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漫谈丨“村ART”搅热了乡土,乡村文化如何出圈?

  近日,博罗县举办首期“村ART”乡村艺术作品创作大赛,农民画农民、农民画农村,用一幅幅“村味”十足的画作展示乡风、乡情、乡韵、乡貌。慕名而来的观众,让具有400余年历史的徐田古村一下子热闹起来。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近年来,各地乡村文化生活亮点纷呈,“村BA”“村超”“村晚”“村歌”等活动火热出圈,释放出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的充沛活力,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文化动能。

博罗县首期“村ART”上的舞蹈表演。

  博罗“村ART”可谓是当地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一个创举。它扎根乡村,让农民成为艺术创作的主角,重新感知并发现家乡之美,重新认识乡村的文化价值;同时,探索整合社会资本+文化艺术+乡村文旅资源,在以乡村文化组合拳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实践。

  不过,“村ART”想如“村BA”“村超”“村晚”“村歌”一般火出圈,目前来看还差点儿火候。有了一个好的概念后,如何才能更好地推动乡村文化出圈,让人记得住,甚至成为文化IP呢?

(一)

  乡村文化出圈,首先要“拿得出”。

  如果说起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人们随口就能道出个一二三,那它的传播可以说成功了。比如一提到惠州龙门,大部分人会脱口而出“龙门农民画”。作为发源于龙门本土的艺术形式,龙门农民画富有山野气息,用浓墨重彩的渲染创作,将龙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景观和舞火狗等当地民俗呈现在画作上,彰显了龙门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成为广大群众认识龙门的一扇窗户。也就是说,“龙门农民画”已经成为当地乡村文化的具象代表,通过它,乡村文化的出圈就有了具体的抓手。

留学生妮卡到龙门寻画。

  乡村文化想要出圈,首先得“有东西”,摸准自己的“文化穴”,拿得出自己的地域特色。博罗是广东省四大古县之一,也是全省唯一的全国百强县,客家文化、广府文化等在此相互辉映交融,使博罗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说到博罗,我们会联想到龙华大鼓、罗浮山百草油、葛洪传说、博罗凉果、罗浮山豆腐花、罗浮春酒、柏塘山茶……博罗“村ART”不妨结合自身文化遗产和历史故事,提炼出能够代表乡村特色、体现乡村文明的文化符号,让活动主题更加鲜明,带给游客更多可看、可赏、可玩、可感知、可体验的丰富享受。

(二)

  乡村文化出圈,还要能“记得住”。

  同样是农村题材的绘画,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的牛体彩绘就独辟蹊径,画师用画笔和斑斓的色彩,把美丽的故事和美好的愿景绘在牛身上,当一头头色彩斑斓的牛被牵上T台,成为行走的民间艺术,一下子就吸引了全网目光,年年火出圈。

博罗县第一期“村ART”乡村艺术作品创作大赛现场。

  互联网时代,一个好的创意,可能就带来“一夜爆火”,迎来“泼天富贵”。在热点频发的网络环境中,乡村文化要出圈,一定要有自己独具创意的“记忆点”,让人一看就被吸引、就能记住,成为流量的巨大牵引力。

  四川省成都市的明月村,以清代古窑明月窑为基础,策划了国际陶艺文化村的发展路子,引来一批文化艺术名人落脚,发展出多样业态,成功将乡村文化转化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成为了文艺青年理想中的“乌托邦”。

  无论是在耕牛身上作画,还是打造文艺“乌托邦”,都是当地创新手段、为网友制造“记忆点”的有效尝试。惠州博罗的“村ART”,主打“农民画农民、农民画农村”,将主体聚焦在乡村的主人翁——农民身上,如果也能策划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掀起“村味”创作热潮,传播效果想必会更好。

(三)

  乡村文化出圈,更要能“带得走”。

  记者有个驴友朋友特别喜欢参加各地的文化节活动,目的是收集活动上发布的各种文创特产。他家里有个展柜,每种特产都专门标注了时间、地点、关键词,哪怕在千里之外,他也能对当地的特色文化娓娓道来,成为亲朋好友们开阔眼界的一个窗口。

博罗第一期“村ART”乡村艺术作品创作大赛入围作品作者现场分享绘画故事。

  像这样喜欢在旅游中感受文化、“带走”文化的游客,是非常多的。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发:乡村文化要想“长红”,还得将文化延伸成为“带得走”的产品,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为人们感受乡村魅力提供物质载体。

  这方面,各地都有珠玉在前: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苗绣元素被融入生活饰品中,这些苗寨里的文创产品远销多个国家;在福建省屏南县熙岭乡四坪村,成片火红的柿子树不仅可欣赏、拍照、认养,还能做成文创产品,延伸出“屏南喜柿”等创意产业,身价倍增;在惠州,农民画丝巾、陶瓷杯、雨伞、手机饰品、魔术巾等龙门农民画系列衍生产品也正在陆续开发……

  期待博罗“村ART”也能把乡村文化、乡风乡韵变为文创产品,把美好生态、古老传统变现,早日出圈,做出“IP”,为乡村文化的持续走红和振兴注入新鲜活力。

  惠州日报记者卢泓宇 林奶花

编辑: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