安静地守在八十年代的镇政府大院里。几易其主,最终在供销社安定下来养老。供销社对它不抛弃,不放弃,只因它是人民的功臣,历史的见证,它曾陪伴人民度过无数个奋斗的日夜,它聆听过人民的欢笑与哭泣。一张宽大的前台桌子,上面的玻璃压着几代人的相片和不同年代的名片,光滑的边边角角已经起了包浆,曾有无数人抚摸过它,那人或许是农民,或许是普通百姓,也或许是领导。桌子上的大算盘格外抢眼,那一颗颗黑珠子,在午后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它和店主搭档了好几十年,到现在依然亲密无间,不言分手,有多少农业经济就在这清脆的算盘声中诞生了。前台的墙上还挂着两个相框,其中一个旧相框是长辈们的合照,另一个新相框是年轻女孩的学士服照。女孩纯真、甜美、青春的笑脸,足以与午后的阳光媲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她点亮了整个老街。也许,她正奋战在新时代事业的最前端,和祖国一起努力着。

  从店里出来,我又重新打量着老街,那些供销社的老物业、老店面依然充满着生活的气息,它们虽然不当主角很多年,但做个平平淡淡的配角,也是不错的选择。老街的尽头通向正在扩建的石洲大桥。新的事物总是在旧的事物基础上建立起来。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扩建后的石洲大桥,改造后的东江粮仓,将会使水乡园洲迎来新的腾飞。

  我从供销老街,回到商业新街,习惯性在一家农副产品超市买菜,用手机扫码时,发现收款方是供销社平价超市。这家超市,农产品多种多样,价格实惠、亲民,最重要的是它销售的大多是本地农产品,比如我们熟知的福田菜心、九潭玉米、湖镇冬瓜、罗浮山丝苗米等,许多本地知名品牌都可以找到,如“伴永康”、“九优”等。原来,供销社从来没有离开或退出我们的生活,只不过,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始终呵护着百姓。

  时代在变,供销社也在变。了解过去,才能创造未来。怀旧,不是守旧。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作者:李淑婷)

编辑:小丽
上一篇:营业员郑德叔
下一篇: 从地头到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