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报记者探秘中国南海惠州油田】“国瑞”钻井平台轮机长张涛:“炼狱”何所惧 冰火两从容

  我是“国瑞”钻井平台轮机长张涛,2014年7月大学毕业入职中海油服旗下海上钻井平台后,实习期就被分配到了轮机部门。还记得当时师傅告诉我,我们守护的轮机是平台动力中心,一丝一毫的差池,带来的后果可能是整个平台停摆。

张涛在认真细致地检查设备运行情况。

  热浪中的淬炼

  从实习生到轮机员,我已与轮机结下厚缘。2020年5月1日这个特殊的日子,我被任命为平台的轮机长,全面承担起了平台这个动力中心的维护和保障任务。如今,我已是有两个徒弟的“老”师傅,这份工作从一开始的不适应到现在的坚守,不知不觉我已经干了差不多10年。

  轮机部门岗位特殊,几乎每一天都是在机舱的机械轰鸣声中度过,为了保护听力,平时上班都要佩戴降噪耳机或者耳塞才行。所以很多时候,和同事的交流大多数靠手语和日常默契的眼神配合。

  还记得第一次走进轮机舱,那时候我所在的钻井平台在渤海作业,当第一只脚迈进机舱时,迎接我的是扑面袭来的滚滚热浪,跟在师傅后面,还没迈出几步,就感觉全身已经浸泡在了汗水里。机械轰鸣声加上设备运行中产生的热量,这种如同“炼狱”般的第一次体验,让我忍不住质疑自己的选择。

  越往前走,面部的灼热感越强。师傅一边往前走,一边认真细致地检查设备的运行情况,全然不顾脸上豆大汗珠不停往下滚落。历经一个小时的煎熬,我和师傅才从机舱走了出来。踏出机舱那一刻,7月发烫的海风,带来的居然是一阵清凉。

  在我们这个行业,一个好的师傅是一辈子的财富。还记得刚工作的时候,因为对平台设备不熟悉,我就像牛皮糖一样粘着师傅,整天形影不离。师傅严谨、细致、认真的作风是出了名的,对我的严苛也时常让我倍感委屈——经常加班加点,应对平台上各种故障设备,一起分析故障原因,一起总结故障排除心得。如今回忆起来,正是这种高标准的严格要求和耳濡目染的精神传承,我才练就了这身本领。

张涛在认真细致地检查设备运行情况。

  毫厘间的洞察

  轮机部门的岗位对技能要求很高,不仅要求轮机员与轮机长的配合要紧密默契,好多工作还要求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彼此接下来要干什么,特别是在运行中对关键设备的检修,不仅速度要快,对故障的判断也要精准。

  记得有一次,柴油机水箱液位突然下降。按平时这种情况,补充好蒸馏水就没事了。没想到,过了十来分钟,水箱液位下降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立刻拿出图纸进行故障排查,很快发现了“罪魁祸首”:涡轮增压器一个叶片上有一个差不多1毫米的小孔。在我们立马更换了备用件后,故障迅速排除。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句话我从未理解得如此透彻——当时平台上正在进行钻进作业,如果为平台提供电力的柴油机出现闪失,轻则导致正在作业的设备受损,严重的会导致卡钻等井下事故。

  有同事问过我,当时怎么能这么精准地找到故障原因?归根到底还是职业的敏感和丰富的经验——当时找不出原因真还挺着急,“第六感”让我提心吊胆、如坐针毡。后来根据液面下降情况,想了几种故障可能性,通过检查管线等敏感部位没有异常后,才精准作出判断。

  现在我也带了两个徒弟,我把从师傅身上学到的都毫不保留地向他们传授,常常告诫他们并警醒自己,任何工作都要想在前面,可以不会,但是坚决不能不懂装懂。

  因为岗位的特殊性,我们每过两小时就要顶着热浪走进轮机舱进行一次设备全面巡检,有时候感觉监控参数有异常也会立马进去看看,通常一天要被汗水浸湿4到5套衣服。在近10年的轮机工作里,我们正常上班是12小时,常态值班是24小时。尽管每天的工作生活如在冰与火中交替,但能为祖国找到更多的石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我觉得做的这些,都太值得了。

  文/图 惠州日报特派记者欧阳德辉 李松权 匡湘鄂 张艺明 通讯员黄栋 章一文

编辑:任己章