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漫谈丨预制菜有新规,惠州味道如何“脱颖而香”

  你吃过预制菜吗?接下来还会吃吗?

  从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糟心肉”,到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这道处于千亿级产业风口的“菜”再度“火”了起来。

  美味是对菜肴的追求,安全则是底线。在新的起点上,预制菜能否一改食客“放心不下”的疑虑?

2023年12月28日,2023惠州市预制菜产业链对接会(博罗县预制菜产业园专场)成功举行。

(一)

  预制菜能不能吃?新规对这道菜提出更高要求——不允许添加防腐剂。

  其实,预制菜从来就不是新鲜事物,新的是“预制菜”这个名称。飘香300年的东江头牌菜——盐焗鸡,就是粤东客家人在早期的迁徙中,为了方便储存携带而制作的预制菜。日常生活中,我们外出就餐或外卖到家,预制菜可能不经意就出现了。

  新业态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预制菜近年来爆发式增长也滋生了乱象。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预制菜”进校园,引发了家长和社会对预制菜的抵触情绪。央视“3·15”晚会曝光的槽头肉制作梅菜扣肉,让预制菜再度走上风口浪尖。

  新规明确,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以及盒饭等,不纳入预制菜范围。同时,哪些食品是预制菜、预制菜安全怎么保证、消费者能否知道餐馆有没有使用预制菜……新规对消费者关注的问题都作了回答。不过,很多人谈“预”色变,还有一个发自灵魂的拷问:说好的隔夜菜不能吃,为什么预制菜就能吃了?

  在传统观念影响下,大家认为“吃饭”要新鲜才健康。带着这个疑问查阅资料发现,有专家释疑,预制菜的工业化生产和传统隔夜菜理念完全不同,预制菜采用真空保鲜、冷藏储存等多类加工工艺,隔绝了滋生细菌的危险。

  值得关注的是,新规明确要求预制菜不添加防腐剂。我们都知道,在规定的添加量内,防腐剂可以用于普通食品保质保鲜。这项新规,意味着对同样作为普通食品的预制菜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提高了行业门槛,这对食客无疑是好事,最起码吃得安心一些。

  从食品安全角度来讲,这也是很大的挑战。即便企业确保生产环节安全,但冷链运输、储藏、销售等环节,一旦脱节就容易让预制菜变质。

  推动预制菜行业健康发展,须有一个大家共同遵守的“江湖规矩”,避免“一块槽头肉坏了一盆菜”。此次国家部委联合出台的新规,让预制菜产业有了制度约束,相关部门应加强各环节的监管,形成全链条闭环,使食客不必担心“科技与狠活”。

传统客家美食煎酿三宝等预制菜。

(二)

  为什么会选择吃预制菜?新规是做好这道“菜”的新机遇——优胜劣汰,促进预制菜产业的发展。

  今年春节前,在市区江北花市年菜年货节中,碌鹅、东坡肉、猪脚姜醋等年菜受到消费者青睐,让不通厨艺的“小白”都可以毫无压力地制作一道道年夜饭“硬菜”。

  预制菜的出现和发展,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大家对便捷饮食的需求。可以说,安全美味的预制菜产品,让做饭变得省时省力,被称作打工人的“救星”。同时,也让大家足不出户就能品尝各地美食。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超过5000亿元,预计2026年将突破万亿元。客观地说,预制菜能否加速走向万亿元“赛道”,关键在于这道菜如何让人“吃得放心”。

  首先,要想成为市民餐桌上的“新宠”,在杜绝“野蛮出菜”的同时,企业要不断提高预制菜技术水平、完善产品质量。以“不添加防腐剂”为例,使用防腐剂的预制菜企业如无法转型升级,或许会被市场直接淘汰。想进入这个新赛道就必须提升自身的科技和管理能力等,用新质生产力来更新传统行业产品。

  其次,要努力攻克预制菜风味衰减的难题,传承和创新本土产品,让富有本地特色的菜肴在科技加持下走南闯北。

  我们欣喜地看到,为抢滩预制菜产业新赛道,惠州预制菜企业正以产业集聚效应推进预制菜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一期已进驻净菜加工、生鲜出口、中央厨房、预制菜生产等多家企业;粤东预制菜交易中心已有上千种菜品……

  去年10月底出台的《惠州市加快推进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明确提出,立足我市特色东江菜系,培育打响东江盐焗鸡、惠州鸽、东坡肉等地域特色预制菜区域公用品牌。令惠州食客期待的是,今年惠州市预制菜联合会将挖掘梳理预制菜产业涉及的惠州非遗项目,以“非遗美食+预制菜”模式助力预制菜产业发展,让惠州非遗美食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创新预制菜“惠州味道”,飘香本地走向全国,既能推动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又能让游子从舌尖上一解乡愁,更能让外地食客了解、品味惠州。

  各生欢喜,岂不幸哉!

  惠州日报记者刘建威

编辑: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