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漫谈丨一百五十亿大单背后有啥启示?

  疫情之后,惠州首次赴欧洲招商。3月19日至26日,惠州市代表团赴法国、荷兰、德国开展投资促进交流活动,与壳牌、罗格朗、益利素勒、ADO等6家企业签订投资协议,6宗项目总投资149.7亿元。

  8天时间签下近150亿元的大单,既有增资扩产项目又有计划落地项目,其中总投资达93亿元的聚碳酸酯项目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可以说,这次“出海”,惠州带回了满满一船“硬货”。那么,150亿元大单的背后,又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大亚湾石化区一角。

  启示一:抢抓项目,刻不容缓

  去年以来,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各地工作重心迅速转移到经济社会发展上来,抢项目拼经济成为共识。

  放眼全国,江浙地区已先行一步。去年7月,全国首架拓市场商务往返包机从宁波出发飞往欧洲;12月,嘉兴、苏州组团包机到日本、法国、德国招商。

  回望全省,其他地市也竞相“出海”。去年底,广州市商务局组团包机赴东南亚抢订单,佛山、东莞先后组织企业前往波兰、德国、阿联酋开展经贸交流。

  再看惠州,“出海”之前先把企业请进来。通过举办2023惠州招商大会,共签约项目166宗,投资总额1251.88亿元。

  惠州“双管齐下”,一边抢订单,一边推动项目建设。今年2月份,仲恺、博罗、惠东250多宗项目批量动工投产,总投资近2000亿元。

  正是在大项目的带动下,惠州迸发出强大的经济活力。2022年,GDP、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全省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增速居全省第二。

  按理说,惠州的成绩单已经足够亮眼,还需要这么拼吗?当然要!这就好比龟兔赛跑,别看兔子跑得快,等它睡一觉,乌龟已经跑到前面去了。

  我们要看到,埃克森美孚、中海壳牌、太平岭核电、恒力PTA等项目都是在疫情发生之前或初期引进落地。疫情3年,惠州依靠这批储备项目挺过了“寒冬”,现在迎来了“春暖花开”,但“存粮”也不多了。如果再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我们的先发优势就会变成后发劣势。

  如今,各地都在“火力全开”抢订单抓项目。这个时候,惠州更要赶紧动起来、跑起来,把失去的3年时间抢回来,抓紧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今年,惠州将常态化“走出去”招商,举办海外招商活动10场以上,积极引导外资投向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重点领域。打好“五外联动”(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组合拳,惠州发展之路会越走越宽。

“恒力10”轮顺利靠泊恒力石化码头2号泊位。

  启示二:打造产业集群,刻不容缓

  产业要做大做强,必须集群化发展。近年来,惠州锚定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两大支柱产业,引进了一批标志性项目,加快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联合广深莞打造世界水平数字产业基地。

  惠州打造产业集群并非一蹴而就。从1994年提出“工业立市”的构想,到2000年引进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再到培育TCL、德赛电池、亿纬锂能、利元亨等一批本土企业。可以说,惠州一步一个脚印,用二三十年的努力,才把石化能源新材料和电子信息两大产业集群做出了“名堂”。

  2022年,惠州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总产值3450亿元,炼化一体化规模全国第一,大亚湾石化区连续四年蝉联中国化工园区30强第1名。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总产值5054亿元,产业规模居全省第三。

  打造产业集群有什么好处?玩过磁铁的人都知道,在磁性量足够的条件下,体积大的磁铁磁性更强。同理,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必然会对外部的同类型企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只要你用心招引,企业就会被“磁吸”过来。

  就像这次“出海”招商,惠州签下的6个项目中,总投资93亿元的聚碳酸酯项目有利于延伸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链,罗格朗、益利素勒、ADO项目则对电子信息产业链形成有益补充。

  在“磁吸效应”下,以后还会有更多产业链企业被吸引到惠州。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虽然惠州两大产业集群发展势头很好,但离万亿级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过往的无数经验已经证明,在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时候,产业集群比单个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更强,受到“创伤”后恢复得也更快。

  因此,在变得足够强大、无惧风险之前,惠州只有集中力量尽快做大做强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两大产业集群,早日实现万亿级体量,才能在竞争中上位、在奔跑中领先。

亿纬锂能数字化生产线。

  启示三:营造良好环境,刻不容缓

  3年疫情,大浪淘沙,广大企业“用脚投票”选择了惠州。3年来,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从2764家增长到433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1305家增长到2850家;百亿级工业企业从8家增长到16家。这一组组数据充分说明,惠州是一座充满活力、前景无限的城市,是一片干事创业、大有可为的热土。

  这次“出海”招商签订投资协议的罗格朗和益利素勒就是扎根惠州的典范。作为全球电气与智能建筑系统的标杆企业,罗格朗在上世纪90年代就进入惠州发展,扎根仲恺并多次增资。益利素勒2020年落户惠州,目前计划推进二期项目。益利素勒中国总经理葛恩满更是点赞在惠投资的优势,“惠州政府不仅高度配合外企的前期考察工作,后续也帮助外企快速完成各项审批流程”。

  这些年来,惠州在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上的努力有目共睹:彻底破解工业用地约束,过去3年全市工业用地出让超过4.3万亩,最大限度保障项目用地;推动数字政府建设,实施一网通办、免申即享、标准地+承诺制、带项目挂牌出让、摘牌即动工、联合审验等惠企措施……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惠州持续5年开展服务企业“直通车”活动,受理企业诉求900多宗,举办23期现场会活动,接待470多家企业,有效解决了一批企业用地、用工、行政审批等难题,进一步增强了市场主体的信心和活力。

  有人说,企业就像候鸟,哪里环境好就在哪里落脚。反之,如果环境变差了,企业也会选择离开。而没有了企业和项目,一个地方就会丧失发展潜力。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一样不能缺少。优化营商环境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只有实现从好到优的转变,我们才能真正留住企业、留住项目、留住产业,让更多企业看好惠州、扎根惠州,一起为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添砖加瓦。

惠州创新推出一窗通办、“周六不打烊”服务范围延伸到法人事项等系列便民惠企政策举措。

  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戴建

  图片 惠州东江图片社

编辑: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